首页/全部分类
电子书
有声书
行动中的绘画:刘小东笔记(1998—2014)
巫鸿
——绘画已死?光怪陆离的当代艺术中,绘画是否仍有一席之地?今天的绘画,其当代性寄寓于何处?艺术史家巫鸿剖析“行动中的绘画”。——提起画笔,我想些什么?首次完全收录中国领军画家刘小东1998—2014创作日记与心路历程文本。内容推荐将行动注入绘画,是刘小东十年来艺术创作的逻辑原点。2004年以来,刘小东奔赴世界各地,从三峡到和田,从耶路撒冷到伯利恒,他把绘画变成由创意、现场实施、展览流通组成的全过程。形影不离的笔记本突然间充满了文字,刘小东关注移民群体与民工群体,关注海峡两岸各九位大兵,关注地震后的灾区,关注不同信仰人群的共性,关注东北老工业区平民的生存状态与远游客回归故乡的本真。现场具有戏剧性的魔力,讲述出小说家无法编织出的现实,在笔记中留下刘小东生命的痕迹,也记录下画家对绘画对象生命力的欣喜。《行动中的绘画:刘小东笔记1998—2014》是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统筹策划的“刘小东全方位”研究项目的出版成果,包含艺术史家巫鸿对刘小东艺术道路的全景综述,访谈“睁大眼睛看现实”,并首次系统整理刘小东1998—2014年间17本笔记本的全部文字内容,反映出艺术家观察世界和艺术创作方法的持续性变化,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材料与历史原境。全书包含图版150余幅,其中作品近60幅。
历史街区的现代性
王真真
全书包括三大章节,即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与人的统一”“城市化对城市主体身份的解构与分化”“一种旨在重构和整合的社会合理化依据”。作者立足于超越狭义的建筑概念,将历史街区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存在,使其超越单一物质空间,从城市、生态、社会、人的动态层面进行理解和阐释。“历史街区:空间、社会与人的统一”中,作者认为,历史街区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更是凝聚了所在地区深厚的的地缘特征和民族文化个性,当其作为一种地方传统的人居环境类型而进行文化阐释的时候,便可视为地方社会文化历时发展的智慧结晶,故可认为,历史街区记录了人类理性形式不断演进的特定空间轨迹和环境坐标。“城市化对城市主体身份的解构与分化”为本书的第二章节。首先作者将眼光放到了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这一观点上来进行回顾。对某一特定历史转折期的研究对象进行文化研究时,将社会史作为事件发生的舞台布景,这是一个突破点。正是抽象的社会结构将历史时空和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此章节内容,观点鲜明,立意深远。运用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开启了本书的第三章节——“一种旨在重构和整合的社会合理化依据”,运用这一工具,针对社会系统对日常生活领域的介入与分化问题,重建一种有利于社会结构整合的逻辑依据和路径。
共33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