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全部分类
甘地自传
(印)甘地著;吴晓静译
《甘地自传》是印度著名人物“圣雄”甘地于1925年所写的自传,副书名为“我体验真理的故事”。提起甘地,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非暴力”、印度独立运动、素食、禁欲等等。然而,甘地并非生来如此。小时候的甘地,曾经偷偷吃肉,一度迷恋抽烟,还尝试过自杀;他十三岁就结了婚,长期沉沦于肉欲和嫉妒。写作这本自传的时候,甘地已是众所钦敬的公众人物,然而他却原原本本地坦陈了这些事情,毫无遮掩,唯有坦诚与谦卑。尽管在政治上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声名远播世界,然而在甘地自己看来,“它们的意义不大,由此获得的“圣雄”称号则更加不值一提。这个称号常常使我陷入痛苦,并且在我的印象中,也从未给我带来片刻欢愉。”诚如甘地本人在自传中所言:“我的本意并不是要写一部真正的自传,而只是想将我探索真理的众多故事讲述出来。”从这部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怯懦、笨拙、具足凡人所有弱点的男孩,是如何凭借对真理的体验与追求,逐渐成长为一代圣雄的。甘地说:“我希望告诉那些想要了解的人,我是如何渐渐认识到绝对真理的;并且,如果可以的话,让他们分享我的体验和信仰。我越来越有理由相信,那些可以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甚至也可以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我一直坚信,如果我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那么人人都能实现。”
李鸿章(全三册)
张鸿福
第一册:本册主要记叙李鸿章为保卫上海,千里运兵赴沪;在上海三战三捷,出任江苏巡抚;创办近代军工企业,以洋枪洋炮装备淮军,收复江苏失地,封肃毅伯、太子少保。后因曾国藩剿捻无功,李鸿章代师平定捻军,晋升协办大学士。由此,淮军崛起。李鸿章通过镇压内乱而平步青云,勇于任事、不惧困苦、不畏人言、坚持已见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用人不究细故,只重其长,不重其德,使他帐下很快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通达实用人才,但这也埋下了文官多贪墨之辈、武将多怕死之徒的隐患。第二册本册主要记叙李鸿章出任天下督抚之首——直隶总督二十五年,长期影响着大清的军事、外交和洋务。他痛感大清积弱不振,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他千方百计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缩短了与列强的差距。在经历了日本侵台、俄罗斯强占伊犁、法国进攻越南等战事后,他深感海洋武备的重要,以敏锐的目光,强烈的责任感创办了大清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舰队。此一时期,李鸿章堪称晚清洋务运动的巨擘,他的见识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可在朝堂上,他依然要与顽固派争斗,又要与疑心重重、善耍手腕的慈禧周旋,才能克服重重阻力推进洋务大业。可以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晚清的近代化。第三册:历经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大清国力、军力大增,拥有了号称东亚第一的北洋舰队。可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大清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列强完全认清了大清的不可救药,侵吞中国的野心疯长。随后李鸿章出使俄国,为制衡日本签订中俄密约,并游历欧美、开阔眼界。长期的民教相仇、华洋积怨,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为国家计,谋求东南互保。两宫仓惶西逃,推出李鸿章收拾残局,因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忧愤而死。这一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明显降低,帝党与后党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国家力量更加分散,国策不定,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李鸿章深深感叹,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一个可做砥柱的中枢来领导,自强难求,保国也难。
曾国藩传
张宏杰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 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他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 他踌躇满志进京,面对全国精英,发现自己见识狭隘、观念鄙俗,陷入自卑和焦虑。三十而立,他立志学做圣人,研读经典,广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间飞速升迁。 他善于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天下大乱之际,一介书生独创湘军,统率群雄。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深陷绝境。47岁时更被皇帝弃用,陷入人生低谷。 蛰居老家两年,他反思自我,最终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 他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翻开本书,看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共5162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