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全部分类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彼得·海斯勒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东北游记
迈克尔·麦尔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国学四大经典(全4册)
孔子
本套书由《论语》《孟子》等4册组成。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教导人的学习、修身、处世、为政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品行风骨、道德智慧等。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与《论语》《大学》《中庸》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言》《道德真经》,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首部经典。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人两千五百多年的哲学观。 《庄子》又名《南华真经》,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现存共33篇,包含《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内容广博深邃,想象奇特,文笔豪放,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是先秦诸子作品的典范,对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审美、哲学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共1490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