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 理论与赏鉴/ 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
理论与赏鉴
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
作者:郑岩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20章)

【简介】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随感
  • S109***523
    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尝试将艺术和历史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打通,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 S109***686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从艺术家徐冰描写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倒塌的文字,可以遥想武则天所造大像崩坏时的场面;古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暗合,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传承有绪的风格谱系。
  • 悄默默干大事
    物已定格,却在诗文中上演“变形记”,从第四节《高僧的吟咏》开始,作者切换故事讲述的频道。北宋至和二年(1055),曾经担任长清地方官的秘书省著作郎张公亮重访灵岩,认定其为“铁像下体”。半个世纪后,灵岩寺主持僧人、很可能属于法眼宗的仁钦在大观四年(1110)创作组诗《灵岩十二景》,其中一首题咏残铁的绝句,诗名便是《铁袈裟》。有关残铁身世的推测,于此出现岔路,而历史选择后一种远离事实的解释,也并非出于偶然。作者努力找寻与仁钦相关的种种线索,从而道出“仁钦是南宗禅的高僧,而袈裟在南宗禅中象征法脉传承,因此,仁钦提出‘铁袈裟’的命名,有着特定的功利性目的。”(第80页) 这一关键性结论就此将本书研究对象由“物”(object)扩展到“事物”(thing),涂绘出“铁袈裟”一名落地的历史底色
  • S109***881
    《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新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书籍,它以铁袈裟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主题,展现了一段跨越千年的艺术史。作者郑岩教授通过深入研究,将铁袈裟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呈现给了读者,让我们对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铁袈裟,这一看似坚硬冰冷的物件,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既是佛教文化的象征,又凝聚了古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在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铁袈裟的工艺、风格和意义,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艺术的热爱。 然而,铁袈裟并非一直保存完好,它也经历了无数的毁灭与重生。战争、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这些因素都曾给铁袈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即使在困境中,铁袈裟也从未消失,它总能在废墟中重新找到生命的力量,完成重生。
  • S109***140
    它超越了不稳定的物质外形,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中的焦点和符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关注碎片的形态本身,还有必要讨论赋予其象征性的文化传统、宗教观念、政治动机,探讨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连接的机制和渠道。本书正编是一块残铁的变形记。所谓的“铁袈裟”,原属于山东长清灵岩寺一尊唐代金刚力士像,是晚唐的灭佛运动造就的碎片。文献中的信息,以及李邕碑和碑文,也都是碎片。通过多种碎片的拼合,可以大致完成对金刚力士像的修复性研究。这项工作无疑受益于传统艺术史——如果没有近代雕塑概念的传入,我们断不会认识到这些古代造像的文化价值。但是,“铁袈裟”恰恰被抱持着近代“美术”概念的学者们错过了,也许是因为它过于残破,人们在排斥附会于其上的旧说时,也忽略了物本身。我这种疏失的反思,启发我重新探索
  • Miraitowa🍎🍇
    拓片周围密布大量题跋,其中既有六舟自题,又有其朋辈的书迹。这些题跋是围绕作品展开的各种人物活动的留痕,是作品在彼时直接激发出的种种文本和话语。我们应该将这些题跋看作理解作品意义的一级史料,利用它们重构其文化语境。为此,首先需要对所有题跋进行年代学的研究,厘清其层位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题跋有纪年,可用作基本“桩位”。对不署年款的题跋,则可根据其位置和字的大小确定先后关系。一般情况下,较早的题跋多居于显著的位置,字形略大,书写自由;较晚的题跋则填补在边缘或空白处,因为空间有限,字比较小,风格略为谨慎,将有纪年和无纪年的题跋结合起来,前后比照,便可推定各条题跋的先后次序。
  • 爪巴
    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朝代实施过灭佛政策 1. 北魏太武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打击佛教的政策,导致大量佛寺被毁,佛像被毁坏,僧人被强迫还俗。这一灭佛行动对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北周武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也采取了灭佛政策,下令焚毁佛像,关闭佛寺,强迫僧人还俗。这一行动同样对佛教在中国北方的发展造成了打击。 3. 唐武宗:唐武宗李炎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打击佛教,导致大量佛寺被毁,佛像被毁坏,僧人被强迫还俗。这一灭佛行动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佛教在中国的势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这些灭佛行为的实施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佛教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了佛教文化遗产的损失。
  • 🌸
    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艺术史著作 , 它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 艺术品的修复需要技艺高超的工艺师和专家 , 这体现了人类对艺术的追求和尊重 。 铁袈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代表之一 , 展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美感 。将碎片本身当作一种观察视角和分析工具,聚焦碎片特定的实物形态和视觉特征,提供了思考人与物本质关系的一条新路径,学者郑岩新著《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将碎片本身当作一种观察视角和分析工具,聚焦碎片特定的实物形态和视觉特征,提供了思考人与物本质关系的一条新路径,展示了艺术史特有的研究方法。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是对碎片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与当下史学界常说的碎片化研究不同,考古学和艺术史面对的不是比喻意义上的碎片,而是呈现眼前的实物。
  • 林林
    此书所呈现的传统历史学研究也常常使用物质性材料,却并不特别注重文献史料的物质性;而艺术史则强调研究对象的“在场”。艺术史家面对的正是一种物质性和视觉性的历史,对于其形状、材质、技术等内部因素的关心,是艺术史的基本姿态。因此,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如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由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 难料
    历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领域,其中包含了许多令人遗憾的事件和辉煌的成就。以下是一些例子: 遗憾的事件: 古罗马文明的衰落:古罗马曾经是一个强大而辉煌的文明,但最终因政治腐败、经济危机和外部入侵等原因而衰落。  冷战: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峙,持续了几十年。 辉煌的成就: 古代文明的成就: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在建筑、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历史中既有令人遗憾的事件,也有值得骄傲的辉煌成就。了解历史的遗憾和辉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过去,并为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同类书籍推荐
  • 艺术哲学:傅雷家书推荐的传世经典
    丹纳
  • 书法美育
    陈振濂
  • 秒懂西方艺术系列(全4册)
    山田五郎,宫下规久朗
  • 艺术真的无用吗?
    三浦俊彦
  • 回音室:1897—1935年跨国的中国画
    柯律格
  • 先锋艺术思想史
    查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