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文化/ 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间饮食
文化
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间饮食
作者:邹赜韬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41章)
冯骥才、王旭烽、戴鞍钢、沈嘉禄 联袂推荐!

【简介】《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间饮食》是国内首部聚焦近代长三角的地域饮食文化、饮食社会变迁观察录。本书在浩如烟海的报纸、杂志、图书史料里开掘出了一系列有滋有味的百年前长三角饮食故事,让许多耳熟能详的区域知名食品理清了“来头”,也令众多长三角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家常味道增益了几分文化“嚼头”。通过本书的讲述,一幅近代长三角各地饮食相通、城市乡村“食业”阜盛的社会图卷缓缓展开。百年前长三角先民的饮食传统与变革,以及从中流露出来的社会转型宏观图景清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兼具“物产志”、“生活回忆录”、“地域风俗史”三重面相,是一部可读、可用、可亲的饮食史文化科普佳作。本书单章篇幅在三四千字左右,配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市井速写画,阅读体验轻松愉悦,是一部可以“轻读”,又能激发“深思”的饮食史文化作品。

随感
  • S136***502
    “桂花对中国人而言,不独是赏心悦目的风景,更是沁入心脾的佳味。桂花的美味闻着香,吃着更香。桂香飘远了,咀嚼着桂花美食的人,心却近了。”江南烟火的桂花韵味在不断地深入人心,不断传承发展。“就这样,一只蟹的生命结束在锅里,它的滋味,升华在了江南的精致味觉里。”蟹文化的传播与江南烟火脉脉相成。
  • S136***502
    “看来月饼盒过度包装的流弊,最终还是要靠摆正消费者心态,方能得到圆满解决。”“月饼之于近代市民而言仅是一款“仪式食品”吗?”书中有很多引得我们深思的哲理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去探究。正值中秋国庆佳节,中秋在当今的意义在不断地深化……
  • S136***502
    印象深刻同时令人有趣的是“劈制芡实机”的发明使用实现了剥“鸡头米”工序的自动化。“苦涩的莲心是不少食客亲近莲子的‘拦路虎’。但这对于‘望莲生津’,迫不及待想要尽享鲜甜的前人而言,算不上什么难题。”
  • S136***502
    爱吃水蜜桃,“除却百年来接续厚培的种质优势,精彩纷呈的文化赋能,也是奉化水蜜桃复兴的一股活力” 食物背后的故事最令人心动。酸梅汤,酸中带甜,甜里透酸,驱散暑气,神清气爽,同时绿豆汤也都把夏日的燥热送走了……如此种种,如同江南的微风,轻柔地拂过心间……
  • S136***502
    杨梅采摘的精细度直接决定了送到食客嘴边的是新鲜透骨的“红宝石”,还是糊糊糟糟的烂果子。与“抓时间”的匆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摘杨梅时的“抓谨慎”。杨梅堪比踏青的“乡野游”,“生态祭祀”十分有趣的形容让人真切感受到杨梅的相关习俗。臭豆腐之“臭”,源自发酵时间的累积。在时光长河里沉淀下来的有百年前先民们对臭豆腐的惊诧,也使得一方小豆腐“遗‘臭’百年”?街头巷口,臭豆腐干的担子,络绎不绝,其味无穷,我在想不仅是他真实味道的无穷,还是那段记忆的无穷,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小巷子里的吆喝声,那得是多少人童年的美好记忆啊!
  • S136***502
    春日的台菜碧绿鲜嫩,带着大地的清新气息,宣告着生机的到来。而杭帮菜那一道道精致的佳肴,温婉细腻;金黄饱满,挂满枝头的枇杷,是江南春日的独特乐章。舟子与菜馆交接的互动着实令人觉得有趣,他们那番行云流水的运作,构成的西湖餐与西湖游相辅相成的历史缩影,令人感叹。桌上的美食着实都来之不易,“一分辛苦一分鲜”形容得十分贴切。浒苔的魔鬼,天使的双重身份,是春风又绿浙海岸的生动象征。菜种被列入非遗名录,也是我们对历史的传承与保卫。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风味永不休,想要读懂杭州,我会想去畅游一趟西湖。
  • S136***502
    春日的江南,是笋与乡野春菜的舞台,这些春笋与乡野春菜是江南春天的馈赠,他们承载着江南的温柔与灵动,也蕴含着人们质朴的生活智慧。
  • S136***502
    一碗小汤团克服了时光与变革的双重冲击,继续以五彩纷呈的样态滋润着食客舌尖,这是一项“小吃奇迹”,使其成为南北都市的“同心圆”。汤圆恰似江南水乡那温和的轮廓,那细腻的口感如同江南丝竹,婉转悠扬,挑拨着多少江南人的家乡心弦。在一碗汤圆里,我们可以品尝到的是江南的风雅,文化的醇厚。每一口汤圆都是江南文化的深情诉说,令人沉醉,令人眷恋。
  • S136***502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厚”在其着眼普罗大众的日常饮食生活,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珍馐大席″"民厨绝技"框限的饮食历史主流,″重″则表现在《江南烟火》的严谨考订,较丰富发现。 嘉定民间美味的极小部分,他们之于我的舌尖味蕾,至于我的心头乡恋,是一个完整立体、温润入梦的江南。 那则可笑又可叹的极端案例,揭示了当代青少年与土地的疏离,让我们感到头疼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去思考,"乡土中国"永远值得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