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经典著作/ 自卑与超越
经典著作
自卑与超越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杨颖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71章)

【推荐语】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弗洛伊德、荣格、罗斯福一致推崇!

【简介】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弗洛伊德、荣格、罗斯福一致推崇!改变千万人命运的心理经典!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金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随感
  • 郭永康
    感受是人类有目标的行为,例如“愤怒”是追求统治和支配的情绪,希望别人向自己臣服。而“悲伤”实际上是一种抬高自己的行为,希望展示痛苦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从而获取优越感。而“焦虑”是用来逃避责任或困难的借口。要去理解一个人,不仅要去理解他的感受,更要去理解他感受的由来和目的。
  • 郭永康
    面对苦难,有两种人。一种认为,自己必须努力,使别人免受这些苦难。另一种人认为生命不公平,为什么我受到了这些苦难而别人这么幸福?对于有生理缺陷,或受到溺爱、忽视的童年,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人生的解读。他们总是需要外在的帮助,但又难以通过合作来贡献自己。但若对这些缺乏社会情感的儿童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将会对自身能力和生活机遇有更好的感受,更成熟。
  • 郭永康
    初读《自卑与超越》的前两章,作者“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和与他人合作”的观点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以前的我总是为了自己思考、努力,而作者却认为与他人合作、为他人贡献才不算作“失败者”。对于人生的三大约束,分别引出了人类的工作、社交与婚姻,这是所有人都避免不了的。但这三大约束最终都会归结为一点——与他人合作。所以我们需要有共同体意识。没人能从孤身一人的行动中获益。
  • 数会2512余其涛
    阿德勒说:“我们一直是由我们自己经历的定义所塑造。” 他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即过去的原因决定了现在的我们。他主张“目的论”,即我们是为着某个当下的“目的”而活着,甚至我们会为了配合这个目的,而主动“选择”和“塑造”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与解释。一个自卑的人,并非因为过去有创伤才自卑,而是因为他先有了“不想走出去”的目的,才紧紧抓住那个创伤作为借口。 这无疑是一道解放的闪电。它意味着,我们永远拥有重新定义自己生命的可能。 我的国庆假期宣言,便是这句: “在这个假期,我将主动塑造全新的经历,来重新定义我自己。” 我宣言,这个国庆假期是我主动进行“自我再塑造”的实验场。如果我过去定义自己为“一个无趣的、不善交际的人”,那么在这个假期,我就要去参加一次读书会,或学习一项新技能,用全新的经历来覆盖旧的定义。假期提供了打破日常行为模式的最佳时机,让我们有机会去创造新的、有力的“经历”,并由此告诉自己:“看,我也可以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勇于探索的人。” 这个假期,不是对过去的逃离,而是主动选择经历,去创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崭新的自我定义。
  • 数会2512余其涛
    阿德勒说:“我们一直是由我们自己经历的定义所塑造。” 他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即过去的原因决定了现在的我们。他主张“目的论”,即我们是为着某个当下的“目的”而活着,甚至我们会为了配合这个目的,而主动“选择”和“塑造”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与解释。一个自卑的人,并非因为过去有创伤才自卑,而是因为他先有了“不想走出去”的目的,才紧紧抓住那个创伤作为借口。 这无疑是一道解放的闪电。它意味着,我们永远拥有重新定义自己生命的可能。 我的国庆假期宣言,便是这句: “在这个假期,我将主动塑造全新的经历,来重新定义我自己。” 我宣言,这个国庆假期是我主动进行“自我再塑造”的实验场。如果我过去定义自己为“一个无趣的、不善交际的人”,那么在这个假期,我就要去参加一次读书会,或学习一项新技能,用全新的经历来覆盖旧的定义。假期提供了打破日常行为模式的最佳时机,让我们有机会去创造新的、有力的“经历”,并由此告诉自己:“看,我也可以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勇于探索的人。” 这个假期,不是对过去的逃离,而是主动选择经历,去创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崭新的自我定义。
  • 余嘉豪 24053040203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撕开了成长的迷雾。他说,自卑是每个人的底色,却并非枷锁——有人困于“我不够好”的执念,有人则将其化为突破的动力。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对“意义”的解读:真正的价值从不源于个体的孤芳自赏,而在于与他人的联结。无论是家庭、职场还是社会,我们终其一生都在通过合作超越渺小。 合上书才懂,所谓成长,不过是学会在接纳自身局限的同时,用行动为世界添上一点暖意。这或许就是超越自卑的终极答案。
  • 余嘉豪 24053040203
    《自卑与超越》中“职业与社会兴趣”一章,道破了工作焦虑的本质。阿德勒没有空谈“职业理想”,而是直指核心:很多人对工作的恐惧,源于将其视为“证明自我优于他人”的战场,而非“贡献社会”的途径。 他用生动案例说明:有人因童年被过度保护,成年后总怕“做得不够好”而逃避责任;有人则将职业当作对抗自卑的武器,却在攀比中愈发疲惫。最精妙的是提出“社会兴趣”这把钥匙——当一个人意识到“我的工作能让他人生活更便利”,职业便从压力源变成了超越自卑的阶梯。 这一章像一面镜子,照见人们对工作的扭曲认知,更给出了简单却深刻的答案:真正的职业价值,不在“胜过谁”,而在“成全谁”。
  • S132***828
    自卑不是缺陷,而是人类文明的发动机。当弗洛伊德信徒还在用童年创伤解释一切时,他撕开心理分析的宿命论外衣,指出“生命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瘸腿男孩可以成为奥运冠军,孤儿也能改写爱的定义,关键在于将自卑感转化为对社会的创造性贡献。书中颠覆性观点如利刃出鞘:原生家庭决定论是逃避成长的借口,“优越情结”本质是自卑的镜像,真正的救赎在于“社会合作”。在当代人被焦虑与孤独围剿时,阿德勒的心理学更像一剂解药:当你在竞争中迷失,他提醒“比较是痛苦的根源”;当你在关系中受挫,他直言“所有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部经典最锋利之处,是戳破现代文明的幻觉——我们追逐财富、颜值、成功,实则在填补自卑的黑洞。阿德勒的答案清醒而慈悲:超越自卑从不靠碾压他人,而是看清“我值得被爱”的真相,并在与世界共舞中找到自己的声部。
  • 王方剑
    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一片空白或不尽如人意,工作上一无所长,没什么朋友,甚至以与人交往为苦。从这种种他加诸自身的局限与制约上,我们可以推测,他必定视生存为难事,认为生活中危机四伏,少有机遇,而且常常遭遇失败的挫折。他的生命空间如此狭窄,犹如在宣示着这样的观念:“生活即意味着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把自己圈起来,全身而退。” 这段话是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的一段话,我不得不批判judge一下,我们中国每一所中学都禁止学生谈恋爱,18岁以前只要是个乖学生都不会谈恋爱吧?工作上一无所长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他并不适合这份工作,他的基因早就决定了他在他现在的工作上毫无天赋,要跟别人平齐可能都要付出双倍的努力。第二种,他有天赋,但是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他投入工作的时间可能非常短,并不足以发挥他的能力。没什么朋友,甚至与人为苦是因为他天生就因为基因是个i人,与别人交流本就耗能,假如他还是个高敏感人格,他跟别人交流的耗能程度甚至远高于普通的i人。 他的推测是错误的,因为有反例,我自己就是,我从不认为视生存为难事,
  • S132***715
    这本书,我想如果早一些,可能会对我的人生有所改观吧。之前的所有疑问都得到了解释,对人生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人最难的还是认清自己,只有意识到了错误才会主动规避,才会有所进步。不要永远活在误区中,那是泥潭,感谢这本书把我拉了出来。 断、舍、离,加油,祝愿自己和读者朋友们越来越优秀,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同类书籍推荐
  • 心理学(第三版)
    丹尼尔·吉尔伯特,丹尼尔·夏克特,丹尼尔·韦格纳,马修·诺克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 红书
    荣格
  • 爱的艺术(弗洛姆作品系列)
    艾里希·弗洛姆
  • 如何停止胡思乱想
    比尔·韦德,卡罗尔·克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