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中国史/ 明朝那些事儿(典藏全集)
中国史
明朝那些事儿(典藏全集)
作者:当年明月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公司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0章)
持续畅销3000万,连续十余年领跑各大图书榜单。 全民历史读物,从老师到学生都推崇的必读经典。

【简介】明朝,一个让人血性喷薄的朝代,一个光怪陆离的朝代、 一个强悍而温情的朝代,一个历经劫难又恢宏大气的朝代。明朝就像中国历史的褶皱,每翻开一篇都有精彩无比的故事蕴含着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密码、政治逻辑、人性经验。《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参考《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经明史专家毛佩琦审订推荐,俯瞰三百年明史,看到不一样的大明王朝。

展开
随感
  • 蹇富竹202401010227
    没有人生来愿做乱民,只是生存的底线被践踏殆尽。朱元璋的勇气,不仅在于敢揭竿而起,更在于他看透了“官逼民反”的本质。这场起义,既是个人命运的破局,也是底层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血泪诉求,读来更懂王朝兴衰背后,民生安则天下稳的朴素真理。
  • 蹇富竹202401010227
    乱世的残酷,从来都藏在普通人的生计里。朱元璋的起义路,是千万百姓求生路的缩影——苛捐杂税压垮田垄,贪官污吏搜刮民脂,连寺庙的一碗稀粥都成奢望时,隐忍便成了死路。所谓“不得不反”,是饥寒交迫中的本能呐喊,是被时代抛弃后的绝地反击。
  • 蹇富竹202401010227
    乱世如炉,烹煮着底层的无奈与决绝。朱元璋从讨饭僧到起义者,不是野心膨胀,而是绝境相逼——官吏贪腐、苛政如虎,连生存都成奢望时,反抗便是唯一出路。所谓“不得不反”,是小人物在时代尘埃里的破釜沉舟,是黑暗中对生路的孤注一掷。这股被逼出来的勇气,终成撬动王朝更迭的力量,读来令人唏嘘又振奋。
  • S137***389
    翻开《明朝那些事儿》,三百年明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年份,当年明月用诙谐笔触,让帝王将相、文人侠客都化作了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合上书页,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与坚守的身影,仍在心头挥之不去。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人物的复杂与真实。朱元璋从乞丐逆袭成开国皇帝,既有让百姓休养生息的仁心,也有清洗功臣的狠厉,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在此展露无遗。海瑞的刚直令人敬佩,他抬棺上疏的壮举,是黑暗官场中的一束光,可书中也写出他处事的偏执,让这个“道德标杆”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而张居正最是让人唏嘘,他以权谋推进改革,让王朝焕发生机,却在死后遭清算,改革成果付诸东流,完美诠释了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博弈。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些不恋权位的追光者。徐霞客放弃科举仕途,用双脚丈量山河,留下了珍贵的游记。在人人追逐功名的时代,他坚持按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恰如书中所言,这或许是另一种成功。还有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坚守,“心即理”的哲思,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士人,更让如今的读者明白内心力量的可贵。 读到崇祯自缢煤山时,心中满是怅然。这位勤勉的皇帝想挽救危局,却终究抵不过积重难返的制度弊病和无休止的党争。王承恩陪他赴死的细节,让我看到,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的博弈,还有小人物的忠义与坚守。 这部书不仅是明史普及读物,更藏着人生启示。那些王朝兴衰、人物沉浮都在诉说:权力终会消散,功名不过浮云,而坚守本心的勇气、逆势而为的担当,才是穿越时光的永恒光芒。
  • 柳怡蓉
    这本书用通俗的笔调讲透明朝三百年风云,帝王将相、市井百态都鲜活立体,读起来像听故事般上头,根本停不下来。很有意思的阅读!
  • 田思蓉202402030117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打破了史书的刻板印象,用通俗幽默的笔触,让三百年明朝历史活了过来。它没有堆砌晦涩的史料,而是以时间为轴,从洪武大帝开国到崇祯帝煤山自缢,将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市井小民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枯燥的历史变得有温度、有乐趣。 书中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朱元璋的铁血集权藏着治国的苦心,海瑞的刚正不阿透着执拗的可爱,张居正的改革新政伴着权力的博弈。作者以现代视角解读历史,用直白的语言剖析人性,既讲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也谈江湖中的家国情怀,让读者在笑谈间看懂历史的逻辑与人性的复杂。 最难得的是,它褪去了历史的神圣光环,让人物回归真实。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名字,变成了有喜怒哀乐、有优点缺点的鲜活个体。读来既有读故事的酣畅,又有读史书的厚重,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 这部书不仅是对历史的通俗解读,更教会我们以史为鉴。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从不是冰冷的年份与事件,而是无数人共同书写的烟火人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反复回味。
  • 何卿钰202403080834
    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明朝那些事》的出现,无疑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打破了学术与大众之间的壁垒,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话语方式,让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风云变幻,如同一部宏大而精彩的连续剧,走进了千家万户。当年明月所做的,不仅是讲述历史,更是“翻译”历史,他将故纸堆中冰冷的名字,成功还原成了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鲜活生命。 这本书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反差感”叙事。作者娴熟地运用现代语境和网络化的语言,为历史人物进行了精准的“角色定位”。明太祖朱元璋不再仅仅是开国帝王,更是一位白手起家、精通管理、也深谙“清理股权”的霸道总裁;靖难之役被描绘成一场实力悬殊、充满戏剧性的“风险投资”,而朱棣则成了那位最终“上市”成功的杰出操盘手。王阳明、张居正、戚继光、海瑞……这些在传统史观中被符号化的名字,在书中都拥有了复杂而立体的性格侧面。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也有现实的算计;有光辉的功绩,也有人性的弱点。这种写法,极大地消解了历史的疏离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在与古人对话。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明朝那些事》的轻松外表下,包裹着一颗严谨的内核。它的幽默并非戏说,它的通俗绝非低俗。全书的情节推进牢牢建立在《明史》、《明实录》等正史基础之上,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对政治制度与权力运作的洞察,都体现了深厚的功底。它并非在解构历史的严肃性,而是在寻找一种更高效的传递方式。它告诉我们,历史的规律——关于权力的制衡、人性的博弈、改革的艰难——从未改变,变化的只是舞台和演员。 更重要的是,这套书重塑了无数普通人的历史观。它让我们领悟到,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评判,而是无数个体在时代枷锁下的挣扎与选择。我们看到,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忠诚与背叛、理想与权谋常常交织难分。这种理解,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观察当下、理解人性的绝佳镜鉴。朝堂上的党争与办公室政治,改革中的阻力与创新路上的困境,其底层逻辑何其相似。 总而言之,《明朝那些事》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它成功地完成了历史科普的“破圈”使命,让枯燥的历史学展现出了它本应有的魅力与温度。它像一位学识渊博且风趣幽默的挚友,在你耳边将那段辉煌与悲怆并存的明朝往事娓娓道来。它不仅让我们记住了故事,更让我们开始思考故事背后的规律与人性。这,或许正是它长久不衰、备受推崇的真正原因。
  • 杨达文 202302030908
    翻开《明朝那些事儿》,本以为会是枯燥的史料堆砌,却不料被当年明月的笔锋拽入了一个鲜活立体的大明王朝。这部书最动人的魔力,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史书的神圣滤镜,让帝王将相走下神坛,让百年历史回归人间烟火,在嬉笑怒骂间道尽历史的复杂与人性的真实。书中没有脸谱化的忠奸之分,只有一个个挣扎于权力漩涡中的普通人。朱元璋不再是仅存于诏书里的开国帝王,而是从濠州讨饭、历经饥饿背叛的幸存者,登基后深夜批阅奏折的疲惫,让人体会到"从乞丐到皇帝从未睡过安稳觉"的沉重;张居正既是力推"万历新政"的改革巨匠,也有着"夺情"留任、纵容家属贪腐的争议;海瑞的清廉并非完美无瑕,那份近乎偏执的道德坚守,在官场生态中更显悲壮与无奈。当年明月用"职场生态"解读官僚体系,用"系统漏洞"比喻利益冲突,将复杂的政治斗争化作通俗易懂的"办公室博弈",让遥远的历史产生强烈的现实共鸣。更深刻的是书中重构的历史观。它没有将明朝灭亡简单归咎于崇祯的昏庸或魏忠贤的专权,而是直指"内阁-宦官-皇权"三角制衡的崩塌,揭示制度性腐败的必然宿命。土木堡之变的惨败、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的僵局,既是个体选择的偶然,更是权力博弈耗尽国力的必然。而全书最惊艳的收尾,没有聚焦崇祯自缢的悲壮,却用徐霞客的游历告诉我们:"成功只有一个——按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这份超越"千秋霸业"的价值主张,让历史的重量里多了一份人性的温度。有人批评它过于追求趣味而略显主观,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伟大的通俗史书。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年份与事件,而是无数人的欲望、坚守、挣扎与遗憾共同书写的篇章。读罢掩卷,洪武大帝的铁血、阳明先生的悟道、戚家军的忠勇、东林党的理想与局限,都在脑海中交织。这部书不仅让我们读懂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让我们看清了权力与人性的永恒博弈,在历史的回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参照。
  • moonlight
    在历史的灰烬中,打捞有温度的碎片 《明朝那些事儿》无疑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它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六百年尘封的明史,从高阁庙堂拉入了寻常巷陌。当年明月以笔为铲,在故纸堆的灰烬中,精心打捞起那些依然闪烁着人性与温度的历史碎片。 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彻底打破了历史叙事的壁垒。作者摒弃了学术论文式的刻板与艰深,代之以鲜活、幽默甚至带点“网络化”的现代口语。朱元璋不再是教科书上一个扁平的开国皇帝,而是一个会焦虑、会猜忌、有着复杂性格的“创业者”;王阳明的心学不再是玄奥的哲学概念,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龙场悟道”。这种“接地气”的写法,让历史人物瞬间“活”了过来,他们仿佛是我们的同时代人,有着相似的喜怒哀乐与挣扎抉择,读者得以轻松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然而,《明朝那些事儿》绝非简单的“历史戏说”。在诙谐调侃的表象之下,是作者对史料扎实的梳理和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政治权谋的剖析、对战争局势的解读、对制度变迁的追溯,都建立在严谨的史实基础之上。它不是在颠覆历史,而是在重塑一种讲述历史的方式,其内核依然是对历史规律和人性的严肃探讨。 当然,这种写作风格也带来争议,部分读者认为其过于通俗,削弱了历史的厚重感。但不可否认,它成功地激发了无数人对历史的兴趣,成为许多人通往明史殿堂的第一块敲门砖。 总而言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用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古代历史的杰作。它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冰冷年份与事件的罗列,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时代洪流中奋力挣扎、发光或湮灭的故事。它让我们在笑声与沉思中,收获了知识,更窥见了人性的复杂与永恒。
  • S137***214
    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便被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述方式击中。没有晦涩的文言注解,没有刻板的史料堆砌,当年明月用直白又带点幽默的笔触,将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崛起之路娓娓道来,让遥远的历史突然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以往读史,总觉得帝王将相是高悬于云端的符号,而这本书里的朱元璋,却带着满身烟火气——他是濠州乡下忍饥挨饿的放牛娃,是皇觉寺里苟且求生的小和尚,是被逼无奈揭竿而起的义军首领。那些创业路上的狼狈与坚韧、决策时的挣扎与果决,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忽然明白,再传奇的人物,也曾有过普通人的挣扎与渴望。 更让人触动的是历史的复杂性。书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在时代洪流中做出不同选择的人。陈友谅的雄才大略与刚愎自用,张士诚的偏安一隅与安于现状,都不是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立体刻画,打破了非黑即白的认知定式,让人学会以更辩证的眼光看待过往。 读罢开篇,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从未远去。明朝初年的朝堂博弈、民生疾苦、制度变革,虽距我们数百年,却能在字里行间找到现实的影子。当年明月用通俗的语言解构厚重的历史,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读懂权力的运行、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变迁。这种“让历史活起来”的叙述方式,不仅让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更让我们在回望过去时,获得审视当下的智慧与勇气。
同类书籍推荐
  • 明朝那些事儿2021版(增补版:第9部)
    当年明月
  • 洪业:清朝开国史(增订版)
    魏斐德
  •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张宏杰
  • 乾纲独断:康乾盛世的帝王心术
    林乾
  • 十月天子:明仁宗朱高炽
    赵中男
  • 卧榻之侧:赵匡胤、李煜和他们的时代
    张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