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中国史/ 明朝那些事儿(典藏全集)
中国史
明朝那些事儿(典藏全集)
作者:当年明月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公司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0章)
持续畅销3000万,连续十余年领跑各大图书榜单。 全民历史读物,从老师到学生都推崇的必读经典。

【简介】明朝,一个让人血性喷薄的朝代,一个光怪陆离的朝代、 一个强悍而温情的朝代,一个历经劫难又恢宏大气的朝代。明朝就像中国历史的褶皱,每翻开一篇都有精彩无比的故事蕴含着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密码、政治逻辑、人性经验。《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参考《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经明史专家毛佩琦审订推荐,俯瞰三百年明史,看到不一样的大明王朝。

展开
随感
  • S137***564
    《明朝那些事》以通俗笔法解构三百年大明史,跳出传统史书的晦涩框架,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作者用幽默却不失严谨的语言,串联起从洪武开国到崇祯殉国的关键节点,既还原了帝王将相的权谋博弈,也勾勒出文人墨客、市井小民的生存图景,将复杂的政治斗争、制度变革转化为易懂的叙事。 书中没有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朱元璋的雄猜与勤政、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海瑞的孤直坚守,都被赋予了立体的人性温度。更难得的是,它在讲故事的同时,暗含对历史规律的思考——王朝兴衰背后的制度弊病、权力制衡的重要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作为通俗历史读物的标杆,它打破了“历史=枯燥”的刻板印象,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触摸历史的肌理。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乐趣,堪称一部兼具可读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 一一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堪称历史通俗化的典范之作。它以《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为基,用小说笔法串联起明朝276年的兴衰,从朱元璋起兵到崇祯自缢,将权力斗争、官场风云与战争始末娓娓道来。该书最亮眼之处,是打破了传统史书的晦涩感,用“吐槽”式语言、现代词汇消解历史距离感,比如调侃明朝赋税苛重的段落,像相声般抖包袱,让严肃历史变得鲜活有趣。更难得的是它塑造了立体的历史人物,既写朱元璋开国的雄才与屠功臣的狠厉,也讲张居正改革的魄力与弄权的手段,摒弃脸谱化评判,还原人物的多面人性。在幽默叙事之下,书中藏着深刻思考,借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等事件剖析权力博弈,以崇祯勤政却亡国的悲剧映照制度弊病。它不止是一本明史普及读物,更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读懂人性与历史的底层逻辑,难怪能成为让无数人爱上历史的现象级作品。
  • S137***617
    读《明朝那些事》,总觉有一股活气扑面而来。当年明月笔下的三百年兴亡,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而是有温度的人间世。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固然令人惊叹;但更打动我的,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普通人——他们如何在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如何在苛捐杂税下维持生计。 这部书最可贵处,在于写出了历史的“人味”。海瑞的清官形象背后,是性格的执拗与处世的艰难;张居正的改革伟业里,藏着权术的机心与理想的灼热。即便是亡国之君崇祯,也非简单的昏聩二字可以概括——他勤政却多疑,励精图治却又刚愎自用,最终在煤山的槐树上结束了悲剧一生。 读至晚明,尤觉悲怆。东林党人的风骨,江南文人的抗争,直至李自成破京、清兵入关,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苍凉,让人掩卷长叹。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在特定时空里,每个人做出的有限选择。 这套书让我明白,读史不是为了寻找标准答案,而是理解人性的复杂与深邃。在故纸堆里看见鲜活的生命,在兴衰规律中感受永恒的挣扎——这或许就是《明朝那些事》留给读者最珍贵的礼物。
  • 蔡迪202402030140
    初读《明朝那些事儿》,便被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作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明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书中,我看到了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逆袭成为开国皇帝的传奇一生。他在失去所有亲人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绝望中奋起,最终改写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明白,失去并不一定是坏事,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恰恰是人生得到的开始。 于谦的故事也让我深受感动。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带领临时拼凑的杂牌军击退了也先的十万铁骑,拯救了大明王朝。然而,这样一位救国英雄,最终却被复辟的明英宗砍了脑袋。历史的无常让人唏嘘不已,但于谦的正直和忠诚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还有海瑞,他一生清廉,刚正不阿,虽然穷得母亲过寿才舍得买二两猪肉,却逼得同僚见他绕道走。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正义和坚守。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情感的承载。那些历史人物的痛苦、挣扎、遗憾和坚持,都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做一个有担当、有品格的人。
  • 彭艳202411010342
    翻开《明朝那些事儿》,枯燥的历史便成了鲜活的人生剧场。从洪武大帝布衣起家,到崇祯帝煤山自缢,三百年风云里,有张居正改革的锐意革新,有海瑞反腐的一身孤勇,也有魏忠贤专权的黑暗沉沦。当年明月用幽默笔触解构朝堂博弈,让我看清历史从非黑白分明。最动容的是那些坚守本心的人:王阳明龙场悟道后知行合一,用智慧化解危局;戚继光练兵抗倭,以铁血守护山河。他们在权力漩涡中保持清醒,在时代洪流里坚守道义,让我明白“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年份与事件,而是无数个体的挣扎与坚守。合上书页,不禁感慨:王朝更迭如潮起潮落,权力富贵终成过眼云烟,唯有品格与信念能穿越时空。读史不仅是知兴替,更是明得失,从古人的选择中汲取力量,在当下的生活里坚守本心,或许便是读史的意义。
  • S137***424
    全书以明朝十六帝为时间主线,但真正的主角,是穿梭于这三百年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众生相。 我们看到了权谋的极致:朱棣的隐忍与决断,严嵩的贪婪与狡黠,徐阶的隐忍与一击致命。朝堂之上的每一次政治斗争,都像一盘精心计算的棋局,读来让人心惊动魄。 我们也看到了不朽的风骨: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杨继盛以死劾奸的壮烈;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追求“知行合一”的智慧。这些人物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他们的精神力量穿透纸背,令人动容。 作者没有进行简单的善恶二分,而是试图去理解每个人的行为逻辑和时代局限性。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这部书超越了“故事”的层面,成为一部关于人性、权力与理想的深刻探讨。
  • S137***049
    像蹲在胡同口听大爷讲古——没有“之乎者也”的酸气,当年明月拎着白话,把三百年明史搅成了一缸热乎的老茶。 他写朱元璋,不是“太祖高皇帝”的牌位,是濠州城讨饭的和尚,啃着馊馒头时眼里攒的狠;写于谦,不是课本里“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雕像,是北京城头披甲立雪,把唾沫啐在瓦剌人脸上的硬气;连严嵩那样的奸臣,也不是脸谱化的坏,是老来权倾朝野,却在抄家时抱着破棉絮哭的怂。 最妙的是他写“人”:朱棣抢侄子皇位,转头把江山治成永乐盛世,狠与能拧在一块儿;海瑞抬着棺材骂皇帝,活得像根硬骨头,却连自家闺女饿死都管不住,倔得让人心酸。那些帝王将相,忽然都成了隔壁巷子里的熟脸——有野心,有贪念,偶尔也会在深夜里慌。 合上书才觉出,这哪是写明朝?是把历史撕了层“正史”的皮,露出底下活生生的人。没有“宏大叙事”的空架子,只有一句:“所谓历史,就是一群人的故事。”啃完三百年的热闹,咂摸出的是烟火气里的真——谁不是在自己的局里,拼着劲儿活成了后来人的谈资?
  • S137***991
    所以当你读懂了《明朝那些事儿》,你就读懂了无常、苦难和兴衰,你真的会对人生瞬间释怀。他想告诉你,人的一生和朝代的更迭是一样的,虽然充满了各种变数,但是人不一定要成功。你看,就算再牛的历史人物,放到整个明朝历史里,不过短短的一页纸,这些所谓牛人的人生也就被翻过去了。作者当年明月说,你记住一句话,没有只升不降的波浪,所以人生起起伏伏太正常了。
  • S137***991
    道 法 自然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句才看懂,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的读后感是 多管前半年多么奔波折腾那都是生活的按部就班,为了生存失去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己。 这些年生意的惨淡 人世间的分离等。我静了下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 👾
    《明朝那些事儿》最惊艳之处,在于以接地气的叙事重构了三百年明朝史,让原本束之高阁的历史变得人人可读、人人爱读。作者摒弃了传统史书的晦涩文言,用幽默犀利又不失严谨的笔触,将洪武开国的豪情、永乐迁都的壮阔、万历怠政的沉暮,以及朝堂上的权谋博弈、江湖中的文人风骨,一一铺展开来。 书中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朱元璋既有杀伐决断的帝王气魄,也有晚年猜忌的人性弱点;王阳明以“知行合一”的智慧穿越仕途迷雾,海瑞用一生刚正对抗官场浊流,这些人物不再是史书上的符号,而是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鲜活个体。 它不止讲述兴衰更替的历史脉络,更深挖事件背后的人性博弈与时代逻辑。复杂的内阁制度、残酷的党争乱象、艰难的民生抉择,都在通俗叙事中变得清晰易懂。读完掩卷,不仅能理清明朝从兴盛到衰亡的脉络,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厚度——原来那些遥远的岁月里,藏着与当下相通的人性光辉与生存智慧
同类书籍推荐
  • 明朝那些事儿2021版(增补版:第9部)
    当年明月
  • 洪业:清朝开国史(增订版)
    魏斐德
  • 赛雷三分钟漫画中国史.明朝三百年:全3册
    赛雷
  • 乾纲独断:康乾盛世的帝王心术
    林乾
  • 十月天子:明仁宗朱高炽
    赵中男
  • 卧榻之侧:赵匡胤、李煜和他们的时代
    张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