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经典著作/ 自卑与超越
经典著作
自卑与超越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杨颖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71章)

【推荐语】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弗洛伊德、荣格、罗斯福一致推崇!

【简介】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弗洛伊德、荣格、罗斯福一致推崇!改变千万人命运的心理经典!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金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随感
  • 郭永康
    对于理解一个人,需要从他的对早期记忆中去理解。有人都早期记忆是负面的,说明他们不善于合作。如果是正面的,说明他们善于合作。
  • 郭永康
    关于优越目标,它其实来自于人们自己的自卑情结。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缺陷时,为了克服自卑,他可能就会设定一个“变得更好”的目标。但是如果这个优越目标脱离实际,变成为了优越情结,是对自卑感的过度补偿。要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看他的行为,更要通过他的行为指向的最终目标来了解他
  • 郭永康
    自卑并非缺陷,而是人类进步的核心动力,但若处理不当,便会成为困住自我的牢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卑情结,都会自卑,但是有人会因自卑而虚夸自己从而取得优越感,有人却因此为动力去改变环境。当一个人无法通过积极行动超越自卑,转而用愤怒、逃避或优越感来伪装时,便陷入了有害的自卑情结。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掩盖不足,而在于将这份“不足感”转化为与他人合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勇气,从而实现生命的真正意义。
  • 郭永康
    感受是人类有目标的行为,例如“愤怒”是追求统治和支配的情绪,希望别人向自己臣服。而“悲伤”实际上是一种抬高自己的行为,希望展示痛苦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从而获取优越感。而“焦虑”是用来逃避责任或困难的借口。要去理解一个人,不仅要去理解他的感受,更要去理解他感受的由来和目的。
  • 郭永康
    面对苦难,有两种人。一种认为,自己必须努力,使别人免受这些苦难。另一种人认为生命不公平,为什么我受到了这些苦难而别人这么幸福?对于有生理缺陷,或受到溺爱、忽视的童年,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人生的解读。他们总是需要外在的帮助,但又难以通过合作来贡献自己。但若对这些缺乏社会情感的儿童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将会对自身能力和生活机遇有更好的感受,更成熟。
  • 郭永康
    初读《自卑与超越》的前两章,作者“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和与他人合作”的观点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以前的我总是为了自己思考、努力,而作者却认为与他人合作、为他人贡献才不算作“失败者”。对于人生的三大约束,分别引出了人类的工作、社交与婚姻,这是所有人都避免不了的。但这三大约束最终都会归结为一点——与他人合作。所以我们需要有共同体意识。没人能从孤身一人的行动中获益。
  • 数会2512余其涛
    阿德勒说:“我们一直是由我们自己经历的定义所塑造。” 他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即过去的原因决定了现在的我们。他主张“目的论”,即我们是为着某个当下的“目的”而活着,甚至我们会为了配合这个目的,而主动“选择”和“塑造”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与解释。一个自卑的人,并非因为过去有创伤才自卑,而是因为他先有了“不想走出去”的目的,才紧紧抓住那个创伤作为借口。 这无疑是一道解放的闪电。它意味着,我们永远拥有重新定义自己生命的可能。 我的国庆假期宣言,便是这句: “在这个假期,我将主动塑造全新的经历,来重新定义我自己。” 我宣言,这个国庆假期是我主动进行“自我再塑造”的实验场。如果我过去定义自己为“一个无趣的、不善交际的人”,那么在这个假期,我就要去参加一次读书会,或学习一项新技能,用全新的经历来覆盖旧的定义。假期提供了打破日常行为模式的最佳时机,让我们有机会去创造新的、有力的“经历”,并由此告诉自己:“看,我也可以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勇于探索的人。” 这个假期,不是对过去的逃离,而是主动选择经历,去创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崭新的自我定义。
  • 数会2512余其涛
    阿德勒说:“我们一直是由我们自己经历的定义所塑造。” 他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即过去的原因决定了现在的我们。他主张“目的论”,即我们是为着某个当下的“目的”而活着,甚至我们会为了配合这个目的,而主动“选择”和“塑造”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与解释。一个自卑的人,并非因为过去有创伤才自卑,而是因为他先有了“不想走出去”的目的,才紧紧抓住那个创伤作为借口。 这无疑是一道解放的闪电。它意味着,我们永远拥有重新定义自己生命的可能。 我的国庆假期宣言,便是这句: “在这个假期,我将主动塑造全新的经历,来重新定义我自己。” 我宣言,这个国庆假期是我主动进行“自我再塑造”的实验场。如果我过去定义自己为“一个无趣的、不善交际的人”,那么在这个假期,我就要去参加一次读书会,或学习一项新技能,用全新的经历来覆盖旧的定义。假期提供了打破日常行为模式的最佳时机,让我们有机会去创造新的、有力的“经历”,并由此告诉自己:“看,我也可以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勇于探索的人。” 这个假期,不是对过去的逃离,而是主动选择经历,去创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崭新的自我定义。
  • 余嘉豪 24053040203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撕开了成长的迷雾。他说,自卑是每个人的底色,却并非枷锁——有人困于“我不够好”的执念,有人则将其化为突破的动力。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对“意义”的解读:真正的价值从不源于个体的孤芳自赏,而在于与他人的联结。无论是家庭、职场还是社会,我们终其一生都在通过合作超越渺小。 合上书才懂,所谓成长,不过是学会在接纳自身局限的同时,用行动为世界添上一点暖意。这或许就是超越自卑的终极答案。
  • 余嘉豪 24053040203
    《自卑与超越》中“职业与社会兴趣”一章,道破了工作焦虑的本质。阿德勒没有空谈“职业理想”,而是直指核心:很多人对工作的恐惧,源于将其视为“证明自我优于他人”的战场,而非“贡献社会”的途径。 他用生动案例说明:有人因童年被过度保护,成年后总怕“做得不够好”而逃避责任;有人则将职业当作对抗自卑的武器,却在攀比中愈发疲惫。最精妙的是提出“社会兴趣”这把钥匙——当一个人意识到“我的工作能让他人生活更便利”,职业便从压力源变成了超越自卑的阶梯。 这一章像一面镜子,照见人们对工作的扭曲认知,更给出了简单却深刻的答案:真正的职业价值,不在“胜过谁”,而在“成全谁”。
同类书籍推荐
  •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罗伯特·赖特
  • 爱的艺术(弗洛姆作品系列)
    艾里希·弗洛姆
  •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洞察人性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如何停止胡思乱想
    比尔·韦德,卡罗尔·克肖
  •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