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始终如一的使命。掌阅精选全新推出传统文化系列栏目,望与你一道,在阅读中,感受文化之美,赓续历史文脉。
2023年6月10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2006年设立的文化遗产日。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之一,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我们选取六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项目,邀你一起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地点,展开非遗云游打卡,零距离感受国韵之美!
第一站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山西的古建数量为全国之首,且以木结构遗存最负盛名。全国现存宋辽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160座,山西共有120座,占总量的75%。其中,朔州市应县的应县木塔,即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不用一根铁钉,仅靠着几千吨木头之间的咬合,将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发挥到了极致。

非遗打卡第一站,我们来到应县木塔下,感受木构建筑的辉煌奇妙,触摸中国传统智慧的直观表达。
打卡地 山西省应县
提及中国古建筑,不得不提到中国现代建筑学之父——梁思成,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林徽因。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梁林夫妇在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艺术二十讲》一书中,你能看到梁林夫妇在这次考察时为各大古建筑绘制的测绘稿和实地考察记录。他们在书中既专业又易懂地为读者讲解了中国的塔、佛教建筑、民居等建筑艺术。从建筑到空间美学、生活方式,揭示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展现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形式和方法。
第二站
中国剪纸
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中国剪纸涉及众多省份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包头民间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风格特征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影响交融的产物,给人以纯真、质朴、清新的美感,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这一站,我们来到内蒙古包头市,在剪刀翻飞创造出的纸张生命中,领略剪纸生万物的指尖艺术。
打卡地 内蒙古包头市
包头剪纸非遗传承人郑蝴蝶、刘晓迪,用灵巧的双手把民风民俗、经典故事、生活信仰和内心情感用剪纸记录和表达出来。

在《不描不画学剪纸》中,她们以多年剪纸教学的宝贵经验,向读者传授剪纸启蒙、探索、实践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并且亲自示范,录制20个剪纸视频,带你感受剪纸的魅力。
第三站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中国不仅最早发现茶,而且最早使用茶。中国的茶文化世代传承,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种类丰富的手工制品,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涉及的第一批国家非遗项目,便是我们熟知的武夷岩茶(大红袍)。

这一站,我们来到福建省武夷山市,感受温杯烫盏间的至心茶道,品味悠悠茶史中的至美茶艺。
打卡地 福建省武夷山市
中国茶文化何存?古老的茶艺、茶道是什么模样?现今许多人已说不出个究竟。被广大读者称为“茶道、茶艺、茶文化入门基本读物”的《中国茶文化》一书说道:“中国茶道应是形式与精神的统一。仅以形式而言,便包括了选茗艺茶、名水评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品饮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而如果仅仅以程式化方法表演一些调茶献茶技艺,远不能体现中国历史上茶道的精华。

那么中国的茶艺、茶道究竟是什么?在书中,作者王玲不仅从艺茶、论水、茶器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的茶艺,还重点讲解了茶道精神。通过这本书,你将全面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韵味。
第四站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西晋,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在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龙泉,位于浙江南部。在这片玉瓷山青、岁月静好的土地上,在泥与火的碰撞中,创造青瓷的惊人之美。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这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对龙泉青瓷做出的评价。

这一站,我们来到浙江省龙泉市,感受传承千年韵味的千峰翠色,悦赏泥与火碰撞间的青瓷艺术。
打卡地 浙江省龙泉市
龙泉地区的青瓷文化源远流长。吉洺萩和李心源作为爱瓷人士,来到龙泉亲身体验柴烧。并以他们的经历为基础,创作出一本随笔——《我在龙泉烧柴窑》。

在书中,他们与龙泉青瓷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张晞、青瓷艺术大家严卫恩等人展开隔空对话,将龙泉青瓷文化的前世今生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你还会在书中领略到青瓷的秀丽之美。
第五站
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

白先勇先生曾说,“昆曲无它,唯一美字”。昆曲之美,在于它曲的婉转,在于它舞的娇柔,一如孕育它的江南水乡。江南的氤氲水汽和吴侬软语,打磨出昆曲软糯细腻的腔调,于绮丽婉转之间勾魂摄魄。

这一站,我们来到江苏省苏州市,体味昆曲舞蹈翩跹中的风情万种,感受江南古老剧种的楚楚风致。
打卡地 江苏省苏州市
昆曲作为迷人的非遗瑰宝,已经不只是一种艺术的表达,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沈昳丽说:“昆曲,就是一种有美感的生活方式。”她把演剧过成了日子,把昆曲视作生活方式。在《昆曲日知录:幽梦谁边》中,她记录下自己多年的艺术探索和演剧心得。

从传统剧目《牡丹亭》《长生殿》,到新编剧目《红楼别梦》《椅子》,她以书为镜,回顾了她30多年的戏剧人生和从杜丽娘到杨贵妃的蜕变过程。字里行间,动静张弛,是场上做戏,更是心有灵犀,也带领读者对昆曲艺术有更深的了解。
第六站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南京云锦用料考究、锦纹绚丽,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且格调高雅,逐花异色——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同一匹云锦,其绣品上的花卉可以做到色彩繁复不同。

清朝乾隆年间,云锦成为了南京的支柱产业,南京也有“秣陵之民善织”的美誉。南京诸多地名,都能看到曾经这里云锦事业的繁华——锦绣坊、罗帛地、丝市口、颜料坊……云锦深深烙印在了南京这座古城的记忆之中。

这一站,我们来到江苏省南京市,感受采摘云霞织为锦的巧夺天工,领略穿越千年历史的织造之美。
打卡地 江苏省南京市
1600多年来,云锦始终是不能被机器加工取代的制造工艺。其中的原因,在《云锦》一书中有明确的答案——云锦的生产工艺极其复杂,整个生产工艺包括了纹样设计、挑花结本、造机、织造等。织造时所用的“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需要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靠人的记忆来完成编织。

《云锦》艺术不仅介绍了制作工艺,还从历史起源、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保护与传承等角度出发,全方位地介绍了云锦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辅以大量精美的图片,非常适合广大文化爱好者和青少年阅读。
恭喜你完成了本次的非遗云游之旅!虽然打卡结束,但仍有很多充满魅力的非遗项目等待我们去探寻和传承。期待非遗记忆,伴你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