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让爱与陪伴悠长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重阳节的习俗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请你去赏九月菊,邀你共品重阳酒,更要与你一起在这重阳佳节中感受书中的温情与浪漫。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1998年,钱锺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当时已92岁高龄的杨绛在书中以平和笔调记录了她与钱锺书及女儿钱瑗相守63年的人生经历,让读者与她一同沉浸于苦难与幸福、快乐与忧伤交织的人生实境中。

书中同时收录了三人往来的文字、书信及图画,不仅如梦似幻地道出挚情难断的依恋,也在清丽幽默的文字中浓缩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
(杨绛、钱瑗、钱锺书,抗战胜利后约1946年摄于上海)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在《我们仨》的最后,杨绛写道: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终于结束了孤独的寻觅,踏上归途,享年105岁。“我们仨”再也不会失散了。
(杨绛、钱锺书,1989年冬在北京三里河宿舍院中散步)
采访手记:
以下文字片段,摘录自2011年杨绛先生百岁诞辰前夕,《文汇报·笔会》主编周毅对杨绛先生的书面采访,发表于该报2011年7月8日。采访文字征得杨绛先生同意,收入《杂忆与杂写:1992-2013》(三联书店 2015年4月刊行)作为“代前言”,有删节。

▷ 七月十七日这个公历生日是我一岁时开始用起来的。我一岁时恰逢中华民国成立。我常自豪地说:“我和中华民国同岁,我比中华民国还年长一百天!”七月十七日是我生日,不是比十月十日早一百天吗?

▷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 我在启明还是小孩,虽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爱心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就像一首颂歌中唱的“我要爱人,莫负人家信任深;我要爱人,因为有人关心”。

▷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

▷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 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绝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天壤之间,先生百年人生玉成的善良、智慧和正气将永远开悟与润泽后人,先生的生命将在她的著作中延续。
推荐理由:为了给年迈的父母过生日,四位子女邀请他们来首尔。在首尔的地铁站,妈妈却走失了。丈夫和子女相互埋怨,散发寻人启事,想方设法寻找她。他们追寻她的踪迹,复原有关她的记忆……这才发现,竟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她。子女和父亲,开始交替回忆自己和妈妈的故事,一点点拼凑出她作为一个女人,而非“母亲”的人生。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母亲的故事。
推荐理由:人如何度过一生,才不会辜负生命?面对人生的终极问题,当了70年心理医生的作者中村恒子奶奶,将其90年的人生智慧,化为本书六大篇章关于工作、爱、人际关系、幸福、死亡等课题的诚挚箴言,陪同数不清的人走过人生泥泞的时期,让他们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仍然有热爱生活的勇气。作者娓娓道来的讲述,总有一句令你豁然开朗,消解心头烦忧,感受生命的力量,让你意识到“这是你自己的人生”,只要活出自己,就会发现“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