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打工人”之后,又有一群体在互联网上成功“出圈”。那就是擅长用最低调的话,炫最高调的耀之——凡尔赛文学家。

从豆瓣的“凡尔赛学研习小组”,到“拆凡达人”、“反向凡尔赛文学”等一系列周边的横空出世,可见“凡学”影响之深远。

就不说《女驸马》中,“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的经典片段,单是这几年的“大佬语录”就足以佐证。

“悔创阿里杰克马,一无所有王健林,北大还行撒贝宁”……当然普通人感受最深的,还是来自于朋友圈“贵族们”的“精神洗礼”。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而“炫耀”就是一种经过精心筛选,甚至带有夸大成分的自我展示。

今天推荐10本书,了解这种对优越感的执著背后,其实是一种对身份的焦虑。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结”。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般地剖析身份焦虑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一支生花妙笔,伴以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澄清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的壁障,让你不经意间峰回路转,解开心结,感悟人生更加丰盈适意的含义。
本书所说的“下流阶层”并不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下层弱势人群,而是基本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而“上流”这个词指“中流阶层中的上层”。“下流社会”这个术语一经在日本出现,立即引爆讨论。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团块次代这些年龄位于三十岁前半段的年轻人中,阶级意识有向下流动的趋势。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下流社会”,社会下沉的拉力愈来愈大。作者反对阶级固化,希望通过“机会的全盘平等”来防止社会阶层向下流动。
如今,新中产阶级成功的兴奋为某些焦虑所取代,他们渴望新活动、新生活、新乐趣和新意义,寻找更宏大的目标。《日本新中产阶级》在当时具有高度前瞻性,而此后的不断修订则保证了其现实性。从学术角度看,该书的研究方法堪称文化人类学的典范,拥有了解当代生活的独特的立体视角和纵深感。有别于当时传统的民族志,《日本新中产阶级》奠定了此后日本研究的主流方向,也成为诸多学者理解日本社会的试金石。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上东区”,那是精英阶层居住、社交和购物的专属社区。 当耶鲁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和丈夫一起带着孩子搬到上东区时,她对那里的生存规则还一无所知。从物色公寓、购买学区房、给孩子申请私立校开始,她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其紧张激烈程度绝不亚于竞选美国总统。这场“战争”持续了六年,为了让孩子迅速实现阶层跃迁,她又排除万难买到了爱马仕的铂金包。
在文学领域里,最能体现这种光鲜亮丽且彰显文化内涵的,莫过于小资文学。那些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充满情调的高雅音乐,缠绵悱恻的男女情感,抚慰过多少人敏感孤单的心灵。
本书以村上独特风格的两条平行线展开,一条描写少年“田村卡夫卡”立志成为世界上最坚韧的人,离开家乡踏上旅途,在一座旧图书馆遭遇一系列奇异事件;另一条描写一名失忆老人在一桩离奇杀人事件以后走上逃亡之路,在汽车司机星野的帮助下恢复遥远的战争记忆。书中在构建魔幻现实世界、编织精巧复杂情节的同时,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表达了忧虑,对日本的文化传统作出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