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承载着中国人对生命、自然与世界的思考。古诗词,既记录着人世百态、喜怒哀乐,也映照着每个时代的精神。

或许一句诗词,唤醒了你对生命的顿悟;或许一个典故,让你在古今交织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一起探索诗歌起源、品读唐宋经典,感受诗词之美与文化传承。爱、孤独、理想与自由的主题始终鲜活,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本期书单,为你精选“古诗词”主题的书单。从文学经典到通俗解读,以“电子书+有声书”的方式,带你领略诗词之美。
通史纵览:从宏观到微观
中国诗词起源于先秦,《诗经》记录民间生活与庙堂礼乐,奠定“诗言志”传统;楚辞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开创浪漫主义诗风。汉乐府收录《孔雀东南飞》等民歌,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成熟。汉末建安诗人曹操、曹植形成“建安风骨”。魏晋陶渊明开创田园诗,谢灵运发展山水诗;南北朝民歌交融,为唐诗奠定基础。

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等诗人代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高峰;安史之乱后,晚唐李商隐、杜牧延续诗歌发展。

宋代词曲兴盛,柳永以婉约词写市井生活,苏轼革新词风为豪放,李清照、辛弃疾表达家国情怀,宋诗如陆游、杨万里,则融合家国忧思与生活情趣于一体。

元明清诗词延续发展,元曲关汉卿直指社会不公,明清纳兰性德、龚自珍延续诗词精神,至今仍以“飞花令”等形式传承文化。

从先秦吟唱到现代传诵,读诗即与古人对话,既是阅读文字,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想象。阅读诗词,连接历史与当下,一起让诗词的情感延续流传。
西南联大独特的“诗词课”,展现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学者,为他们的成就打下扎实基础。书中从不同角度展现当时的课程特色与学术氛围,既能看到大师们严谨治学、坚守教育的身影,也能感受到他们在时代动荡中不屈的精神。

以“诗词课”为主题,收录了游国恩、闻一多、朱自清等学者的文章,按时间线梳理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从创作背景到作品内涵,清晰呈现诗词的演变。通过这些讲解,既展现了联大重视基础、兼容并蓄的通识教育理念,也传递了学者们前沿而独特的学术见解。
独特的视角和精到的品评,一部欣赏诗境之美的读本。
《诗境浅说》分为正编和续编两部分。正编涵盖了五律、五言摘句、七律和七言摘句,专注于律诗的解析与欣赏。续编则进一步扩充,增加了五绝和七绝的内容。本书不仅是一部讲解诗歌创作技巧的优秀指南,同时也是一本引导读者领略诗美韵味的经典之作。

清代学者俞陛云为孙辈编写了《诗境浅说》,专门讲解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作者是诗词名家,书中逐句分析诗歌的音韵、结构、用词和意境,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这既是一本循循善诱的诗歌创作指南,也是一部带你品鉴唐诗韵律之美的匠心之作。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311篇诗歌,跨越约五百年历史。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当时社会、风俗、政治与文化的宝贵资料。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主要为各地民间歌谣,“雅”则多为宫廷乐歌,“颂”是祭祀时所用的赞歌。先民生活,包括少女娇羞、农夫辛劳、战士悲壮及对爱情、时局的情感,皆可见于《诗经》的真实记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独特的艺术手法——赋、比、兴,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赋”即直接叙述,“比”是比喻,“兴”则是借助其他事物引发主题。

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现代社会的诗歌美育,《诗经》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时代变迁,《诗经》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新的解读视角,赋予这部古老经典更多的生命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简明易读的普及读物,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译注本。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合集,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这本书开头有简短的《引言》介绍《诗经》的概况,每卷前有“解题”说明该卷诗歌的类型,如“风”“雅”“颂”的特点。正文用现代白话翻译全诗,生僻字词加注释,每首诗后附简短评析,总结核心思想。全书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是适合入门阅读的经典普及读物。

对三千年前的情感、劳作与市井生活的记录,《诗经》让我们得以回望古人的社会风貌。
通过独特解读,直接感受古代人民的生活气息和智慧哲思。
《诗经》真的只是记录“大道理”的古籍吗?其实它更多是古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姑娘为情所困的焦虑,青年怀才不遇的苦闷,少男少女嬉笑打闹的青春……这些故事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何其相似!

杨照用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诗经》,让两千年前的平凡人生“活”了过来。书中精选原典片段,用通俗语言带读者走进先民的世界,感受他们鲜活的情感与思想,是一本轻松易读的经典入门书。
唐诗:盛世文学的艺术展现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以笔墨记录时代,题材涵盖山河、离合、庙堂与江湖,如长安繁华、边塞苍凉、田园静谧,成为时代的缩影。

王勃、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文既展现个人命运起伏,也映射盛唐气象。李白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开创浪漫主义巅峰,杜甫以“朱门酒肉臭”的现实笔触直面社会矛盾,王维写山水禅意,岑参绘塞外风雪,白居易讽喻民生。

安史之乱后,晚唐李商隐、杜牧延续诗歌创作,李商隐以“沧海月明珠有泪”表达迷离心境,杜牧借“商女不知亡国恨”抒发家国叹息。

唐诗,不仅以技巧精妙著称,更以文字为镜,记录了唐朝的社会变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不妨从一首小诗开始,让唐诗带你走进那个“诗比酒更醉人”的时代。
精选诗史精髓,引领你领略唐诗之美。
书中依照诗史脉络与诗人特色,精选代表性作品进行注释和鉴赏。它将批评鉴赏、字句解析、文化常识补充、文学史梳理及诗歌传承关系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葛兆光先生从海量唐诗中精选了78位诗人的282首作品,既有经典名篇,也包含对唐诗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冷门”佳作。每首诗附有诗人小传,结合经典评价和作者独到见解,注释详细到每个字词,语言通俗易懂,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和创作技巧。
诗与人生的交响,解读唐代诗人背后的人生经历。
王勃26岁写下《滕王阁序》名扬天下,却在不久后意外坠海离世;骆宾王一篇《讨武氏檄文》让武则天都感叹“这么好的人才为何不用”;贺知章喝醉后掉进井里,为了喝酒还典当过金饰;孟浩然因娶歌女被家人反对,晚年因贪吃鸭肉引发旧疾去世;孟郊考了四十多年,46岁终于中举,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本有声书用故事的方式解读唐诗,从诗人的生平入手,带你看他们如何把人生起伏、爱恨情仇写进诗里。这些唐代才子不再是教科书里冰冷的名字,而是像你我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们也会犯错、会纠结,会为生活压力发愁,读来就像听老朋友讲人生经历。
宋词:意境与情感的美学探索
宋词,可以说是“诗的另一种可能”。相比于唐诗,宋词以婉约缠绵的笔触和豪放洒脱的气魄,勾勒出一个时代。“一江春水”“人比黄花瘦”“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意象,更擅长细腻捕捉情感涟漪——离别的愁绪、家国的忧思、自然的禅意,其意境如水墨画般留白深远。

宋代词曲,在市井中焕发新生。柳永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写入勾栏瓦舍,苏轼以“大江东去”革新词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仍怀收复山河之志,李清照“寻寻觅觅”道尽乱世孤寂,完成一段段历史上的诗意栖居。

历代词人用长短句抒发情感,平仄勾勒人生。词,映照着我们对爱恨、山河、理想永恒的追寻。一起感受其中的美学,领悟词的韵律,捕捉内心深处的情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词话著作,堪称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
《人间词话》被称为中国古典诗学的辉煌终结和现代文艺美学的萌芽,集中体现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迭出。书中提出的“境界说”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诗词评论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影响深远。书中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既有对诗词的精到点评,也分析了历代词人的经历与得失,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学和美学思考,是一本兼具深度与可读性的国学经典。
邂逅16位词人与他们的绝世之作,品味宋词之美。
宋词是盛行于宋代的文学体裁,作为与唐诗并称的古典文学双绝,它以长短句式、配乐歌唱为特色,又称“曲子词”“诗余”。内容涵盖家国情怀、个人抒怀、市井百态等,用词牌名,如《念奴娇》《声声慢》规定其音律格式。宋词以精炼语言与丰富意境,成为宋代文学的巅峰代表,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

在宋词里遇见16位有趣的词人,他们的经典作品藏着人生故事。品读词句之美,走近他们的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