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百姓荡舟江河、投米团入江以尽哀思,逐渐演变成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这就是“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由来。

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常吃的美味食品。唐时白居易曾写道:“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道尽端午习俗的烟火底色。民以食为天,民俗文化少不了美食的载体。从糯米的淘洗、粽叶的蒸煮,到馅料或咸或甜的丰富搭配,再到捆扎式样,每个环节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风情,各有特色的粽子食俗承载着千年传承的生活智慧,让舌尖上的端午记忆在粽叶飘香中沉淀出厚重的文化意蕴。

这份端午书单,将引领你循着粽叶的纹路,顺着浸透糯米的粽香,探秘地域美食背后的文化变迁,在字里行间开启一场永不落幕的端午盛宴。
话说端午:粽子里的文化基因
粽子自春秋时期以竹筒贮米祭祀的雏形起,历经千年演变,形态、馅料与寓意皆随时代更迭,地域的差异则赋予其各色的面貌。舌尖上的端午,亦是文化中的端午,粽子的种种特色,是民俗与生活的交融,是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是中华文化的变迁。让我们在书中,解码藏在粽香里的文化基因。
从食材变迁到样式风味,带你体验粽子中的多样文化。
从汉代“菰叶裹黍”的碱水粽,到唐代“九子粽”白莹如玉的用米,再到宋代以彩色丝线捆粽以纳吉祈福,枣粽示“早中”的寓意,自古以来,粽子便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待。此外,浙西的甜茶粽、闽南的肉粽与豆粽、北京的四角粽……不同地域的粽子风俗自有不同。

无论是粽子的食材变迁与多种风味、样式的记录,还是端午的起源、龙舟文化的发展以及多种别样端午风俗的详细考证,都能在书中找到源流演变,帮助你更加全面感受端午节的丰富内涵。
民俗大家笔下的端午风俗。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的文学作品家喻户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冯先生还是一位中华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被称为“中国非遗保护第一人”。其中,他格外关注由广大人民传承下的节日遗产。端午“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他从端午的传说、风俗、饮食、歌谣等方面,全景展现了作为万千中国人民的“我们”如何吃在端午、乐在端午、传承在端午。

书中同样记录了关于粽子的民间俗信。“解粽节”的趣味游戏、甜粽后吃鸡蛋“压顶”的饮食偏方,还有扁担挑粽“担端午”等习俗,都为端午时光注入了鲜活的烟火意趣。
“甜咸之争”:食俗中的地域风情
在粽子的甜咸之争中,你是“甜党”还是“咸党”?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南方喜甜,北方喜咸,但在粽子的馅料选择上,却形成了南方鲜美咸香,北方甜香软糯的“反转”景象。粽子的各色风味,反映的是南北物产与饮食智慧的不同。让我们以“咸甜之争”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有趣切口,在书中揭秘南北差异背后的地域风情吧。
结合旅途与美食,铸就一幅鲜活的美食文化漫游图。
面对如今的甜咸之争,蔡澜书中所言大抵能代表蔡澜的态度:“试过了,你才有资格说喜欢或者不喜欢。”著名美食家、旅行家蔡澜走南闯北,细细描绘了各地粽子的不同风味。闽南的五香粽、东莞的“天下第一粽”道滘粽,以及嘉兴粽,均在不同的地方文化下孕育出独特的形状与品味。

这本蔡澜先生以寻味为目的的旅行游记和杂感随笔,分为“在路上”和“饮食话题”两部分,将旅途与美食相结合,从辽宁大连到香港上环,品味不同民俗美馔;从杯面、酱料到鱼卵、咖喱,指点美食,激扬文字。他的文风毫无拘束,仿佛一位老友在你耳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旅途中的奇妙经历。
舌尖上的美食,美食后的故土情愫。
《四方五味快活馋》是著名散文家梁实秋谈吃美文的汇总,分为“有味”“吃相”两部分,包含短文一百余篇。从山珍海味到瓜果蔬菜,既有酒楼饭庄的经典招牌,也有街边独具特色的地方家常菜。作为北方人的梁实秋周游全国,遍尝美食,记录下的菜品仍然以咸香为多,似应列为“咸党”一派。

谈及端午,自嘲嘴馋的梁实秋直接将它定义为“粽子节”。他的文章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带有浓厚的故土情怀,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历史、记忆与故乡的情愫。
以食愈心:舌尖上的心灵解语
美食从不止于饱腹,现代人对食物的依赖,早已超越生存本能。味蕾深处的酸甜苦辣里储存着故乡的风土与回忆的温度。食物同样是情感的容器,它不必是山珍海味,一饭一蔬里均盛着文化与人间烟火,而舌尖上的治愈,也如此藏进每一筷起落的人间至味里,温暖人心。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的美食治愈之路。
尝遍世间美食,最爱的还是妈妈的柴火灶上端出来的一餐一饭。舌尖上的端午,妈妈的粽子独有一份寓意。三棱形的碱水粽不咸不腻,独有一股世外幽香;吃到“怀胎粽子”的人最有福气,而母亲每次都让孩子成为最幸运的人。

“只要你喜欢,我会为你把春风用来清炒”。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的二毛,在书中记录了五十种菜式的做法、历史,以及对柴火灶前的母亲的回忆。他的美食散文似是吃喝,实则仅为乡愁。但片刻怀念后,你仍能在文末的“幸福菜谱”中,看到他以乐观为佐料,让美食成为治愈岁月的温柔良药。
透过美食,看一代散文大家书写不曾辜负的畅快人生。
东酸西辣,南甜北咸,20位文化大家的美食散文带你以美食为载体,享受畅快人生。汪曾祺的端午鸭蛋、丰子恺的湖畔夜饮、梁实秋的酸梅汤与糖葫芦、周作人的苦茶……一本书便能让你成为半个美食家。

文学大师笔下的美食充满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验,这些跃然纸上的珍馐美馔,能够带给你驱散阴霾的力量。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是最质朴的一味一食,给予着人们面对生活的勇气与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