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推荐由头部历史自媒体“最爱历史”创作团队艾公子新作——《地理中的中国史》(全两册),以独特视角重塑历史认知。同时我们也邀请到本书的主创作者——历史作家郑焕坚拍摄荐书视频,邀你共赴一场山河与文明的对话。
一、地理与历史的时空交响
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曾言:没有地理,就没有历史。

自然之力在此非背景,而是历史剧变的导演。四川盆地物产丰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誉,既成就了历史上多个割据政权,也培养了川人兼容并蓄的性格。河西走廊历经千年风雨,成为中原的天然屏障和战略要道,挑起中原与西域的文明交融。

在书中,艾公子用山河和文明为脉络,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的生动图景。上卷《自然篇》讲自然变迁,下卷《人文篇》说人文发展,两部分相互映照,道出了中国历史深层的运行逻辑。
自然篇:大地塑造的文明根基
地理从不说话,但它永远在参与历史的表决。地理不只是背景,它深深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书中从“自然地理”出发,比如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以及南北方、边疆内陆等区位。划分成19个地理单元,配上近20幅地图,带你看懂中国三千年的历史变迁。

从“大江大河”“山脉奇观”“边疆史诗”等五大篇章出发,书中不单讲历史事件,更关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历史。
人文篇:人类书写的山河史诗
而《人文篇》,则是一场“人与地的千年博弈”。当人类以长城重塑边界,地理便从“天命”变成了“人谋”。

地理环境,塑造着中国的历史变迁,不同地域下的人文历史各有特色。艾公子以工程为切口,剖解权力与地理的共生关系。
在书中,你将用“人文地理”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国历史。除了宏观视野,还聚焦小细节——写透关中、河洛、华北的古都地理,追溯燕云十六州、古徽州等历史概念,还原长城、大运河等人工地标的故事。

5大主题、17个专题,从“古都地理”“海洋时代”等五大篇章阐述,解读这些具体的地理概念、区域文化。配上城市分布、移民路线、位置示意等近20幅地图,在朝代兴衰中寻找共同的文化归属。

书中,艾公子揭秘中国省份边界形成过程,还解释了胡焕庸线如何划分东西人口分布。这些认识,不仅能帮我们理解过去,也能更好地看待现在和未来。
二、历史现场的“时空旅人”
艾公子(原笔名“最爱君”),是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创作团队的集体笔名,其中两名主创者郑焕坚、吴润凯均为《南方都市报》原高级记者。郑焕坚系华中科技大学文学硕士、吴润凯系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两人创办“最爱历史”后,创作团队一直坚持“以史为鉴”的理念。

团队此前以《疑案里的中国史》《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等系列作品闻名,擅长以悬疑笔法解构历史谜题,以小问题切入剖解历史故事。而此次推出的《地理中的中国史》,则标志着团队创作的一次重大转向,以地理为钥匙,解锁历史规律的本质。

正如主创作者郑焕坚在荐书视频中谈到:“书中涵盖了淮河、秦岭、黄土高原、河西走廊、江南、蜀道、长城、大运河、胡焕庸线等经典的地理概念和历史故事,希望为读者建构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好记忆的历史地理框架。”

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艾公子创作团队历时3年,用历史和地理结合的视角,既严谨又易懂,带大家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让历史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山河间的呼吸。
三、解锁认知历史的“上帝视角”
“一夫当关”,形容地势极其险要,易守难攻,关键位置只需少数人把守就能挡住敌人——这不仅仅是比喻,更是大地写给人们的教案。

这套书的价值,正在于将此类“地理直觉”转化为可触达的认知体系。

书中穿插着地图,读完此书,你眼中的山河将自带历史图层。

作者在《地理中的中国史》的序中写道:“对个人而言,历史地理对我们读史修身至关重要,熟知中国历史地理也是普通读者读史进阶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争之世,如果我们对历史地理一无所知,那么所谓立足中国、观察世界就无从谈起。”

这不是一套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它会重塑你的认知维度——在旅游时看见山河的史诗性,甚至从家乡河流的走向中,读懂千年前祖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