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这个名字,形象地描绘了此时天地间的气候特征。它并非指这个时节一定会下很小的雪,而是意味着寒气渐深,降水量还不大,所以称之为“小雪”。正如古籍《群芳谱》所言:“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小雪,像一个温柔的提醒,它告诉我们:繁华落尽,静候新生。不妨顺应天时,放缓脚步,在静谧中积蓄力量,在烟火气里安顿身心。让我们共读这份节气书单,感受小雪时节的祥和安宁。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会越来越大。此时,东亚地区已确立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低压或低槽东移,就会有大规模冷空气南下,从而带来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这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能感受到冬季的严寒,平均气温会逐步降至零度以下。尤其是在夜晚和清晨,凛冽的寒风让“呵气成霜”成为常态。南方地区残存的秋日暖意也被迅速驱散。江淮、江南等地“一夜入冬”的感觉非常明显。
古人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到了小雪时节,气温降低,雨水减少,空气中难以形成彩虹。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大地中的阴气下降,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世界仿佛进入了封闭状态,真正的冬天就此来临。这三候充满了古人的哲学思辨与诗意观察,描绘了一幅从深秋向严冬过渡的动态画卷。
小雪时节在于“藏”和“静”,天地虽闭塞成冬,却也因此为我们隔出了一方不受打扰的沉思空间。于小雪时节读书,是以精神的远征,回应大地的静默。让我们一同享受与书独处的美好时光。
选取27幅书画作品,爆笑解读不同历史时期的市井风情。
你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何种情境下所作吗?你知道现存最早的连环画是哪个朝代的吗?你知道《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社会阶层吗?丹青旅者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在书中为我们一一解答,带领我们近距离感受中国书画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画是穿越时空的文明密钥,蕴藏着服饰、礼法、饮食、习俗等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本书选取了27幅不同时期的代表书画作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剖析这些作品独特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鲜活立体地还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市民生活和风土人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本《画中有话》,一同感知画家藏于笔下的情感细节,了解中国书画的美。
用新颖的视角和理论解答书法关键问题,剖析书法认知与实践误区,揭示书法艺术的深层奥秘。
作者钱浩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士、中文系博士。现为高校教师,主讲大学书法、比较文学等课程。他对书法有着深厚的热爱和独特的理解。在书中,他系统地讲解了书法艺术和普通书写有何区别;初学者该如何选帖;楷、行、草书的横为何左低右高;如何看待丑书和书法的“现代化”;书法为何难以创新等问题。
“书法不只是线条艺术”,作者围绕这个观点,为我们剖析了书法观念、欣赏等方面的常见误区。他强调笔法的形象意义,立足于书法传统,建构了一个明晰、完整的书法美学体系。书中以图文互证的方式带我们了解书法,领悟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深和体味之久,也能体会到他对于改变“书法是线条艺术”观念的良苦用心。
小雪时节,北方大地陆续封冻,南方气温亦显著下降,此时的农事活动紧紧围绕着“防寒、保墒、蓄积”展开,是一年中最关键的田间管理期之一。此时北方地区广袤的农田已进入休养生息阶段。南方地区正值冬种植物(如油菜、小麦)的苗期生长阶段,田间管理至关重要。对于冬小麦产区,最重要的任务是确保麦苗安全越冬。此时,一场 “瑞雪” 便是最好的礼物,积雪如同棉被,既能保暖,又能为土壤积蓄宝贵的水分,故有 “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的农谚。
北方素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习俗。家家户户会抢在小雪时节腌制大白菜、雪里蕻等,存入缸中,制成酸菜或咸菜。民间还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时节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尤其是南方城市对腊味情有独钟。美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书籍也是,让我们一起在小雪时节为自己收藏一本好书。
俞敏酝酿10年心愿,完成21天西藏自驾之旅的散文实录。
《我从雪域走过》远非一本寻常的旅行游记,它是俞敏洪在花甲之年,完成自己酝酿十年的心愿,自驾西藏的散文实录。他自成都出发,从西藏北线马尔康、色达、德格、昌都到那曲,再到阿里,再从阿里前往日喀则,再返回拉萨,到林芝、墨脱……
俞敏洪以其一贯的坦诚、睿智与人文关怀,将高原的壮美、路途的艰险以及内心的万千波澜娓娓道来。他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汶川,在那里,他看到了经受灾难考验的汶川人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增添了一份坚毅和果敢。在贡嘎雪山,他见识了神秘美丽的蓝冰洞。在西藏之旅的末尾他有幸看到了南迦巴瓦峰的真容……让我们跟随他一起穿越苍茫的无人区,仰望刺破云端的雪峰,在稀薄空气中感受生命的坚韧。
解读香山居士不寻常的诗与人生,挖掘其人生沉浮背后的内心情怀。
唐代诗人浩如繁星,白居易是其中最“平易近人”的一个。他凭借脍炙人口的诗作在唐朝诗坛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的诗总能直击人心。作者按照白居易人生历程的先后顺序,以诗词为切入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将白居易不寻常的一生和其创作的诗歌加以解析,挖掘他悲悯与豁达的人生观。
“居简易之所,修鸿鹄之志”,这就是白居易名字的由来。天生聪慧的白居易在诗歌上的造诣远远超过其他孩童。但是这种聪慧并未让他得到一个安稳人生。十一岁时,他便与母亲踏上了避难之路,而后又独自一人去了江南……落魄的书香门第,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让白居易有着比寻常文人更强的共情能力。中年时,为人刚直不阿的白居易在官场遭到贬谪,但他却能在贬谪期间甘于清贫,造福百姓……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白居易,感受白居易笑对苦难的人生态度。
小雪时节,天地敛藏,万物渐次归于寂静。当外在的繁华褪去,正是向内观照、涵养心性的最佳时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此时,天气骤然转冷,应多加保暖。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养护自己的精神。虽然此时温度低,风大,但还是要注意开窗通风,以免二氧化碳过多。
清代诗人厉鹗在《小雪日偶成》中诗曰:“苒苒流年小雪催,翻书过日兴悠哉。”意思是说苒苒的流年将小雪天催来,品味诗书的日子,心情也觉得格外轻松愉悦。在小雪节气到来之际,我们也可以与古人一样漫游时光,借书香涵养性情,以文字净化心灵。
7大篇章、40篇哲学箴言点燃你的生命意志,让你拥有拥抱人生的勇气和力量。
这本书并非浅显的励志鸡汤,而是尼采哲学体系中最为振聋发聩的思想结晶。作品汇集了尼采的思想精髓,七大篇章深入探讨自我、生命、人性、道德等核心主题。他认为真正的生命意义,在于克服自身的惰性与平庸,把自己活成一轮燃烧的太阳。
这本书是对“如何生活”这一根本问题最激昂的回答。它呼唤我们,不应将生命浪费在盲从、怨恨与自我怜悯之中,而应拥抱命运的一切安排,包括痛苦与混乱,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力量的一部分。尼采急切地催促我们:要接受自己,热爱自己,不断开拓生命的广度,并且为自己提供将之实现的能量。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方向。
一本帮助所有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指南,帮你重新连接内在力量与生命热情。
作者萨拉·库布里克在24岁时经历恐慌症发作,陷入自我迷失。作为心理学博士,她一边自我疗愈,一边为同样存在身份、关系、创伤问题的人提供咨询。最后不仅自己走出困境,还继承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衣钵,帮助其他饱受痛苦折磨的人走出自我迷失的困境。她认为自我迷失是当代人不快乐的根源,会引发情绪、身体等问题。
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结合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引导我们从迷失到觉醒的行动指南。书中的故事是由经历过的人自身叙述而来的。在书中她通过匿名、更改身份特征等方式保护了每位分享者的隐私。通过4个部分、10个章节的讲述,柔和而坚定地引导我们进行自我探索,承担责任,最终创造一种更契合本心、更真实、更有活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