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曾在书中写道:“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母爱在生活点滴里流淌,在锅铲碰撞的声响里,在晾衣绳摇晃的阴影里,在孩子熟睡的呼吸里……所有“为母则刚”的时刻,都是她们与生俱来的生命力量。

文字让无声的母爱在场,那些被唤作“妈妈”的篇章,是孕育生命的赞歌,是平凡生活的致敬。让我们在书籍中,读懂母亲的千面光芒。
撰写母亲的生命史诗
“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传统的文学里,母亲是甘于牺牲的,她们无法主宰命运,只能无私地燃尽一生,接着被迅速地遗忘,“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

但杨本芬却坚持写下母亲这“一颗露珠的回忆”,她的“女性四部曲”用质朴的语言,在“有情”的真实里,揭示出个体生命背后代代女性的集体记忆,在呈现母亲浮木般的命运中,撰写出万千母亲的生命史诗。

杨本芬的“女性四部曲”发出的是无名者的声音,在自己与家人的故事里映射出一代甚至几代女性的生活,成为一个时代的回忆。亲历中的书写格外动人,让我们在她细腻平实的语言下,感受一代母亲平凡但又沉重的一生。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这是一个普通人家在时代大浪中挣扎求生的过程,而这个家是靠“一位裹过脚的母亲和她不幸而早慧的女儿撑持起来的。”母亲秋园的一生都被时代的趋势与丈夫的选择裹挟,而她在饥饿、歧视的侵蚀下,为生存苦苦挣扎。女儿之骅自幼目睹母亲的苦难,母女被命运抛掷底层,两代女性为“活着”付出了最大努力。当晚年的之骅回首母亲的一生,才开始真正的救赎:“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书中的“之骅”就是杨本芬,她“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把秋园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的痕迹留在纸上,讲给世界。女性曾是历史进程中的末端,她们的命运难由自己主宰。而我们得以透过平凡的秋园,窥见她们如浮木般载沉载浮又奋力挣扎的一生。
用质朴语言道尽一代人浮木般的一生。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讲述了《秋园》中未能详尽描绘的秋园的家人、秋园的晚年生活,以及乡亲们的故事。杨本芬所塑造的母亲秋园、女儿之骅具有一种独特的力量,两代女性主体创造并延续着“母亲”一词的温暖与坚强。

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漂泊无向,有的沉落,有的尚有一线生机,但他们无法改变前进的方向,只能挣扎求活:“多大的负担,多大的痛苦,也愿像蜗牛背着它的重壳,沉滞地向前爬”。微小的个体也可以反映鲜活的历史,如露珠般短暂而渺小的人生在破灭前也是一个闪耀着光芒的宇宙。杨本芬笔下浮木般的芸芸众生,是近百年历史下女性的无声呐喊,也是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力量。
书写中国式婚姻里不被看见的女人。
继《秋园》《浮木》后,八旬奶奶杨本芬开始讲述自己六十年的婚姻故事。主角惠才婚后勤俭持家、卖力工作,生儿育女又彻底中断了她的求学之路。她一生都在渴望丈夫的认可,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打动一颗冷漠自私的心,也从未在婚姻中得到慰藉。晚年她执着地问:“假如有下半辈子,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一生操劳却换来丈夫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愿意。”

杨本芬在这本半自传式的小册子里写尽无人知晓的伤痛与困惑,带给万千女性以共鸣与警醒。惠才丰富多情的内心,一生都没有得到恰如其分的赏识。但“我本芬芳”,无论处在何种境地都芳香盛放。屡屡受挫的她并不沉溺于悲痛,仍旧积极地学习、工作、教养孩子,在无人欣赏的角落里绽放生命的芬芳。
一本“看见女性”的平民史歌。
作为“女性三重奏”的第四部作品,杨本芬在讲述过母亲、乡亲、婚姻之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女性群像。上篇“过去的婚姻”细致入微地讲述了秦老太、湘君、冬莲这三位女性的婚姻,从她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痛楚、隐忍与担当里,探得女性自我救赎的勇气。

下篇“伤心的极限”则回忆了作者与妈妈和哥哥一起经历的往事,写下《豆子芝麻茶》,便写下了自己对母亲和同胞的完整告别,那些如芝麻豆子般的小事却在那时那刻丈量着一个人伤心的极限。
致敬母亲的文学礼赞
谁言寸草心,书卷报春晖。以书为笺,以墨为情,这些散落在文字中的记忆碎片,记录着被母爱浸润的瞬间。让我们在文字里拥抱母亲,从字里行间回溯与母亲相处的点滴,重走与她相伴的岁月。
在女儿与母亲的角色互换中,重新诠释“爱”的生命纪实。
这是作者在得知母亲罹患认知症后,记录整个陪伴过程的日记集。在母亲从初现认知症端倪到离世的这段生命历程中,作者凭借自身专业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努力延缓母亲的病痛,在这段无微不至的温情守护里,重建起母女间身与心的沟通。

希望这本笔触柔软的随笔能让你在阅读这趟充满爱意的生命之旅时,获得与母亲表达深刻爱意的勇气。
一本充满爱与遗憾的愿望清单。
每个人一生,都要与妈妈道别一次。作者宋贞林在妈妈因病去世后,回想母女二人度过的点点滴滴,并以妈妈和自己为主角,把生活中的点滴回忆写成属于两人的愿望清单。一起做饭、美甲、聊天……母爱于我们的伟大意义,正藏在这些最平凡的日常中。

这份浸满爱意与遗憾的清单,成为作者最美好、又最遥不可及的愿望。正如书中写道:岁月请对妈妈温柔一点儿,好让我把那些“来不及”变成“赶得上”。
献给母亲的篇章
我们总习惯用“妈妈”来定义她的全部,却忽略了她在柴米油盐背后对自由和自我价值的渴望。是妈妈更是自己,愿所有母亲都能在繁忙生活中正视内心,冲破无形的枷锁,不必困守“完美妈妈”的期待,在爱与被爱之间大胆地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光彩。
直击当代职场妈妈的焦虑根源。
职场母亲就必然面对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吗?并非如此!作为社会学者的作者凯特琳·柯林斯敏锐地洞察到美国职场妈妈的“母职困境”,以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四个社会文化截然不同国家的职场母亲为访谈对象,探讨她们的生存现状以及焦虑的根源。

这份报告打破了“超人母亲”的神话,颠覆了工作与家庭平衡的传统目标,从国家制度、市场配置、文化氛围等角度,试图为职场妈妈获得更加公平的发展空间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
忙碌妈妈的生活哲学。
职场妈妈艾米要用最少的睡眠保持最高效的清醒,用最少的钱维持一家最体面的生活,还要保持高强度的工作……她是一个坚强的母亲,但她却渴望成为不需要坚强的自己。“为了照顾好我的孩子,我一定不能忘了照顾好我自己。”职场妈妈需要“放假”,并非单纯的休息,而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洞察。

这部温情而充满智慧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母亲的责任,也看到了她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