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第五个节气,此时是一年中最为酷热、雷雨天气最多的时节。宋朝孔平仲在《大暑》中写道:“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炙床炉焰炽,薰野水波摇。”人们既苦于酷暑,又期盼农作物在此时快速生长。

暑雨泽万物,五粮蓄势生。莲花生香夏正浓,我们顺着节气美学的藤蔓,整理了这份美育书单,带你在书香中走进热忱滚烫的夏天。
大暑 | 风物美学
万象繁盛,但惜夏长
大暑,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之名由此而来。尽管高温潮湿,“苦夏”常发,但光照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却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候。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高温和雨水促使枯枝败叶的腐化,为萤火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大暑不暑,五谷不鼓”,此时大雨随时可能落下,水稻等喜水作物在潮湿的土壤中快速生长,为秋季的丰收做准备。

自古以来,人们便将花作为节气的信使。小暑时期的花信风为:一候茉莉,二候凤仙花,三候素馨。茉莉洁白无瑕,是高洁人格的象征;凤仙花明媚动人,正合夏日时节的热情真挚;素馨淡雅清新,唯美脱俗。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从历史中寻找美的灵感,写下无数佳作。希望你能在这些文字间,感受不同时代的风景与人情。
作家以饱蘸情感的笔触为我们缓缓展开故乡青海的山川人文。
作为青海本土作家的马有福对故乡青海有着独特的情愫,而这份情愫正源于青海人民深厚的生命底蕴中:它蕴藏在儿歌里、方言里、味蕾里……作者以随笔、游记、评说等不拘的形式,深情地向我们展现故乡的风土人情,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其对青海壮美风光的热爱。

作者既饱含对自然山川的无限眷恋,又将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或在祁连之行时读《去洞庭》,或修行北川河畔时读马云龙散文集,民族的轨迹、时代的前行,均在他朴素自然的文字中缓缓铺陈,读起来仿佛能够呼吸到泥土般的质朴气息。
跟随游牧民族的脚步,在凉爽的深山感受最纯真的人间秩序。
作者李娟记录了自己跟随哈萨克族扎克拜妈妈一家在阿勒泰山区的迁徙生活。作为“世界最后一支纯正的游牧民族。”他们不畏风霜,一年365天几乎都在路上。生活贫寒的一家却时刻洋溢着快乐,羊群不断追寻着肥美绿草悠然自得,孩子们在广阔牧场奔跑,大人们在“拖依”活动里载歌载舞,一派单纯自足的游牧景象。

《深山夏牧场》为《羊道》三部曲的第三部,同样是潮湿的夏日雨季,阿尔泰山脉高海拔地区的吾塞夏牧场却十分凉爽。李娟以平和悠长而不失幽默的笔调,站在汉族外乡人的视角又努力融入其中,带领我们窥见这个古老而虔诚的游牧民族中最纯真的生命力。
大暑 | 躬行实践
繁荫蔽日,静纳清风
晒伏姜、饮伏茶、烧伏香,大暑时节往往正值伏天,习俗自然围绕伏天,以防暑养生为主。与红糖搅拌后于太阳下晾晒的伏姜具有温暖保健的功效,能够消除体内的寒湿之气;伏茶由 十余味中草药煮成,清凉祛暑。

节气习俗中伴有人们对丰收的朴素愿望。大暑节气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百姓烧伏香以祈求风调雨顺;此时正值农历的“半年节”,一家人共同吃由糯米做成的甜食“半年圆”来象征团圆与甜蜜。

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充满了对未来的祝愿。美育中的情操教育也鼓励我们,不妨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实践态度。让我们跟随书中的指引,一起行动起来吧。
抬头仰望一棵树,感受树木写在天空上的诗意。
德国国宝级科普作者、“森林游侠”彼得·渥雷本的力作。作者研究森林与自然20余年,以细致敏锐的观察探索树木之间的交流与规律,采用拟人的手法展开树木的感情世界,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向我们揭示:大树是土地与生命真正的守护者。

树木也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它们在自己的秘密语言下繁荣生长,融入大自然的网络中。大树之间如何交流?小树也需要母树的呵护?天气对它们有什么影响?让我们在书中学会与树木沟通的智慧,揭秘这个神秘世界的生态万象。
结合南北方气候与人体症状,给出家常的食疗配方。
若以五行论四季,夏属于火,长夏属于土。长夏为夏至到处暑的这段时节,与人体五脏的“脾”相对应。高级中医讲师徐文兵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长夏补益脾胃的饮食之道,结合饮食理论与烹饪实操,针对不同的症状分别给出食疗配方。

大暑时期,气候湿热,需食淡渗利湿的食物以防湿气在体内留存。若补脾胃便食甘淡,若泻脾胃则需辛香苦味。秉承君臣佐使、性味归经、色香味形,对应南北方的不同气候,作者分别提供了不同的美食,如北方的小米发糕,南方的老米饭,结合地域特色与气候特征,为我们带来最实用的养生之道。
大暑 | 修心养性
卧席听夏眠,蝉鸣入枕畔
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候,防暑和祛湿成为这个时节养生的重点。炎热的夏日过度食用寒凉的食物反而会消化不良,适量食入绿豆、苦瓜清热解暑的同时,也应避免脾胃损伤。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及时补水,多吃山药、木耳、蜂蜜等食物有益于益气养阴。

夏日的蓬勃张扬肆意,正是拥抱世界的好时光。“披卷当午凉,豁达开交疏”,让我们在书中触达多样的自然,体验不同的人生,享受阅读精心沉淀的清凉。
送给每一位被过往和当下困住的人,从17段人生百态里获得命运共鸣。
百万畅销书作家李尚龙的蜕变之作。他的文字直白又富有力量,从17段人生体验中汇聚出通透而豁达的哲理。那些眼前的困顿同样是人生旅途中的风景,不要错过烟火人间的小确幸,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考研失利的学子、反抗不公的职场人、离婚后重获新生的独立女性……这些故事对普通人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崩溃后又自愈,在一次次蜕变中重生,17段人生是人生百态的缩影,亦是指引我们走出困境的坐标。愿每一位被过往困住的人,都能在书中获得大胆体验人生的力量。
用深度阅读击碎AI时代的信息焦虑。
AI或许能够提供万千答案,但无法让你拥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深度阅读仍是这个时代保持理性思考的基石。

浙大心理学博士采铜再次升级深度阅读方法论,为你构建科学阅读的底层逻辑。从检索信息到阅读、写作,从输入知识到有效输出,作者借助50余幅图表,向我们介绍阅读的规律、文字中的音乐与建筑,构建起可视的知识殿堂,带你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思辨”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