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凝结着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喧嚣的当代社会中创造了一方宁静空间,让人们得以在历史与艺术的圣殿中,重新理解生命的厚重与文明的永恒。
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旨在提高公众对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技术发展瞬息万变的当下,博物馆必须重新确定自身角色,守护过去,更要成为塑造未来的参与者,为世界发展指引航向。
今天这份宝藏书单,将带你透过展柜,探索件件藏品的文化沉淀,揭开博物馆背后的秘密,在书籍中开启一段独特的博物馆之旅。
博物馆从文艺复兴发展至今,都产生了哪些变化?一座博物馆如何从构想到建成?如何支撑起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不去博物馆还能看到文物吗?书中为你揭秘博物馆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今天的博物馆和几百年前有什么不同?
这本由一线博物馆人倾心打造的博物馆进化史,将带你还原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者,经历了从纯粹的知识圣殿、艺术空间到如今的城市地标、名片的演变。尽管如今在经济考量下,其初心已未必纯粹,但博物馆“改造社会”的使命从未改变,仍旧是传承人类艺术文明的圣地。
作者全面呈现了博物馆在18-21世纪的发展历程,将自身的工作经历与理论知识结合,对博物馆的外观、馆藏、展陈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梳理。这不仅是一场聚焦世界博物馆历史的纸上艺术展览,更是在探寻博物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独特意义,并试图从历史脉络中为博物馆当下的困局寻找突破的路径。
首本全景呈现一座博物馆诞生过程的图书,揭秘你不知道的博物馆故事。
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
这是首本全景呈现一座博物馆诞生过程的图书,由顶尖博物馆团队倾情讲述的“博物馆诞生记”。以湖南博物馆的建造过程为例,从博物馆学理论、建筑设计、空间展陈等专业角度,全面剖析博物馆的设计建造过程。从一粒沙开始,到一座场馆的落成,
在博物馆的展陈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运作体系与有趣故事:如何运输文物?没有陈列出展的文物如何栖身?博物馆又如何担负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带你走进神秘有趣的幕后。
除了大型博物馆,哪里还能欣赏文物?
一本有独特人文视角的泛考古随笔。作者在四年间走访多地博物馆与文保单位,不仅记录了国家重点博物馆,更是将目光聚焦乡野,书写那些未良好保护的文物。这些被人忽视的精品同样能够串联起纵横交织的中华文明史。
作者以理性而细腻的笔调,记录了在走访期间遇到的人与事,见证了“当地人与文物的故事,互相纠缠,互为命运。”让这本随笔有血有肉,也让历史不再严肃单一。
在博物馆里见万物,在博物馆中观世界,展柜中的件件文物,是跨越时空的印记,让后世得以获得历史荣辱兴衰背后的文明启迪。让我们在书页中推开博物馆的大门,感受文明的温度。
一本北大考古学博士的看展感悟集。作者丁雨借展览与文物梳理各朝代的兴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在二十余次展览记录中,作者不仅读懂策展人讲的故事,还“从国内到国际,纵横捭阖,出入东西”,将中华大地的故事串联,讲述新的故事。
以文物讲故事,以图文讲历史,书中三百余幅照片身临其境般将博物馆展览现场还原,即便未到展览现场,也能够有一种“曾经来过”的珍藏记忆。
36座国家一级博物馆,近8000年的时间跨度,带你在众多馆藏中捕捉镇馆之宝,展现中华文化之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首次出现“中国”一词的何尊、苏州博物馆里晶莹润泽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三星堆博物馆里的青铜神树……各地博物馆将各色地域文化与深厚历史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共同组成了中华文明的千年故事。
让我们跟随博物馆摄影师与微博大V的绝美镜头,触摸文明的温度,感受从石器时代到现代中国的磅礴气象。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片地域文化的缩影,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演进。成都博物馆再现悠悠古蜀、郑州博物馆沉积厚重文脉、四渡赤水博物馆镌刻长征史的动人篇章……
200余幅精美稀见文物图,如同穿越时空,让你在这场视觉与文化盛宴下感悟积淀丰厚的中华文明。
作者在十篇文章中记录了国内七十余家博物馆的百余件文物,辅以四百余幅照片进行图文对照,历史印记与生活诗意翩然跃于纸上。这不仅是一本杂类文物整理札记,更展现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引领你回望一器一物的始末源流。
作者重视“物”与“文”的对照,将文物同时代的诗歌、文章相结合,向你呈现文物所承载的历史场景与文化信息,真正“相知”于博物馆中。
赏析画坛巨擘徐悲鸿的巅峰期作品,追溯一代大家背后的历史印记。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画坛巨擘,贵州省博物馆收藏其数十幅作品,既有画面完整,题款、印鉴齐全的成品,又有未完稿的手稿及随意的练笔之作。藏品多数源于徐悲鸿在抗战时期的画作,恰逢其创作高峰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贵州省博物馆首次对馆藏徐悲鸿的60余幅书画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赏析,结合文史资料,还原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与艺术风格,深入挖掘这些文物画作的历史意义。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技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日益加速的社会与浮躁的公众心态也为博物馆展览带来新的挑战,博物馆的未来将走向何处?这已成为无数学者为之探讨的主题。
“数字博物馆”并非近年出现的新概念,中国的数字博物馆从90年代起就着手建设,直至今日,已有众多博物馆获得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数字故宫”“数字考古”等耳熟能详的项目证明了人们对数字博物馆的关注与青睐,它们以更新颖的手法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全新的方式保护文化的传承。
如今,数字化已成为现代博物馆的“标配”。科技究竟如何助力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新技术如何体现在馆藏展览中?未来的数字博物馆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这本书能够给你答案。
作为面向公众开放的社会机构,博物馆的兴衰与社会环境、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在当代,博物馆已逐渐演变为兼具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多元功能的载体,单一视野已无法满足博物馆的研究需求。
与传统博物馆学不同,作者以交叉理论的视角,系统探讨博物馆在当代社会的角色演变、博物馆展览的文化价值等现状与发展趋势,以理论化的视角,深入挖掘博物馆的功能与作用,为博物馆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无论是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化,还是助力博物馆实践的创新发展,这本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堪称博物馆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与实践指南。
融合国际视野的文博启示录,探寻博物馆发展的未来之路。
博物馆是“历史与文化的结穴要地”,在收藏展览之外的社会文化内涵才是其最重要的职能。
曹兵武是文博与考古领域资深学者与工作者,他将从业三十余年的工作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理论升华,结合国际文博领域的前沿实践,对国内近几十年的博物馆定位与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他强调博物馆作为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为博物馆事业的未来绘制出极具前瞻性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