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九月的风,轻轻掀开了大学生活的序章,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起点,我们也将迎来第40个教师节,每一位老师都如同学生人生旅途中的引路人,他们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无私的奉献,为学生搭建起通往梦想彼岸的桥梁。

大学生活,是自我探索与成长的黄金时期,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宝藏。

本期我们特别精选了6位中外顶级学府的校长、教授撰写的关于“如何读好大学”的书单,他们用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教会你如何思考、如何质疑、如何创新。让我们在书页的翻动中,感受知识的魅力,聆听智者的声音,共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大学篇章。
01 清华大学
梅贻琦先生在就职典礼上,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这是一本展现梅贻琦先生教育理念的文集。文章集中展示他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对大学的理解、对青年的希望、治校态度以及早期清华的发展情况。透过文字,可以由此对当今教育及青年学生的成长起到借鉴意义。
02 北京大学
蔡元培校长就职北京大学时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蔡元培,1916年12月30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尊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先生为促进中国现代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呕心沥血,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本书撷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蔡元培为自己的著译和同时代出版物所写的序跋、书评等文章。
03 浙江大学
关于教育,浙江大学哲学教授孙周兴说道:“教育关乎人性,每一种教育体系背后都有一个哲学意义上的人性理想。”
孙周兴,哲学博士,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在书中,孙周兴教授将执教近30年的教育思考汇于一书,用哲学指引学习的方向。孙周兴教授从哲学的高度反思教育,理想的教育应当让人自由生长,面对不断变动的未来仍有不被替代的韧性。从教育理念、大学事务、教育事业、人文教育、技术与未来等方面,探讨大学应有的姿态,回答年轻人面对学业与前路的困惑。
04 上海交通大学
学生们因她的名字谐音戏称她为“娘亲”,她希望当代的年轻人大胆地去闯,去奋斗,勇于和困难去战斗。
梁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书中梁钦老师从学术规划、人际交往、心理情感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用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校园生活问题一一剖析。大学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通过阅读这本书帮助学生们在大学这个广阔的新天地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更加充实、自信地度过大学生活。
05 耶鲁大学
克雷格·赖特教授在书中写道:“后天因素告诉我们:只要愿意为之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掌控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克雷格·赖特,耶鲁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被授予席沃耶鲁大学本科教学卓越奖和迪瓦恩金牌奖学金,受到成千上万耶鲁学子的肯定与欢迎。

这本书并不是单纯地探讨天才是什么,也不是让你成为天才,而是让普通人也能掌握天才成功背后的14个关键习惯。让普通人能够超越天赋和智商所限,成为更厉害的人。在书中克雷格·赖特教授提到了几个隐藏在天才身上的重要思维和习惯:好奇心、独创性、跨界思维和逆向思维,掌握这些方法,成为更好的自己。
06 斯坦福大学
凯利·麦格尼格尔书中写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障碍时,这种思维状态至关重要—— 需要三个条件。首先,是明确的目标,即希望可以寄托的对象;其次,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一定要有你可以采取的步骤;再次,相信自己有能力走下去,你要相信自己内在的能力,也有条件一步步地迈向目标。”
凯利·麦格尼格尔曾在波士顿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她结合心理学、神经学和经济学等全新成果,为斯坦福大学开设《自控力科学》和《在压力下好好生活》两门课程,都是斯坦福大学历史上广受欢迎的课程。

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希望通过本书帮助人们管理压力,并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改变。书中结合神经学、人类学、生物学的知识,研究运动与科学,帮助学生增强对快乐和社会关系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加了解如何掌控自我,掌控自己的生活。
大学的路刚刚启程,
希望通过上面6位顶级学府教授的悉心指导,
你能够不负恩师的期待,
把所学践行到大学生活的点滴中,
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的人;
切问近思、凝聚智慧,
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