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书速递
新书速递
成大事者慢半拍(独家首发)
南朝
琅琊王氏将自己的成功秘诀总结为:说话做事,慢人半拍。这似乎有违常识,因为我们总说要先下手为强,但琅琊王氏却用传承千年的智慧和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成大事者,慢半拍。 本书的主角、“王与马共天下”的缔造者王导,他就是个慢性子。面对司马家、颍川庾氏等豪门的挑战,他总是让那些喜欢先下手为强的人去试错,再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降低自己的试错成本。 最终,他靠着这种“慢半拍”的智慧战胜了同时代所有人,使琅琊王氏成为压倒皇权,在幕后操控天下的门阀世家。 成小事,逐小利,或许要先下手为强;但成大事,创百年基业,不妨慢人半拍。
享乐与虚无(独家首发)
斯拉沃热·齐泽克
在本书中,齐泽克详细考察了后疫情时代,人们如何从灾难、对抗、混乱中获得享乐而丧失革命性的欲望。他从互联网公地的私有化,写到特朗普的虚伪与淫荡,从《索拉里斯星》的本我机器写到《小丑》的积极虚无主义;他通过现象级爆剧《使女的故事》和《鱿鱼游戏》,深刻洞悉对厌女和资本主义的批判的背后,其实是更隐晦的对虐女和资本获利的享乐。当权威陷入自我解构的泥潭,政治运动彻底沦为一种狂欢,人们通过将自己变为大他者的享乐工具而持续自我异化,为了彻底的性自由而将“永久的伴侣关系”诋毁为暴政,似乎一切都在走向末日与毁灭时,齐泽克认为“我们必须苟活下去,直至一命归西”,而存活的姿态则是:抱着一种激烈而冷漠的求生精神,这就是无数普通人所采取的立场。
日有所思:打破思考僵局的种子(独家首发)
亚当·格兰特
在这个人人都在表达的时代,“思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能力。我们习惯于快速判断,却忽略了思考背后的盲点;我们追求效率,却忘了深度;我们沉浸于“观点”,却放弃了“思维”。 众所周知,亚当·格兰特思考了很多关于“思考”的问题。如何思考,为什么思考,我们是否在批判性地思考,他启发了数百万人思考和再思考。新作虽然采用了新的写作方式,但形式依旧非常“格兰特”。 他在书中分享了许多洞见——有关我们如何拥有更自在的人生状态,有关我们如何理解人际关系中的索取与付出,有关我们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更好的领导者,有关如何更睿智地对待工作,有关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创见并能对不同的观点求同存异。 书不在厚薄,观点不在长短。一页一则小观点,简练但掷地有声。
巨翅老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
23篇暗黑生猛的现代奇幻新经典: 鸡笼天使×溺亡巨人×卑微神灵×驭人恶鬼×凶宅恶魔×吃人地精…… 加西亚·马尔克斯《巨翅老人》:被关进鸡笼的老天使,沦为人类赚钱的工具。 J. G. 巴拉德《溺亡的巨人》:海边惊现巨人尸体,竟遭全城人肢解。 保罗·鲍尔斯《圆形山谷》:被幽灵附身的她,终于下了“悬崖杀夫”的狠手。 阿莫斯·图图奥拉《我的鬼丛林历险记》:男孩误入恶鬼世界,变身牛马难返人间。 杰克·万斯《拦路人利亚纳》:无恶不作的强盗陷入爱河,在杀猪盘里丧命。 …… 把神灵拽入地狱,用尸体装点城市,将人类扒皮抽骨,随恶魔戏耍人间!
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
李新伟
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最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国家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 本书综述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 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国家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 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巨变时代(全2册)
肯·福莱特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时代巨变与命运的小说,更是一个关于家庭、信念与爱的故事。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正悄然改写世界的格局。机器取代手工,工厂吞噬村庄,战火蔓延欧洲。技术在狂奔,信仰被撕裂,旧制度轰然崩塌,新时代尚未到来。在这样的时代巨变中,一位坚韧的纺织女工、一位同情工人的小工坊主、一位在夹缝中求生的布商——他们来自社会底层,却挣扎、抗争、相爱、背叛,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寻找价值与尊严。他们没能改变历史,却以与命运抗争之力,共同谱写出一部属于凡人的史诗。肯·福莱特以其一贯的深邃笔力,勾勒出社会转型的痛苦与希望,讲述在风暴中心挣扎的普通人如何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艺术哲学
丹纳
《艺术哲学》是法国知名文艺理论家、历史学家丹纳的扛鼎之作,也是写给大众的艺术入门书。该书横跨艺术、地理、历史、哲学等领域,为读者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盛宴。 作者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角度出发,以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解构雕塑、绘画、建筑、音乐、文学五大艺术门类,并对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他强调艺术创作并非孤立的精神产物,而是深植于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化现象。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深入浅出,实例丰富且论证充满生机,赋予了内容思辨深度与深层的审美意蕴。而傅雷的译本更是让这部作品在中国广受欢迎。
江南古城的温润岁月
梁天许
本书是一部以江南山水人文为经纬的散文集,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古城临海的风物长卷。全书共四十三篇随笔,从巾子山的夜色、北固山的守望,到灵湖的水鸟、竹海的幽深;从城墙根的旧事、老街老人的皱纹,到橘乡四季的烟火、荒村风物的叹息,作者将自然景致与人文记忆编织成一曲江南慢调。书中既有云峰苍松的巍然风骨,亦有病房盆花的微小温情;既写海潮红杉的壮阔,也记蛙鸣风铃的细碎,在山水草木间浸润着对故土的眷恋。作者以“在地者”视角深描江南秘境,带领读者穿行于未被过度书写的风土褶皱,在城市化进程中守护着传统生活美学的温度。那些被岁月包浆的老地名、老风物,在作者笔下既是对消逝的挽歌,更是对永恒的礼赞。
一切愁云消散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小说版《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为自己而活,什么时候都不晚。】 一位暮年女性,一生优雅温柔、顺从听话。 在丈夫死后,子女们擅自安排起了她的寡居生活。 然而,她却毅然断绝与子女的往来,在偏远的地方租了房子自己生活。 她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的理想,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彻彻底底的自由。
绿皮火车:一直在路上
周云蓬
游唱诗人、民谣歌手周云蓬的随笔集《绿皮火车:一直在路上》新版重磅回归,新增自序及数篇新作,重现一代人的精神漫游史。 书写自己十七岁坐着绿皮火车出发后,三十年在游唱的路上所抵达的地方,所交往的朋友,所历经的人世沧桑和中国新民谣的生长,所收获的独特人生,还有所失去的人与事。如今知天命之年已至,世事飞速变化,不变的只有时光依然如绿皮火车一般不停开下去。 《绿皮火车:一直在路上》保留在人生旷野自我放逐和自我疗愈的洒脱自由之外,增加了对人生况味的咂摸和人生态度的旷达。 不变的是作者温暖和满怀希望的本心,正如他自己所说:“期待更好的人到来,期待更美的人到来。期待我们往昔的灵魂附体,重新回来。”
景德镇制瓷人:涂睿明的陶瓷美学(共2册)
涂睿明
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带你领略中国古瓷的美学巅峰!精选陶瓷艺术史上的至美珍宝,重温从先秦到清代的华夏文明!套装共2册,分别为《古瓷之光》《捡来的瓷器史》
张桂梅
李延国
20世纪70年代,张桂梅自东北远赴西南,此后辗转多地。在高原林场、在苍洱之滨、在丽江河谷,张桂梅用一腔赤诚,践行着立德树人的高尚教育精神,用坚韧笃定的信念,为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去往远方的天空。 她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托举起当地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在教育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助力了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 《张桂梅》一书以诗性的语言,记述了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六十余年不凡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真实讲述了这位基层教育工作者,以教育之光帮助贫困地区学子摆脱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动人故事。
文明与战乱:两宋风云300年
文聘元
本书完整讲述了从赵匡胤开国至南宋灭亡的300余年历史与你一起回到原典,讲述两宋兴亡。通过两宋18位皇帝的更替,文臣的风骨与武将的壮烈,展现两宋内之变革,外抵强敌的风云岁月。 穿越时光,深入探索两宋的兴衰历程,感受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摒弃二手解读,直击原始史料,挖掘隐藏在岁月深处的事实真相,领略中华文明的绵延起伏。
中国人的姓氏
郑子宁
姓氏不仅是区分名字的符号,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本书从姓氏的起源出发,结合Y染色体的遗传规律揭示姓氏发展的科学逻辑,继而研究李、王、张等大姓的崛起,及陈、林、冯等南方姓氏迁徙分布,呈现姓氏的地域分布演变,并探讨历史上“同姓不同宗”、改姓、改读音、复姓等现象。 本书融历史、科学与社会观察于一体,以多学科视角解答姓氏谜题:用分子生物学辨别名人的同姓后代,用语言学追溯姓氏的音变轨迹,用历史学还原姓氏背后的权力博弈。 无论是西域改姓的历史印记,还是霸总姓厉的影视偏好,都能在姓氏文化中找到源头。翻开本书,读懂姓氏文化,让生活多点乐趣。
紫禁城外两万里:一位英国女作家笔下的晚清市民生活
罗安逸
1907-1909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国女作家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壮游,她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记录当时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写下十九封长信向远在英国的友人介绍自己在这个东方大国的经历与见闻。在上海登陆后的第一站,她去了山东芝罘,为接下来的中国之旅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北京开始,她的旅行正式启程,经京汉铁路前往武汉,西进四川盆地,接着又独自一人前往河北和山西,随后南下南京,经杭州返回上海。这趟历时两年的旅程全程约合两万里,在罗安逸的笔下,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引领新潮的进步人士、清王朝崩溃之际的达官显贵纷纷跃然纸上。在辛亥革命的前夕,传统的时代正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瓦解……
我不是废柴(殷桃、王骁、章若楠等主演电视剧凡人歌原著)
纪静蓉
【反内卷+中年危机+内耗】人到中年,身不由己。有人996搏命,有人遁世躺平,“废”得花样百出,“卷”得千奇百怪,面对各自的人生窘境,他们正视惨淡现实,共渡人生危机。剧版《凡人歌》原著小说,殷桃、王骁领衔主演。 在社会价值体系评价单一的内卷时代,中年人被生活围追堵截狼狈不堪:大厂高薪背后是毫无人性的残酷加班文化,996、007干到快过劳死,拉屎都要被计时;全职主妇烤蛋糕喝红茶乐逍遥,结果老公翻脸无情痛骂你吃我的喝我的;蓝领收入已渐超普通白领,大学学历优势渐去;就业竞争激烈,职场35岁死线人人自危,失业高龄人士连服务员都当不了……书中三对伴侣的人生无不紧密贴合现实痛点,折射内卷时代价值观,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
玩命爱一个姑娘(欧豪、曾梦雪、周游、程潇主演电影分手清单原著)
宋小君
《玩命爱一个姑娘》是畅销书作家宋小君的经典代表作品,由二十三个短篇故事组成的爱情小说集。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记述朋友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为了一个承诺跨越千里当面说分手的米饭;因美食结缘、相爱、相守的芥末和辣椒;为爱奔跑的 员九饼…… 二十三个故事中有弥足珍贵的诚挚友情,也有轰轰烈烈、深情隽永的爱情,还有伟大的父母亲情,以及年轻人对未来的思考、职场人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这些故事成为一种纪念,纪念那些珍藏在青春记忆里永远鲜活永远发光的片段。
朱雀堂(万茜、秦俊杰主演同名影视剧原著)
鬼马星
【民国推理+连环血案+烧脑推理+心理罪+侦探CP,美丽聪慧的业余侦探夏英奇,冷静专业的法医夏漠、正直热血的副探长唐震云。】 民国二十一年,刚迁居到上海的夏漠意外在垃圾堆中发现一只散发桂花香气的女性断手,报案时夏漠异于常人的冷静,引起了巡捕房探长梁建的注意,也让他意外获得了一份法医工作。 与此同时,副探长唐震云也开始为此案奔波调查,他与夏漠联手,却不承想竟重逢了半年前不告而别的未婚妻夏英奇——夏漠的妹妹! 几人同时将调查指向妓院林立的慧安里弄堂。在25号那栋阴森紧闭的宅院里,骇人的景象揭开了离奇案情的序幕:壁橱中蜷缩着一具被剃光头发的赤裸女尸,仅剩的一只手印证了断手的来源。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底层一个填满香料的地洞中,竟层层叠压着多具同样被剥去头发的女尸遗骸,其中一具,竟是已化作白骨的陈年旧尸!而循着尸源抽丝剥茧,神秘房东、疯癫编辑、消失的戏子,所有线索指向一本名为《朱雀堂》的恐怖小说和十年前的旧案……英奇纠缠在蛛丝马迹的谜团之际,不仅要面对她和唐震云之间的感情,还渐渐察觉自己所知晓的秘密,或许已让自己身处险境……
人类文明的自然大历史
马克·伯特尼斯
本书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马克·伯特尼斯的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史的研究著作,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读。 作者认为,我们在解读历史时,不应该将自然史和人类史截然分开,而是应该将文明史解读为自然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从来不是各不相干的,同一套自组织、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过程既创造了人类及其文明,也创造了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生命。人类文明和自然界的生态互为因果。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在本书中追溯了从20亿年前的“原生汤”到如今的化石能源时代的演变过程,探索了竞争与合作这两股对立的力量如何影响了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壮大,人类的活动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生态的方方面面。人类的活动在自然界中的连锁反应、合作与斗争中的分量已经越来越重,已经造成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富集化等问题。如果人类不共同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我们的文明终将覆亡。
科学力量:改变人类命运的神奇钥匙
刘二五
《科学力量:改变人类命运的神奇钥匙》深度剖析科学力量如何重塑人类社会。从远古时期简单工具的发明,到近代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再到现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它讲述科学如何改善生活品质、拓展认知边界、推动文化交流与社会进步。书中列举大量实例,生动展现科学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解锁人类发展新路径,持续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与命运走向。
大风吹不倒
乔子青
《大风吹不倒》是一本心理学普及类读物,旨在为读者解决崩溃、焦虑、冲突、敏感、失控等八种心理困境。这八种心理困境,多来自于人们生活中所遭遇的“欲、衰、毁、誉、称、讥、苦、乐”,即俗语中所谓的“八风”。 帮助读者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心理难题、保持心理状态的健康稳定,进而实现“八风不动”的人生状态,是本书出版的根本目的,也是书名《大风吹不倒》的由来。 《大风吹不倒》将从一般心理学理论出发,对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影响做深入解读,并最终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他们或许并不总是需要心理学,也不需要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科流派等专业问题,普通读者真正需要的是——当我心理上遇到了一些问题、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快速解决时,可以有一本书给我针对性的建议。而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以实用性、普遍性为特色的心理学科普类读书。
允许爱情消失
杜素娟
“网络妈妈”杜素娟关于爱情的肺腑之书,拨开爱情迷障、探讨人格独立的作品。 这是一个分手比爱人更难学会的时代。人们追寻爱情,但总被现实所伤,例如:幻想完美对象、被恋人抛弃、迷恋前任、情感寄生、被原生家庭阻隔……我们在爱情中失去自我,跪着爱人,遭遇了爱情的赝品。以至于,我们越来越害怕爱情。归根结底,是我们不了解爱情的意义。 享用爱情,是需要一些本领的。《允许爱情消失》以14部文学经典中的人物为案例,总结每个人可能在爱情中遭遇的迷障,以及如何应对,从正反两面打破、重建和点亮每个人的爱情观。本书不仅仅是对文学的解读,更是建立每个人对爱情正确的态度,对自我人生的塑造。 缔结一段关系是一种能力,放弃一段关系是更为重要的能力。当爱情不再是双向奔赴,允许爱情消失,才是爱自己的能力,也是向真正的爱情致敬的态度。
人格类型:我们何以不同
达里尔·夏普
你是否曾感到好奇,为什么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情境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为什么有人热衷社交,而有人偏爱独处?为什么一些人决策时依赖逻辑分析,而另一些人更重视情感价值?这些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我们独一无二的人格类型。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基于文学、神话学、美学、哲学和精神病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与分析,归纳总结出了“荣格八维模型”,直指人性心理的重要坐标:两种人格倾向(内倾型、外倾型),以及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感官、直觉和情感)。 作为首个完整的人格分类系统,这个八维模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人类心理差异产生的深层结构,也为如今的人格研究与实践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忠于荣格原意,介绍了八维模型的精义。 人格类型是心理定位工具,就好像人们在现实世界里用指南针判断自己的位置一样。它是一种人们了解自己、了解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人际困扰的方法。
不生锈的人生:102岁的哲代奶奶从不内耗
石井哲代
你有没有想过,活到一百岁,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子?日本奶奶石井哲代,活到了102岁,却从不“躺平”。她每天除草、练操、写感谢信,骑着“哒哒哒”的三轮车去扫墓,还坚持写下三年日记。她还说:“我要做一把不生锈的锄头。”这本书,记录的是她从100岁到102岁的日常——没有说教,只有生活;没有鸡汤,只有温柔的真实。她教我们,苦难也是一种滋味,独处可以很热闹,老去不是放弃,而是继续闪光。她用行动告诉我们:“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管年纪几岁,今天都值得感激。”在这个连年轻人都感到疲惫的时代,哲代奶奶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答案:不焦虑、不内耗、不急着赢,也不怕慢,只要不生锈,我们就还在发光的路上。如果你正在经历人生的“钝感期”,这本书就是一位会对你轻声说:“没关系啊,明天再来试一次”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