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都寻韵·食味中华双节书单
古都寻韵·食味中华双节书单
这里是故宫
只露声音的宫殿君
只露声音的宫殿君称得上是行走的“故宫资料库”,他以特别“接地气”的方式讲述故宫的建筑黑科技、超级神兽、深宫女人、隐秘的角落……旁征博引,内容专业、角度新颖,带你了解故宫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故事,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分享故宫的干货知识和冷门知识:被后宫八卦耽误的“宝藏皇宫”,光从故宫本身来看它的建筑、彩绘,摆件、历史,甚至每块石头,都能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揭秘六百年故宫的两副面孔:除了厚重的文化和历史,故宫有时也会为我们展现出它的“顽皮”,其宏大的结构布局背后,摆设、建筑中隐藏的幽默同样令人捧腹。故宫不仅是一座皇宫,更是我们去感受中华五千年文化之美的地方。走进故宫,你会感受到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深沉、持久、带着思想灵魂的文化自信。——只露声音的宫殿君
洛阳到安阳
Lonely Planet
Lonely Planet河南首发!雄奇太行二分豫晋,龙门殷墟照耀古都,中原之行从这里起步。
秦兵马俑
袁仲一
本书是一部关于秦始皇陵的考古通俗读物。秦始皇陵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6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本书作者身为考古队队长,全程亲历了兵马俑坑的发掘过程。在本书中,他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读者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发掘过程,妙析地下军阵排兵布阵之法,再现大秦帝国兵戎相争的历史瞬间。
闲逛荡:东京开封府生活手册
冯杰
《闲逛荡——东京开封府生活手册》,以对《清明上河图》的无厘头解读开始,中原怪才冯杰精打细算,前呼后应,打通时光,拓印世相。这里有出乎意料的幽默,有不合情理的情思,有吊诡出格的表达,有暗带禅机的调侃,有突兀牵强,有言不及义,有不损人只利己的嘲讽,有对生活的无奈与妥协。非全好却有局部的快乐,废话虽多但偶生慧心。 翻开本书,脑洞大开的文图引你步入宋朝的烟火人间,骆驼驴子的铃声蹄声徐徐传来,贩夫走卒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沿街店铺的美食味氤氲蒸腾,宋代女子的脂粉香飘然而至。畅游其间,插科打诨的图文带你在不同的时空穿梭腾挪,市井百态、人情冷暖、民风世俗,彼此异相又今昔互映。
中国古都四千年
锦公子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选定一个都城,不但要从政治、地理、军事等方面考量,还要考虑其经济基础、生态环境、交通物流、人口流动、文化演变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曾确立过大大小小200多座都城,有的兴盛千年,有的则昙花一现。为何中国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的都城?历朝历代选择都城的依据是什么?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何关联?
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
陈平原,关爱和,王德威
本书是“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全面呈现了此次研讨会的学术精神与追求。所选文章从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搜寻有关古城开封的历史记忆,探寻关于开封的城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 春秋战国(中国的历史2)
平势隆郎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殷周 春秋战国”一卷。全书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言,重点讲了本书新视角:“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讲“本书所涉及的时代”,强调了史料的价值问题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关于夏商周(西周)三代的历史。其中,第三、四章写法比较特别,作者的意图是利用各国成书于战国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国在战国时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着主观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历史渊源的内容。第六章讲“春秋的史实”。第七至九章,讲战国的历史文化。第十章,是对全书的总结。作者注意引导读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实”,重视新资料的运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平势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学者的一些历史观点。
龙门石窟
陈长文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京味儿食足(增订版)
崔岱远
继《京味儿》之后,崔岱远深入挖掘北京文化所推出的又一部介绍北京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的作品。在原作的基础上,作者新增了三分之一的内容,其中包括《羊肉串进京记》《国际都市东西融》《臭豆腐,酱豆腐》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对北京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北京没有本地人,所谓老北京也并不能说是祖辈世居,只不过是早些年迁进来,或者晚几代移过来而已。而北京文化的神奇就在于能够海纳百川,不管从哪来,住上几辈子就成了老北京了。这种奇妙的融合力体现在吃上就是可以满足八方口味,让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士都能在这里享受到口福。
纸上金陵(微南京)
由国庆
本书是关于南京城历史、文化的作品集。作者通过自己收藏的有关南京的老广告,来还原过往南京的风俗风情,讲述与南京相关的人物故事;以一张张旧年的招贴画、广告纸为引子,揭开南京城过往的面影。本书从相对微观的角度切入,触发联想,涉及南京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比如文化名人、特色美食、流行妆容、衣着时尚、体育运动、商号洋行等等,呈现了南京都市生活的细节。书中有精美彩色老广告画三十余幅,除本身的史料价值外,还可以使读者直观地触摸到历史的细节,对南京城建立起一个整体性的印象。
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
徐畅
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唐代,长安是全国的首都,东亚的政治中心,物质文明闪烁、外来文化交融;由于资料的缘故,学界对其研究远不及西陲边城敦煌、吐鲁番。 近年来随着城市考古的进展,石刻墓志的刊布,唐人诗文中都市信息的再发现,长安城市社会的研究迎来了新契机,有“长安学”的诞生。在中古中国,依据物理形态划分的城市(郭)与乡村(野)具有连续统一性(Urban-Rural Continuum);就长安而言,城市与郊乡共同承担了帝国核心区的角色,作者将都城与周边乡村作为整体的“大长安”,从区域史的视角,展现既是唐帝国中枢所在,又具有地方立场的京畿区域(尤其是乡村区域)内,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互动、融合及矛盾、冲突,各阶层民众生产生活、安守流动、思想信仰之全景。 书中重点剖析韦、杜家族为代表的京畿士族,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官员的长安城乡生活体验。 本书是新时期长安研究的综合与创新,是中古乡村社会研究的厚重之作;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城乡关系亦作出了贡献。
寻味东西:扶霞美食随笔集
扶霞·邓洛普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人,那么扶霞的文字肯定是你的菜。如果你一日三餐味同嚼蜡,我觉得这本书不读也罢。——陈晓卿作序推荐 我希望自己的英文作品能够促使西方读者摈弃偏见,重新思考对中餐的态度;也希望它们被何雨珈翻译成中文后,能让中国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对所谓“西餐”的成见。——扶霞 在这部美食随笔中,扶霞通过“吃东吃西”“奇菜异味”“心胃相通”以及“食之史”四大主题,用自己一贯的细腻与幽默笔触,生动描写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各种差异和关于美食的精彩趣事。
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风物之美
马鸣谦
本书是《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文学史话》的姐妹篇。从唐诗中的生活风物这一侧面,努力呈现古都洛阳的细节面貌。有如一幅古都洛阳的城市导览图,依循由外而内的空间顺序展开书写,从都城周边的驿道、离宫至城内的宫阙、河道桥梁、里坊与寺院,囊括了唐代洛阳大部分的地标名胜,结合这些地标上留存至今的文化遗迹、历史记载与传说,描画出一幅立体、浪漫、瑰丽的古都画卷。继而笔致从城市空间转入岁时节气、造园、丽人与花卉等主题,从大量风格各异的咏洛诗入手,生动展现了唐代洛阳城市生活的诸面相。字里行间既充满了诗歌文学的风雅趣味,也流动着洛阳唐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光影。
郇味苏菜
李玉芬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从来没有停止,传统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没有老一代的薪火相传,就没有今天菜品多样、口味独特、味道经典的师门厨学。 淮扬菜在饮食行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国第一宴中有诸多菜品属于淮扬菜。本书由国宝级烹饪大师、泰斗级淮扬菜大师李玉芬组织编写,内容涉及淮扬菜的历史及发展,重点讲述了京朝淮扬菜的历史渊源、师门文化、脉系传承及代表菜肴,为师门的承前启后做出了贡献。
老北京:古都风华
老舍
本书为《老城记》丛书中的一册。 走在北京城里,不经意间就会和“历史”擦肩而过。人们熟知、游客追捧的,多是作为景点的历史遗迹。北京有无限的魅力,也有永远说不尽的话题,更给不少文人留下了足够的抒写空间和想象,本书精选的就是文人、学者们描写北京的散文随笔,如老舍、许地山、李道静、姚克、张恨水、朱湘、杨奎昌、章依萍等的文章皆有收录。既可满足研究北京历史风貌人们的要求,又能满足热爱北京的普通读者的需求。 既是一部立体的城市文化史,又是一部人文的“旅行指南”,具有多维度的可读性。
老杭州:钱塘风韵
朱自清
本书为《老城记》丛书中的一册。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风景旅游胜地。本书精选鲁迅、朱自清、郑振铎、周作人、施蛰存、夏丏尊、张恨水、庐隐、梁得所等30余位文化名家的40余篇美文佳作,从多个角度生动活泼地展示了老杭州的湖光山色、市井百态、文坛逸事、老杭州人的娱乐消遣、杭城印象等内容,带领读者追溯人文奇趣,感受历史沧桑,重温老杭州的旧日风华。 本书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几十幅珍贵的杭州老照片,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老杭州的城市风貌。
老成都:天府印象
李劼人
本书是“老城记”系列丛书之一,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成都城市风貌的散文集,收录了李劼人、老舍、张恨水等十余位现代文化名家所作文章近四十篇。全书按内容分辑,重点呈现了成都作为一座悠久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名人轶事、百姓生活、文化特征等,是当下了解成都历史文化的有益读物。
家常湘菜(贺师傅中国菜)
加贝
本书是一本介绍家常湘菜的菜谱书,书中介绍了各种经典湘菜:外婆菜、发丝牛百叶、左宗棠鸡、豉椒拆骨肉、干锅腊肉茶树菇、糖油粑粑……让每一个湘菜菜爱好者都能分分钟做出属于自己的美味佳肴。书中详细的食材、调料用量,准确的制作分解步骤,让湘菜变得不再困难,照着做就好吃。
贺师傅中国菜:家常闽菜
贺鹏飞
《家常闽菜》是一本介绍家常闽菜的菜谱书,书中介绍了各种经典闽菜:沙茶莲藕烧牛肉、鸡茸金丝笋、闽浙风情醉排骨、厦门蚵仔煎、太极芋泥、八宝鲟饭、厦门沙茶面、福州猪脚面线……让每一个闽菜爱好者都能分分钟做出属于自己的美味佳肴。书中详细的食材、调料用量,准确的制作分解步骤,让闽菜变得不再困难,照着做就好吃。
家常徽菜(贺师傅中国菜)
贺鹏飞
本书是一本介绍家常徽菜的菜谱书,书中介绍了各种经典徽菜,让每一个徽菜爱好者都能做出属于自己美味佳肴。书中详细的食材、调料用量,准确的制作分解步骤,让厨盲们也能轻松做出家常徽菜。PART1 肉香四溢 PART2 水产海鲜PART3 面点主食 PART4 蔬菜豆蛋
南京六千年
文心
这部书是对城市历史的解读,也是对中国何以是中国的解读,更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精神的找寻和解读。这里的六千年不仅是城市的六千年,也是中国的六千年。南京作为华夏历史中的枢纽之城,中国南北文化板块的枢纽之城,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的枢纽之城,它曾不止一次的接续、担当、解释过中华。没有哪一座城市有南京这样多的灾难、象征、预言与希望,它参与了中国整个历史进程,在每一个文明推进的关键路口,深刻地思考过华夏的未来,解读南京,也就是解读中国,理解南京,也就是理解华夏民族精神。
四方五味
魏水华
这套书紧扣“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国家的记忆”的理念,讲述同一类食物在中国不同地区演变出的不同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向读者讲述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探索食物与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关系,唤起读者对故乡味道的记忆。本册叙述了各地的调料,内容涵盖了花椒、辣酱受到大家普遍欢迎的种类,也包括青梅等小众调料。
中国鲁菜
张云甫
本书着眼于四大菜系鲁菜这个细分的美食图书市场。鲁菜是在市场上流行的经典菜系,学习鲁菜的制作可以让我们发现更多的美食,提升生活的品味。本书从鲁菜的发展等知识讲起,制作的美食涵盖了4大类共近100道美食,包括菜肴(素菜、肉类、海鲜、禽蛋)、饮品、面食这些美食,都是目前市场上常见而且较为符合大众口味的美食,还对菜肴、食材的营养进行了讲解。
中国粤菜故事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
2018年以来,广东省大力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在传承粤菜文化的同时,促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助力精准扶贫,走出一条了“色香味俱全”的扶贫和乡村振兴“风味之路”。“粤菜师傅”工程具有独特的文化性,饱含深厚的岭南文化内涵,将“粤菜师傅”工程的粤菜师傅培养与粤菜美食、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相结合,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国门,打造弘扬岭南饮食文化的国际名片,是“粤菜师傅”工程实施的重要战略方位。为提高“粤菜师傅”工程文化内涵,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和广东科技出版社再次联手策划开发广东省“粤菜师傅”工程文化教材——《中国粤菜故事》。《中国粤菜故事》策划开发拟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广东省出版集团的指导下,由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和广东科技出版社组织开展。编写人员在《广东省“粤菜师傅”工程培训教材》专家委员会成员的基础上吸纳知名美食家、美食专栏作家、民俗学者等相关人员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