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书局好书品读
中华书局好书品读
阅微草堂笔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韩希明
《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为纪昀晚年所作,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全书共二十七卷,1196则,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5种。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质朴简洁,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皆着墨不多,不过粗陈梗概,点到为止,但极有章法,颇见情致,其弟子盛时彦对此也有概括:“叙述剪裁,贯穿映带,如云容水态,迥出天机。”鲁迅所言,“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追踪晋宋”。本书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以权威版本为底本,约请专业作者注释翻译。
浮生六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苗怀明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共有六篇(《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故名“六记”。其中尤以《闺房记乐》、《坎坷记愁》为最佳。第一卷自写其夫妇间之恋史,情思笔致极旖旎宛转,而又极真率简易;第三卷历述其不得于父母兄弟之故,家庭间之隐痛,笔致既细。两卷文字刻画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芸娘形象。全书恬淡从容,简洁明快,凡人真事,娓娓道来,看不到刻意雕琢的痕迹,“人工而归于天然”。字里行间,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力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记景,都很别致。真情实感,加上生花妙笔,成就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老子(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汤漳平
老子五千言,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以之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次以传世的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版诸子集成)为底本,校以竹简本、帛书本,广泛吸收、引用前贤及今人之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注释、翻译,以供读者参考。
聊斋志异(全四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于天池 注 孙通海 于天池 等译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文学巨著。全书分为12卷,收录短篇文言小说491篇。蒲松龄在继承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传统的基础上,以隽永之笔、博爱之情,取得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高成就,本书也就成为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不朽作品。本书的译文采用书局孙通海等人所译“文白对照”本《聊斋志异》的译文部分,又约请《聊斋志异》研究专家于天池先生做了注释、题解,并对译文进行了修改。本书的注、译、题解中时见独到见解,对于读者阅读理解大有禆益。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人民的名义》多次提及,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之作!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历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黄先生采取的写作手法在此书面世的年代里堪称少见,也恰恰是因此而使它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这种类型的历史类书籍很适合大众阅读,可以说在专业与非专业之间找到了平衡。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插图珍藏版(全7册)
亚瑟·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早在1896年就已传入中国。1916年,中华书局率先推出《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这是第一个中文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2012年,中华书局全新打造“插图新注新译本”(全七册),译文准确,注释靠谱。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精装)
楼宇烈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修班最受欢迎的讲座教授楼宇烈先生的最新讲座实录。作者围绕中国文化的心传、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中国人的传统三大主题,回答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作者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颠覆了人们的习惯思维,恢复了传统文化生长的思想土壤。让读者在轻松氛围中,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中华智慧之渊。
传习录百句
吴震
《传习录》是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论学语录与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经典,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经典,其中有许多充满思想智慧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典语言。《传习录百句》择取和提炼了《传习录》且适当采用《王阳明全集》中的部分经典语句,并结合阳明的思想做了启人心智的解读,举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心学核心思想于此皆有充分体现,于此引导更多的读者进入心学世界的大门。
民国时期古籍出版的传统再造与现代致用
朱琳
现代化转型摧毁了古籍赖以存续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空间。围绕古籍身份重塑与再造的核心问题,本书深入考察民国古籍同前现代时期古籍出版活动间的承袭、裂变与新生,及其与现代社会建构间的共鸣与互构等问题,挖掘与呈示了潜藏于古籍现代性再造背后的实践逻辑。
中国撸猫简史
侯印国
现如今爱猫人士很多,为了家中可爱的小猫咪没少投入。那么,古代“铲屎官”的日常是什么样子的呢?《中国撸猫简史》从先秦两汉一直梳理到明清,您能深刻感受到,古今猫奴们对于猫咪的喜爱,以及对于养猫的执着,是一样的。书中详细梳理了猫是怎样从野外进入到人类社会,进而成为受人喜爱的宠物的历程,以及猫对民间信仰、中国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您能从中了解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关于猫神、猫妖、猫精怪等扑朔迷离的传说故事;还有现在习以为常的宠物美容,古代也有,当时被称为“改猫犬”;再比如,逗猫棒,这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唐宋时期就有了,其中有一种高端的被称为“红丝标杖”。《中国撸猫简史》内容趣味十足,作者又有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业背景,这本书可谓是既好玩儿又靠谱。
周易百句
王振复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被誉为“古代东方奇书”,是中华经典中的经典,集中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质,型塑了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影响后世数千年。易学名家、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复精心择取《周易》中深富智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名言佳句,以权威的释义、精当的解读,剔掘出蕴含在《周易》中的文化原型、微言大义和哲理哲思,并紧贴当下读者关心的心灵话题,以深入浅出、意蕴悠长的文字,带领读者了悟《周易》精义,探寻古人的思想世界,进而绾合读者自身的心路历程,把握这部经典所蕴含的深刻智慧。
现代中国小说史学的兴起:以鲁迅、胡适为中心
鲍国华
小说在文学文类的等级秩序中居于中心地位,然而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中,小说地位的上升也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其地位转化,有赖于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大力倡导与推进。现代中国小说史学的兴起,其价值不限于文学史和学术史,还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史现象。基于此,本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小说史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以鲁迅与胡适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将二人视为中国小说史学开创期的“关键人物”。既可以勾连中国小说史学创立期的诸多人物事件,又可涉及著述、交游、教育、出版等促成现代中国小说史学之兴起的关键因素,丰富对中国小说史学的认识。
王志彬纪念文集
万奇
王志彬(1933—2020)是我国著名的《文心雕龙》研究专家、写作理论家。其代表作“文心三论”——《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文心雕龙批评论新诠》,独树一帜,开辟了从写作理论角度系统研究《文心雕龙》的新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本书由“王志彬自述”“王志彬论文选萃”“王志彬学术研究铨评”“追忆王志彬先生”和“王志彬著述目录”五部分组成,旨在纪念王志彬先生及全面阐述他在《文心雕龙》研究领域的显著成就,彰显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位。
中国文化要略
程裕祯
本书是全国百余所高校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教材或考研参考用书,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全书以广博的视野、深厚的学养、深入浅出的笔触、生动流畅的语言,分专题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问世以来广受好评,几经修订,不断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成果,并融入作者的思考,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史记百句
陈正宏
《史记》一百三十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直接阅读不易,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依据,选取其中为历代读者广泛引用或称赞的名言佳句,以原文、译文、讲析的形式,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加以解说,让读者了解到:在司马迁的书写场景里,原本有着怎样的上下文;如果它们在《史记》里一再出现,涵义有着怎样的变化;它们的古今意思是否相异,在现代的独特价值又有哪些。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同学,也适合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作为非专业读物阅读。
花果小品(增订本)
郑逸梅
郑逸梅为海内外知名文史掌故大家,著述宏富。一九三四年,将其所撰关于花果掌故的随笔结集出版,是为《花果小品》。周瘦鹃说“每一把诵,似赏名花而啖珍果,醰醰有余味”,朱天目赞其“文字隽永,考证精详”,一时巨公名贤推崇备至,传为经典。 《花果小品》概而言之,前为花,自梅花至松,春萱秋蕙、夏蕖冬茶 ;后为果,自甘蔗至葫芦,沉李浮瓜、交梨火枣;末附《香国附庸》,共计一百多篇。举凡花果的掌故,前贤吟咏的诗文多有记述,灿灿群芳,离离嘉果,丰富非常。初版面世以来,一版再版,广为流传。但也有很多花果文章失收,郑逸梅后来多次撰文引为憾事。现今推出的增订本,广搜博采,精审细校,比勘诸版,改订讹误,同时增补四十余篇,增配近百幅花果图,可谓图文并茂又并美。
白虎通义
肖航
东汉建初四年(79),汉章帝召集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这场会议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会议期间,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诸儒作答,汉章帝亲自裁决。会议讨论结果被编纂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作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白虎通义》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其作为汉章帝“称制临决”的重要文献,在中国经学史、儒学史上具有特别显著的意义。其宇宙生成论、阴阳五行理论等,对于当代人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鲁迅辑校古籍考
石祥
本书以文献学的实证方法,考察鲁迅辑佚校录的各种古籍,细绎手稿实物的物质形态与文本,辨析同书多件手稿的先后次序与动态关系,考述鲁迅的工作思路、辑校细节。
唐诗一百零一夜
彭元鹤
《唐诗一百零一夜》仿照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以故事结撰101首唐诗,生动鲜活地展示了唐诗名篇的写作因缘与唐代诗人的生命气象。 书中收录了72位诗人的佳作,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时代顺序和诗歌发展逻辑归为四辑,通过讲述诗人生平际遇、交游唱和,及诗作背景与情境,让唐诗故事回到历史现场,展现了唐代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诗人幽微的内心世界。
文学鉴赏美学
曹明海
本书主要探讨文学鉴赏、文本解读和作家作品,重在诠释“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美学理论与实践。全书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文学鉴赏要素论”,包括意象与诗境、文境与意蕴、文序与节奏、文色与文法等。二是“文本解读特质论”,包括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文学解读的反应交流与敞开活动、文本解读中的“视野融合”、主体阅读的心理图式,以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不同解读等。三是“作家文品透视论”,包括营创新艺术散文的老一代散文作家、别具个性审美风范的新时期散文作家、拓开学者散文新境域的中青年散文作家等。四是“作品艺术赏读论”,包括“经典名作导读”和“港台名作赏析”。
宅中图大:朱元璋与南京营造
杨国庆
明初南京城的营建,以“墙”的建筑形态,诠释了都城作为“国之中土”的法统秩序,反映了朱元璋追求“宅中图大”的思想历程,以实现其大明开国都城传统意义上的“居于中心,谋划四方”。 本书从理念、规划、建制、修筑等层面,对明初定都、建都诸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尤其对两京制与中都的立废、城市布局与建筑等级、南京两次城建与“国之中土”的关系作了细致阐释;并通过释读南京城墙砖文,不仅明确了城墙营建的相关史实,且揭示出明初劳役组织形式以及基层社会的运行状态。
出土文献的同源词族研究
李冬鸽
同源词即汉语中有同一语源、音义相关的词。本书以出土材料本义与《说文》本义不同的声符为基础,尽可能穷尽地系联同声符同源词,尝试解决声符与同源词、出土材料与同源词系联以及词源意义的相通等问题。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声符的《说文》本义、现有考释、出土材料本义、同源词系联、通用情况、词源谱系等几方面,系统地考证了93个同源词族(组);下编则以上编的材料为基础,探讨了利用出土材料系联同声符同源词族(组)的相关问题。充分利用出土文献对确定词的本义以及同源词系联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解释同源词之间的关系,系联到更完整的词族,推动同源词研究进一步发展。
后史辨
汪荣祖
本书检视后现代史学之来历、理论、观点、进程与方法,以及对史学研究的冲击,进而研讨与后现代史学相关的历史求真、历史叙事、新的文化史等一系列议题。目的主要在理解后现代风潮的性质,及其对史学的影响,在破坏现代史学之余是否尚有助于新一波史学的建设。更有进者,华人史学界是否能在后现代史学启示下,重新思考被西方现代史学所取代的中国传统史学,或有助于当今史学的建设。展望环球史的趋向,期盼中国史能在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黄帝内经通识
刘鹏
《黄帝内经》被视为“医家之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书,也是其他领域了解、认识中医的一个窗口。可《黄帝内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又是如何成为中医“经典之经典”的呢? 本书涉及《黄帝内经》的成书、主要内容、版本流传与影响,以及其与现代中医的关系等方面,在导言部分,先摆出“四问”直击《黄帝内经》的“灵魂”,后于正文中再逐步深入解析原典。作者提炼了《黄帝内经》中一些容易引起共鸣的、与传统文化关联密切的内容,如中医有解剖吗、什么是经络、如何尽终天年等,还将艰深的中医理论与古代小说、诗歌、出土医药文献与文物,甚至是日常生活体验相互印证,行文简明、流畅,令人深刻感受到中医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其中蕴含的传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