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联
三联
实证的迷思:重估社会科学经验研究
叶启政
本书是台湾大学著名社会学者叶启政先生的新著。全书致力于对当前社会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计量与统计方法进行理论反思,意在打破社会科 学研究的“范式迷思”。当今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在美国社会学传统的影响下,日益表现出以经验实征方式进行量化研究的趋势。本书致力于对这种“范式迷思”进 行理论反思。作者回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形成的文化-历史语境,尤其注重对统计方法中的核心概念“均值”与“变异量”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指出其并不具有超越特定时空场域的普遍有效性。最后,作者以韦伯的“理念类型”作为一种特别的思考模式,陈述其在社会学思考中可能具备的丰富而深邃的意义。本书兼具思想史与科学史的特点,极大程度地打开了反思科学方法的大门。
经历
邹韬奋
《经历》是韬奋“二十年来的生活过程中”“一些关于就学就业的经历片段”,在书中,韬奋从童年讲起,讲自己求学、就职、谋生、图强的过程,讲对老师和朋友的回忆,讲成长的思想轨迹和心路历程;一个勤勉刻苦、踏实务实、认真负责的韬奋,一个为人磊落、情感深厚的韬奋于字里行间跃然纸上。文章细致周到地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如怎样读书、如何写作、怎样才能学好英语等,“其中或者不无一些可供青年朋友们的参考”。
阴阳钟:中华传统志怪小说十八篇
上海图书馆
近一百年前,一批通俗浅近、装帧精美的“口袋书”陆续面世,是为“小小说”系列。其内容多依托古典小说名著改编,文字浅显,材料活泼,更有鲜明悦目的精美封面助人兴味,既可供文历史爱好者品味消遣,亦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民众教育的流行读本。惜历时弥久,今多已散佚。为“复活”这批优秀的传统文化读物,特搜集上海图书馆所藏共106种“小小说”,略据内容分为六册,凡军事、历史、武侠、志怪、世情,涵盖各种类型,集中展现了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发展水平与艺术特色。本册《阴阳钟》包括中华传统志怪小说十八篇。
奥瑞斯提亚
戈德希尔
埃斯库罗斯的三连剧《奥瑞斯提亚》是古希腊悲剧的奠基之作,从马克思、尼采到现代女性主义,此文本一直受到西方思想界的高度重视,堪称经典的经典。但埃斯库罗斯晦涩困难的希腊语使得对此剧的阅读解释相当不易。著名古典学家戈德希尔教授在这本篇幅极小的著作中,围绕《奥瑞斯提亚》诞生时的社会背景与思想状况,通过古典语文学的方法细致阐释剧中关键语词的复杂性和含混性,抓住“我们如何理解正义、复仇、暴力以及人们对社会、对彼此的责任”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深入挖掘了作品本身蕴含的能量。
花落春仍在:20世纪前期中国的困境与新路
瞿骏
俞樾的诗句“花落春仍在”对近代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人们常常只能看到落花飘零于泥尘的“屈辱史”,而看不到中国既有的“春天”依然还在。随着既有“春天”的在与不在变得无关紧要,近代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心目中径自发展出了各自想象的“春天”与自以为的“春天”。于是,落花、新 枝、仍在发展却不被人重视的既有“春天”和读书人各自想象与自以为的“春天”就这样在交织、羼杂在了一起,这种因交织、羼杂而互渗、联动的状态既导致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困境,也开拓了其历史的新路。本书收录作者近年写就的学术随笔和书评十余篇。作者描摹人物,摭拾故事,展现了民国初年历史舞台上的新声与旧响。本书通过民族主义、革命、复辟、新文化、五四运动、读经争论、私塾改良等话题来切入与讨论,希望能由这些断面来看待“花落春仍在”的中国近代史,进而体味走入现代后中国人的希望与失望,痛苦与幸福,得到与失去。
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
罗丰
2006年夏的蒙古国考察,是一次以中国学者为主、多国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蒙古历史考察之旅,历时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学者罗丰以详实丰赡的旅行笔记为基础写成此书,生动记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获。一路上作者笔不离手,不放过点滴的个人感受和生活细节,他追摩前辈科学探险学者的风范,悉心记录游牧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壮丽苍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来的鹿石、碑铭、遗址、墓葬等,配合大量照片、手绘图片,使这部纪行成为一部难得的科考笔记佳作。
思考考古
陈胜前
考古学探索什么?考古学科学吗?如何理解考古学的“人文转向“?考古学如何“透物见人”?……这些问题涉及考古学最基础的内容,还涉及我们的认识论,即我们如何 看过去,如何看过去遗留下来的物——考古材料。《思考考古》即是写给有同样思考精神的人,是对考古学本身的进阶探索与反思。作者由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遇见的问题得到启示,探讨了考古学的意义、考古学探索的对象、考古的作用、考古学理论、中国考古学的断裂与发展现状等热门问题。并以辽中京、大山前、白音长汗等耳熟能详的考古遗址作为案例,进一步阐释了考古学如何“透物见人”。
学习考古(原名走进考古)
陈胜前
理想的考古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呢?也就是说我们判断的宗旨或原则是什么呢?我们绝大多数人与考古的关系都属于邂逅,在进入考古专业之前,一般来说,我们都对考古学没有什么了解,真正的热爱大多是后来培养的,有点类似于“先结婚,后恋爱”。此考古工作都是国家安排的,没有太多改行的问题。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国家不再包分配工作,于是有了个人选择这件事。当然,自由也是有代价的,个人通常获得的信息有限,个人感觉也不总是靠得住。尤其矛盾的是,与考古相关的工作基本都属于事业单位,国家在编制、经费、发展等方面有其规划与计划,而个人很少能了解到相关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个人选择很难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就是社会作为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发展起来,可以预计的是,未来的考古工作将更多元、更有弹性。理想的考古教育应该协调好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这样,学非所用、学非所爱的情况就会少得多。考古学是随着近代科学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尽管其根源非常古老;随着近代殖民主义扩张,考古学进入古老的中国。对于中国考古学而言,广泛地学习,尤其是向发达的西方考古学学习,仍然必不日]少。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艾恺
本书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在写作《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后,为印证事实,于1980年8月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的访谈记录。谈话中,梁漱溟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也谈及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的交往经历,并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书中内容丰富,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六人
乔·卡巴金
“六人”在洛克尔的著作中是艺术水准最高的一本。这里的“六个人”都是世界文学名著的主人公。在“六人”中洛克尔使这六个人复活了,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们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可是他却利用他们来说明他的人生观,来说明他的改造世界的理想。本书是作者根据他的几篇讲演稿写成的。
乡土中国
费孝通
“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文章例话
叶圣陶
本书是叶圣陶1936年在“新少年”杂志主持“文章展览”专栏的结集,文体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传记等,故涉及较多立意、修辞、结构等要素。作者从写作的方法与肌理着眼,加以适当的说明、对比和分析,引导读者进行感悟和体会。
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
任军峰
我们正在迈入“大政治时代”,大政治时代需要“政治的”智识和思维。政治的核心动力是权力,它涉及统治与被治、权威与服从;政治的目标在于一国之内树立秩序,国际之间缔造和平。修昔底德“政治史”与柏拉图“政治哲学”双峰并立,高山仰止;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精神上一脉相承,希罗多德笔下的波斯帝国与修昔底德笔下的雅典帝国有着深切的思想关联。雅典帝国盛极而衰,将成败之理、兴衰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它给21世纪的中国人留下了怎样的教诲和启迪?从希罗多德的“故事流”到修昔底德的“悲剧诗”,就让我们跟随《帝国的兴衰》作者饱蘸激情的文笔,洞察帝国元气的兴衰继替,人类生命的生死轮回,感受历史深处理性之力的阳刚与命运之歌的悲凉。
我们的通识教育
蔡达峰
进入新世纪,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方兴未艾,生机勃勃,这无疑是中国大学教育自我更新的新起点。所谓“我们的”通识教育,即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乃至中国大学的教育,不针对国外的通识教育。它旨在关心人格的修养、公民的责任、知识的整全、全球的视野,进而为新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接续与光大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全书共分三编:上编为通识教育与学生,主要针对人格培养、面向大学生所写所讲的;中编为通识教育与大学,针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而言的;下编为通识教育与社会,针对校外的(政府和社会)、素质教育而言的。
小夫人(影记沪上1843~1949)
孙孟英
《小夫人》一书由原王开摄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孟英编著,是“影记:沪上1843-1949”丛书之一。本书主要叙述民国时期女性的婚恋状况,不过选取的人物比较独特,在婚恋关系中,这些女性都是作为妾的角色存在,地位卑微。民国是新旧交替的时代,这种新旧交替在本书聚焦的女性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一方面,她们是新时代的新女性,从电影明星胡萍、张织云到游泳健将杨秀琼,以及云记的理发师,她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做得风声水起,展示了独立、自强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在婚恋生活中,各种因缘际会,家庭身份并不像她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的那么独立。独立女性与旧时妾的身份同时集中在一个女性身上,如此的反差也就造就了其人生跌宕起伏,具有故事性。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傅庚生
本书是“大家小书”系列丛书的一种,既严谨又厚重,没有半点的华而不实。撰写本书的人是名副其实的真正“大家”;是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一流学者傅庚生老先生。本书是综合性的,语言很美,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黄仁宇作品集
黄仁宇
本书为套装书,包含:《汴京残梦》、《万历十五年》、《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黄河青山》、《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关系千万重》《地北天南叙古今》。
服饰汇
孙孟武
全书以22位“明星”为主角,连同一张张“明星照”梳理她们艺海生涯里的轶事、趣闻与美谈,并借其展现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
犍陀罗文明史
何平
犍陀罗佛教艺术有很高的著名度。本书通过文字和图像的结合,勾勒出这个曾经在中外贸易、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明的轮廓和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包括:(1)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的历史及与中国的关系。作为文明的十字路口,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犍陀罗见证了印度文明、伊朗文明,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希腊文明在中亚和西北印度的发展和融合。其中米南德一世既在西方古典文献,也在汉文文献中留下了自己的记载,对理解中国文明的开放性有重要价值;(2)贵霜帝国的历史和艺术。这个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文明体,对西方文化艺术传入中国起到了中介作用。利用文献、考古证据梳理贵霜从丘就却到最后消亡的历史,对我们理解丝绸之路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迦腻色迦,在中国中古史上留下了很多记忆,有助于我们理解很多方面的事情;(3)犍陀罗艺术及其历史背景。探讨犍陀罗文明的重要核心问题,梳理犍陀罗文明中的各种元素,讨论犍陀罗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旧学新知集
金克木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旧学新知集》是金克木先生80年代的文化随笔,再加上三四十年代的几篇文章,合成一集。书中文章多是先生读书过程中思考与体悟的结晶,自称“书摊子”似的闲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章趣味:迹浅而意深,言近而旨远,文中亦可见作者对新知与变革的热忱与思考。
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第一册)
侯会
这是一部世界文学知识普及读本,与《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相配套,以围炉夜话的亲切口吻,向青少年读者描述了五千年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全书上起神话时代,下至20世纪上半叶,涉及各国文学名家二百多位,经典作品七八百部(篇),并穿插大量掌故趣闻,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成人读者也不妨跟孩子一起重温。本套书共分三册,各册均附有依时序编排的文学家词典。
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第二册)
侯会
这是一部世界文学知识普及读本,与《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相配套,以围炉夜话的亲切口吻,向青少年读者描述了五千年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全书上起神话时代,下至20世纪上半叶,涉及各国文学名家二百多位,经典作品七八百部(篇),并穿插大量掌故趣闻,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成人读者也不妨跟孩子一起重温。本套书共分三册,各册均附有依时序编排的文学家词典。
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第三册)
侯会
这是一部世界文学知识普及读本,与《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相配套,以围炉夜话的亲切口吻,向青少年读者描述了五千年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全书上起神话时代,下至20世纪上半叶,涉及各国文学名家二百多位,经典作品七八百部(篇),并穿插大量掌故趣闻,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彀外谭屑:近五十年闻见摭忆
赵珩
《彀外谭屑》是作者捡拾人生经历中的片断印象和见闻感受,以亲历者的视角,将那些飘逝的礼俗风物、旧时人物、琴棋书画、饮食游乐,娓娓道来。 虽说是个人杂忆,却触及诸多社会文化现象,再现了五六十年间急遽消逝的生活场景。 从挥之不去的怀旧遣兴中,可感受到脚步匆匆的现代人依然挚爱与眷恋的那份文化传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