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
双身记:一部虔诚的小说
米洛拉德·帕维奇
一个人究竟有几个身体?或许我们呢都听说过,许多人也相信,人不只有一个身体。人可以分身,可以复活,可以转世。除了血肉之躯外,人还有一个精神的身体,《圣经》中称之为“灵性的身体”。帕维奇在小说的开端告诉我们,他已经离开人世了。逝世以后的他(他的第二个身体)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双重身体的故事,这就是《双身记:一部虔诚的小说》,披露他本人以及其他有趣人物分身的秘密,触发我们对血肉和精神双重本质的探索。小说中的三段恋情各自以一位确有其人的塞尔维亚文学家为主角。其中一位扎哈里亚·奥弗林,在十八世纪中期的威尼斯从事文学创作。另一位,加伯列·斯蒂芳诺维奇·凡茨洛维奇,他活动在十八世纪的前半期,在奥地利统治下的匈牙利境内颠沛流离,从事创作。书中只出现了一位当代塞尔维亚作家,便是生活在二十与二十一世纪之交的作者本人。纵观这三位作家的创作史实,说《双身记》是一部以塞尔维亚文学为题材的小说也不算牵强。要提请读者留心的是,作者在小说中的妻子是根据帕维奇夫人的原形而创造的人物。
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
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荒诞存在哲学的文学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局外人》是加缪的小说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人猿星球
皮埃尔·布尔
一对太空旅行家在遨游行星的时候,意外发现一个“漂流瓶”,瓶中的手稿讲述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二五〇〇年,地球人尤利西斯、安泰勒和阿尔图尔乘坐宇宙飞船到达“参宿四”星系中的一颗行星“梭罗尔”,发现世界被猿猴统治,人类没有思考和语言能力,与其他动物毫无差别。阿尔图尔被猿猴击毙,安泰勒迅速与当地人类同化,沦为动物,只有尤利西斯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猿猴的友谊和信任,找出了猿猴进化、人类退化的秘密。他还结识了“梭罗尔”星球上的女人诺娃,耐心地教她说话,培养她的逻辑能力,并与她生下一子。可是当他携带妻子和孩子千辛万苦回到地球时,发现物是人非,地球也重蹈覆辙,变成了一个由猿猴统治的世界。小说结尾更是微妙地暗示,那两个捡到漂流瓶的太空旅行家也是猩猩,其实整个太空都已经变成了猿猴的天下。
鱼翅与花椒
扶霞·邓洛普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的冒险故事。获得英国饮食作家工会大奖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在这本难得一见的回忆录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国饮食之间的关系演进。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熟悉的中国菜。原来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就像悠闲而迷人的四川人,总是带着一丝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军队领袖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
本书共收录了13篇芥川龙之介的中短篇小说。《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心理神探:我与FBI心理画像术
王春生,阎卫平,约翰·道格拉斯,马克·奥尔谢克
把你自己摆在猎手的位置。 训练有素的狮子必须能够观察出羊群中某只羚羊的弱点。某些人的情况正是如此。假如我是一名凶手,就会每天外出寻找猎物,寻找下手的机会。比方说,我走进游戏机厅,一眼看去有五十多个孩子在玩游戏。此刻,我必须成为猎手,成为画像师,勾勒出那个潜在的猎物。我必须清楚这五十多个孩子中哪一个易受攻击,有可能成为受害者。我必须训练自己从这个孩子的手势、表情、姿势里捕捉线索。而且,我必须在一瞬间内完成这一切。 行为反映个性。 在所有暴力犯罪中,连环杀人犯和奸杀犯往往是最不可思议、最令人恐慌和最难以捕获的。而他们留下的反映个性的蛛丝马迹,也将使我们获得一种新型武器,可以用来诠释某些类型的暴力案件,并借此追缉、逮捕和起诉凶手。在作为一名联邦调查局特工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就在努力开发这种武器。 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种事情? 自文明开创以来,每一件骇人听闻的犯罪案件无不牵涉这样一个冷酷的基本问题。把自己摆在这些家伙的位置,抑或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根本不好玩。我们在犯罪现场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使我们对那个作案者有所了解,通过尽可能广泛地研究各类案件并与凶手本人交谈,我们学会了破译那些线索,就像医生评估不同的症状以诊断病情。有时候,捕获凶手的唯一方法便是学会像他们一样去思考。
低欲望社会
大前研一
《低欲望社会》是著名日本管理学家、“策略先生”大前研一近期出版的社会观察类畅销名作,书中针对日本当下的社会经济现状和特点,将其他发展成熟的国家尚未遇到的社会问题,概要性地归结为一个词,“低欲望社会”——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却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钱政策亦无力振兴经济……面对“低欲望社会”的问题,就算股票持续大涨也不是高兴的时候。但大前研一也指出,并不是要指责年轻人欲望低落,因为这种无欲无求的倾向,在时代脉络之下,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必须思考的是,身处于“低欲望社会”,国民与企业应该如何因应。“低欲望”的年轻族群,对企业带来严重影响,其后的世代可能也拥有类似的价值观。企业必须确实分析他们的想法及行为,精准掌握他们的价值观,重新拟定各种策略及商业模式。
诉讼笔录
让-马·居·勒克莱齐奥
小说《诉讼笔录》讲述了亚当·波洛的流浪生活。在世人眼中,亚当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在海滩、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不关心社会、城市的种种消息与动静,也不思索自己的过去,回忆自己的亲人,考虑自己的将来,似乎与现代社会斩断了一切联系。他始终保持一种直感的方式,并拒绝接受理性的思维方向。同时他力图物化自己,使自己消散融化为宇宙中的一点物质。最后因在大街上发表“怪诞”的演说被警方视为精神病人而送入医院。《诉讼笔录》有着勒克莱奇奥早期作品中浓郁的奇幻色彩,亚当因为说了实话被社会认为是“狂人”,但是他在与医疗小组针锋相对的交谈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智力和惊人的思辨能力。这种充满讽刺与逆反的对比式写法,显示了勒克莱奇奥对人、对社会、对现代文明出自自身直觉的诘难。正如瑞典文学院对他的评语,他“是一个标志文学新开端的作家,其作品有诗意的创新、感官的狂喜,和对文明主宰下的、游离于文明之外的人性的上下求索”。作为法国“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诉讼笔录》虽然没有完整严密的故事,情节松散,展现的形象也零星、分割,但作家对客观物件的形状、线条、色彩观察入微、描写细致,继承了“新小说”派的风格。
愤怒的葡萄
约翰·斯坦贝克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作家曾跟随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民一路流浪到加利福尼亚,沿途所见使他震惊不已。他以写实的笔触,在书中详尽透彻地展现了美国历史上那一段令人无法忘怀的特殊时期。作品一问世便引起当时各州权贵阶层的恐慌,许多州禁止小说发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愤怒的葡萄》的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它仍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染匠之手
W.H.奥登
《染匠之手》收录了奥登最精彩的散文作品,包括他作为”牛津大学诗学教授”发表的著名讲演录。与其说这是一部井然有序的随笔集,倒不如说这是一系列题材广泛、互有关联的评论——对诗歌、艺术和生活的总体层面,奥登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所思所感都纯然是个人化的,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所关注的重点是诗——尤其是莎士比亚的诗作--但投入其研究范围的则是作者在二十世纪中全部经验。
第二性(合卷本)
西蒙娜·德·波伏瓦
《第二性》首先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女人并不是生来就低男人一等的,“生理的”、“性一元论的”、“阶级的”原因都无法解释对女人的压迫;其次对从原始社会到女权主义运动如火如荼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妇女史进行了梳理,得出结论:整部妇女史是由男人写就的,女人并非为其所是,而是作为男人所确定的那样认识自己和做出选择;最后,通过五位男作家——蒙泰朗、戴·赫·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的例子,具体分析了女性在男性眼中的集体神话,以及这些神话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盲刺客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这是一部结构奇巧、故事里套故事的小说。小说有两个女主人公,一个是劳拉,小说一开始就在车祸中死去;另一个是她的姐姐艾丽丝,生活在死者的阴影中,回忆着 快被湮没的往事。有关盲刺客的故事是劳拉生前写的,描述了在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一个富家小姐和一个在逃的穷小伙子的恋情。同时,这对恋人想象出了发 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这个虚构的故事里充满了爱、牺牲与背叛。而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艾丽丝嫁给了富商理查德,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桩美满的婚姻,殊不知,理查德将魔爪伸向了小姨子劳拉,于是,劳拉的车祸令人产生了怀疑……
反对阐释(2018年版)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最著名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新知识分子”“反对阐释”与以“新感受力”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一个在读者心目中代表着乐观积极、永不放弃形象的伟大的名字,她的人生经历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她的自传和散文在国内有诸多译介,传播广泛,但相比之下对凯勒的信件翻译较少。本书除了凯勒的自传、散文之外,还保留了她写给朋友、家人的信。本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自传《我生活的故事》,凯勒用细腻动人的文笔回顾了自己的生活,讲述了她患病之后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克服生命中的种种困难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过程;第二部分是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凯勒想象自己拥有三天光明的日子,设想自己该如何利用这宝贵的三天;第三部分是凯勒在1887年至1907年之间写给亲友的百余封信件,她交友十分广泛,信中记录了不少与社会各界著名人士交往沟通的轶事,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兴趣爱好广泛、内心世界丰富、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立见解与思考的凯勒,为读者了解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做了真实而全面的补充。
叶甫盖尼·奥涅金
亚历山大·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这部诗体小说广阔地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
反抗者
阿尔贝·加缪
《反抗者》是法国荒诞存在哲学的文学大师加缪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旁征博引的散文中,加缪秉承坦率、正直的态度,重新审视了人类历史长河中闪现的反抗精神:历史层面的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思想家层面有萨德侯爵、圣茹斯特、尼采、马克思;思潮流派从虚无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从无政府主义到自由主义。加缪在《反抗者》中流露出的批判精神最终奠定了本书的经典地位。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本书收集了纳博科夫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所写的65个短篇小说,反映了纳博科夫早期在创作方面的历程和写作倾向,主题涉及政治讽刺和寓言、俄国流亡者的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性的阴暗面。书稿由纳博科夫的儿子德米特里·纳博科夫按照年代顺序编辑而成,其中有13个短篇是第一次面世。
一九八四(奥威尔作品全集)
乔治·奥威尔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奥威尔主义” 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劳拉的原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俄裔美国作家,二十世纪公认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他在一九五五年所写的《洛丽塔》获得极大争议及荣誉。《劳拉的原型》是纳博科夫的一部未竟之作,是他晚年最后一部手稿。小说讲述了一个极为臃肿肥胖的学者菲利普·王尔德,娶了一个苗条貌美却水性杨花的芭蕾舞演员弗洛拉,他一方面不得不忍受妻子对他的谎言和背叛,另一方面沉溺于自我毁灭带来的快感。关于死亡及死后世界这一纳博科夫从小就颇感兴趣的主题,《劳拉的原型》提供了让人耳目一新、丰赡详尽的描述。《劳拉的原型》出版过程颇具争议,纳博科夫曾要求将其焚毁,但其子德米特里最终决定出版。大量手稿卡片的影印忠实呈现了一部小说的诞生过程,读者可从中一窥灵感如何在伟大作家的脑中生成及演变。《劳拉的原型》是打开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一把钥匙。
昨日的世界
斯特凡·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在这部作品里,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赎罪
伊恩·麦克尤恩
1935年夏天,来自一个宽裕的英国小康家庭的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她暗中发现管家的儿子——罗比·特纳和她姐姐塞西利亚之间有暧昧关系,布里奥妮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着各种可怕的事情,浮想联翩。当她的表姐罗拉被强奸后,布里奥妮武断地认定他即是罪犯,并出庭指证,罗比因此入狱。但坚信罗比无罪的塞西莉娅不惜与家人断绝关系,执着地与他相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出狱后的罗比和塞西利亚都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布利奥妮成为红十字会医务人员,时间让事情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再次直面罗比和塞西莉娅,布里奥妮深深地忏悔,镜头远去,这对饱经沧桑、不改初衷的情侣手牵手走在她身后,而这其实仅仅是她笔下的结局…… 《赎罪》是英国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力作,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同名原著小说、英国布克奖提名作品。
叶赛宁诗选
谢尔盖·叶赛宁
叶赛宁是沙俄到苏联时代重要的诗人,也是一直以来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苏联诗人之一。他是苏联建立初期为数不多的支持十月革命的旧时代诗人之一,也是意象派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其诗歌尤以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著称,被称为俄罗斯田园风光的歌手,和俄罗斯乡村诗人。本诗选几乎囊括其所有经典作品,除一百余首抒情诗外还包括小长诗:《苏维埃罗斯》、《正在离去的罗斯》、《无家可归的罗斯》和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等等。通过本诗集,既可以领略诗人笔下俄罗斯田园风光之美,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当时工业化推进而发自内心的迷茫和对美好乡村被破坏的惋惜。甚至可以从诗歌中探寻诗人投缳自尽的深层原因。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为纳博科夫的巅峰之作,创作于纳博科夫晚年,是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他自己最为钟爱的小说之一。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反地界"的星球上。1884年夏天,14岁少年凡·维恩来到阿尔迪斯庄园姨妈家做客,初遇两个表妹——12岁的爱达与8岁的卢塞特。凡与爱达互相吸引,由此展开被笼罩于家族扑朔迷离的历史背景之下绵延一生的不伦之恋,还意外地将卢塞特卷入他们炽热而狷狂的命运轮下。……小说流溢出五光十色的神秘气息,集狂热的激情与狡黠的转折组合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