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书目
必读书目
奥赛罗
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杰作是公认的人类文化瑰宝,而他最著名的四部巨著《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斯》世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人类文学史乃至文明使上最著名的篇章。本书的译本是著名的教授诗人孙大雨先生潜心于莎士比亚研究与翻译的重要成果。孙大雨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诗剧的学者,具有了不起的开创意义和独特的魅力与风格。中英双语插图珍藏本“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系列单行本,除收入莎剧原文之外,每部剧作还收入约翰·吉尔伯特爵士绘制的精美插图几十帧,以期满足读者研读莎剧、赏玩插图、图书收藏的需要。
最后一片叶子(中英双语)
欧·亨利
《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英双语)》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大多刻画平民百姓的艰辛、苦涩和无奈,笔调轻松、语多幽默,并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而闻名。这个选本是译者通读了他的全部284个作品之后,根据中国读者的阅读和欣赏习惯,精心选出了其中一些作品,除了代表作如,《最后一片叶子》,《警察和圣歌》等,还选收了一些在其他选本中难得一见的作品,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风格。我们把它做成双语形式,以便读者既能欣赏到优美的译文,又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阅读水平。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冒险家瓦尔科夫斯基对“小人物”尤其是两个弱女子:管家女儿娜达莎和他的私生女涅莉的迫害以及一手造成的两个家庭的悲剧。
潘多拉之匣
太宰治
太宰治所著的《潘多拉之匣(精)/太宰治作品精选集》收录《潘多拉之匣》和《维庸之妻》等两部作品。《潘多拉之匣》流露出作者太宰治骨子里的抑郁,一贯对未来的迷茫,对生死的思索,但与《人间失格》的阴冷不同,《潘多拉之匣》的基调是温暖的,俏皮明快的,呈现明显透亮的光彩,处处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维庸之妻》是作者的短篇小说集,书中的同名之作是太宰的名篇。《维庸之妻》,暗喻“放荡男人的妻子”。一个女人在自己丈夫酗酒,欠债,与女人私奔最后跳水自杀的情况下,一直维系着家庭,出门做女佣为丈夫还清债务。2009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三十三届世界电影节上,由根岸吉太郎导演、松高子和浅野忠信主演的同名电影《维庸之妻》荣获最佳导演奖。
作家笔记
毛姆
“我从没说过自己有凭空编故事的本领;我往往需要一个事件或是一个人物才好动笔,不过我总是运用想象力、创作力以及戏剧感,把素材变成我自己的东西。”毛姆如是说。从一八九二年他十八岁开始,毛姆就养成随时记录各种创作素材的习惯,这一习惯他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一九四九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毛姆从他保存的十五册笔记、备忘录和旅游札记中精挑细选并加以简明的按语,出版了这本《作家笔记》。这无疑是毛姆最为重要也最为真实的作品之一,等于是在正式放弃虚构文学创作后将他“写作素材的仓库”亦即他创作的终极秘密公之于众了。虽然之后还出版了《随性而至》和《观点》这两本随笔和评论集,《作家笔记》可以看作毛姆一生文学创作的起点和终点,是他对自己一生漫长的文学生涯的告别。
醒来的森林
约翰·巴勒斯
《醒来的森林》作为巴勒斯的第一部自然散文集,由作者带领着我们去了解不同鸟类的体态特征以及生活情境,却并非只着眼于鸟类,也对鸟的生存环境加以了充分关注:林间清脆的鸟啼、和煦的春潮、古老的铁杉林……巴勒斯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其笔下的鸟类、树林、山川仿佛都肆意生长出了温情的灵性之美,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片广袤而生动的自然之林。
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
俞平伯
《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是20世纪两位文化大家交往的精彩实录。全书收入书信391封,其中周作人致俞平伯的书信210封,时间由1922年3月27日至1933年3月18日;俞平伯致周作人的书信181封,时间由1921年3月1日至1964年8月16日。两位处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创作群内的文化大家,往来书信谈论创作、学问之处颇多,蔡元培、钱玄同、胡适、叶圣陶等教育界、学术界、文坛重要人物及相关事件也时有出现,足以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教育状况、学者之间的交往以及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文化追求,展现了他们及其周围人们的生活图景。
美国散文精选
高健
本书为北岳文艺出版社所刊印的《美国散文精选》(1989)的重印本。重印的目的出于以下考虑据我们所知,该书自发行以来即深受国内外(包括港台地区)读者的广泛欢迎,但由于当年印数过少,且又迄未重印,目前书市久已绝迹,致使购书者每每废然而返。有鉴于此,我社决定重刊此书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并使此优秀译本得以再获新生。至于此书特色,我们认为至少有五:一,书中所介绍的篇什均为美国自建国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可读性较强,其中不少且属于第一次译出;二,译文特重视各原作者风格的传达与再现;三,译笔堪称审慎精练,隽美考究;四,注释亦颇认真负责,剀切详明;五,书前导言与各篇篇首的风格解析对美国散文发展的源流、趋向与各家风格的特点等均有较扼要的说明,从中不难窥见该国散文自成长至全盛的一个总的发展轨迹与概貌。
英国散文精选
高健
本书为北岳文艺出版社所刊印的《英国散文精选》(1996)的重印本。重印的目的出于以下考虑:据我们所知,该书自发行以来即深受国内外(包括港台地区)读者的广泛欢迎,但由于当年印数过少,且又迄未重印,目前书市久已绝迹,致使购书者每每废然而返。有鉴于此,我社决定重刊此书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并使此优秀译本得以再获新生。至于此书特色,我们认为至少有五:一,本书涵盖面较广,入选作家亦多,从时间上说则不下三百余年,内容可谓丰富;二,译文特重视各原作者风格的再现与传达;三,译笔堪称审慎精练,隽美考究;四,注释亦颇认真负责,剀切详明;五,书前导言与各篇篇首的风格解析对英国散文发展的源流、趋向与各家风格的特点等均有较扼要的说明,从中不难窥见该国散文自成长至全盛的一个总的发展轨迹与概貌。
回忆波德莱尔
泰奥菲尔·戈蒂耶
此书以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艺术理论家戈蒂耶的《回忆波德莱尔》为主体。翻开《恶之花》扉页,这一近代最负盛名的抒情诗集就是提赠给本书作者的。波德莱尔称他为“非常亲爱和非常尊敬的老师与朋友”。他在波德莱尔去世不到半年就写下了这篇情意深切而又洋洋洒洒的大文,既是回忆录,又是风格别致的传论。书中还收入波本人的诗、文、书信等精华,确实是对这位非凡诗人的极好的回忆与纪念。盖伊·桑称之为“传记杰作”,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珠玉”,一字一句都更移不得。
培根随笔全集
弗朗西斯.培根
本丛书选取世界各国各语种最具经典性和代表性的文学名著(如《简·爱》《双城记》《老人与海》等),同时选择翻译质量最好且获得社会各界和学术界共同认可的译者译本(如朱生豪、张谷若、吴钧燮、郑振铎、曹明伦等),兼顾学术的系统性、文学史的全面均衡和适应当代读者的可读性。本丛书为开放丛书,第一期计划出版约100中,此后积累延续出版。 《培根随笔全集》是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随笔集,收录了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方方面面,蕴含培根的思想精华,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也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本书为注释本,含注释500余条,是休闲阅读和文学研究的优选范本。 本书为李家真译本。
边境·近境
村上春树
《边境·近境》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90-1995年,游历地区有墨西哥、美国、中国以及日本,其中1991年的中国东北之行是他唯一一次的中国旅行,激发了他后来创作其最大规模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的灵感,《边境·近境》对他的创作生涯意义犹为重大。村上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对读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很大帮助,文笔也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强。
磨坊文札
都德
都德满怀着亲切眷恋的柔情,用简约的笔触与清丽的色调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普罗旺斯画面:南方烈日下幽静的山林、铺满了葡萄与橄榄的原野、吕贝龙山上迷人的星空、遍布小山冈的风磨、节日里麦场上的烟火、妇女身上的金十字架与花边衣裙、路上清脆的骡铃声,还有都德他自己那著名的像一只大蝴蝶停在绿油油小山上的磨坊……所有这些极富南方色彩的画面,在法国文学的地方风光画廊里,以其淡雅的风格与深长的韵味而永具艺术生命力。
爱默生随笔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爱默生的著作大多用散文写成,而其中的大部又是由演讲加工而成。他的作品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语言洗练,取喻生动,说理透彻,犹如密西西比河水滚滚而来,有一发而不可收的磅礴气势,形成影响深远的“爱默生式风格”。《爱默生随笔》的选篇遍及《演说词》、《随笔集》、《代表人物》和《英国特色》诸文集,虽非全集,却也搜罗泰半,选目既广且精,译文又审慎讲究,实在称得上一个既全面又精到的选本。
远方的鼓声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自1986年10月开始旅欧三年期间的游记性随笔集或随笔性游记,游历地区主要为希腊、意大利两个国家。村上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对读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很大帮助,文笔也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强。
意大利的黄昏
D.H.劳伦斯
《意大利的黄昏》是D.H.劳伦斯青年时期的游记作品,《不列颠百科全书》评论说:劳伦斯“的游记在描写风土人情方面非常出色,令人难忘。”本书的特色在于,它具有“画的描绘、诗的抒情、哲理的沉思。”记录了劳伦斯1912-1916年间从奥地利、德国、瑞士到意大利徒步旅行时的所见所闻。
孤独旅者
杰克·凯鲁亚克
《孤独旅者》是《在路上》作者凯鲁亚克一系列旅行主题的文章的合集。从美国南部到东海岸再到西海岸再到偏远的西北部,他的足迹遍及墨西哥、非洲摩洛哥、巴黎、伦敦,他乘船横渡两大洋:大西洋和太平 洋,遇到各色各样有趣的人和城市。他去铁路上、货船上、深山里工作,在纽约同“垮掉的一代”谈天玩乐,在巴黎巡游教堂和博物馆,生动展现一个独立自主且受过教育但又身无分文、四海为家的浪子的生活状态。
雨天炎天
村上春树
本书记录了村上春树在希腊和土耳其旅行期间的所见所闻与所思,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希腊和土耳其的人文景观。如果说在希腊村上感受的是宗教,那么在土耳其感受更多的则是政治。宗教关乎人的精神本源,政治是驱使人的外在力量。此次旅途中村上对二者的体验和思考,融入了他后来的长篇巨著《奇鸟行状录》之中。可以说,旅行不仅产生了游记,也间接催生了他的小说。只是小说中的村上是“门内”影影绰绰的村上,旅途中的村上更是“门外”真真切切的村上。
论小说与小说家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她在小说理论研究上也颇有建树。本书收集了她的十多篇论文,分别论述作者对奥斯丁,爱略特,康拉德,哈代,劳伦斯,福斯特等人作品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文学论点,如时代变迁论,人物中心论,主观真实论,突破传统框子论等,以及她的批评方式,如印象式,透视式,开放式等。尤其是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作者以幽默讥讽的笔墨,抨击了当时男性作家对女性作家的性别歧视,被认为是一篇文学界的女权宣言。
哈扎尔辞典(阴本)
米洛拉德·帕维奇
《哈扎尔辞典》“二十一世纪第一部小说”。哈扎尔是一个存在于拜占庭时代的王国,《哈扎尔辞典》一直记录这个曾经存在后又没落的王国的历史。这部《哈扎尔辞典》分为红书(基督教)、绿书(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黄书)三部分,综合了这三宗教各自记录下来的史实,并是以辞典的形式记录的。它不用时序处理,反而是字母的次序来记录,但毕竟它不是一本辞典,每个人名和事件等都记载了关于那个名字的故事及历史。从辞典反映的“资料”来看,三部书记录了三段时期的事件,成了一个3x3的matrix(3可能是三位一体的象征)。此书中的人物不停地转世,或者是来回时空的旅程,在一段三个人的关系里,两个人互相“托梦”,透过梦境,这些人穿梭时空。俄罗斯评论家萨维列沃依认为《哈扎尔辞典》使作者得以“跻身于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和埃科这样的当代文学大师的行列”。
温柔的叹息
青山七惠
小说从主人公“圆”突遇4年来音信全无的弟弟开始。弟弟自说自话搬进姐姐租的房子,从此开始每天记“姐姐观察日记”。姐姐读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每一天过得是何等的枯燥乏味,纯粹是“复制加粘贴”。于是她决定试着改变现状,同弟弟的一个朋友相恋,接受同事参加忘年会的邀请,慢慢走出社交恐惧症的困扰。遗憾的是,她的男朋友却在这时突然中止两人的关系,这使她再度面临是否还要打开心扉的抉择。
十一种孤独
理查德·耶茨
《十一种孤独》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疾病的隐喻
苏珊·桑塔格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爱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九三年
维克托·雨果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