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碧血丹心·丰碑永铸
碧血丹心·丰碑永铸
中华英烈事迹读本(第1卷)
《中华英烈事迹读本》编写组
新华社公开播发的“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谐”专栏,第一卷先选取前100位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并配以人物图片、经典语录汇集成册。帮助读者深刻感受爱国精神和崇高信仰的感召和激励,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华英烈事迹读本:第二卷
《中华英烈事迹读本》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勠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号召,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精神支柱,本书编者希望能借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英烈故事,带领读者回到那些血与火交织的艰难岁月,去感受英烈们为新中国的建立所做出的伟大牺牲和不懈坚持,从而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书内文章均来自新华社公开播发的“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第二卷选取100位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并配以人物图片、经典语录、英烈生平汇集成册,力求全面、生动、多角度地展现英烈生平和事迹。书内文章作者均为新华社各分社记者,如李继伟、闫祥岭、邱冰清、李雄鹰、韩朝阳、秦婧、王莹、黄璐、陈文广等。全书内容权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作为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四史”学习教育的参考读物,帮助读者深刻感受爱国精神和崇高信仰的感召和激励,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华英烈事迹读本:第三卷
《中华英烈事迹读本》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勠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号召,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精神支柱,本书编者希望能借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英烈故事,带领读者回到那些血与火交织的艰难岁月,去感受英烈们为新中国的建立所做出的伟大牺牲和不懈坚持,从而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书内文章均来自新华社公开播发的“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第三卷选取100位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并配以人物图片、经典语录、英烈生平汇集成册,力求全面、生动、多角度地展现英烈生平和事迹。书内文章作者均为新华社各分社记者,如刘良恒、李铮、黄璐、李惊亚、萧海川、苏万明、俞俭、梁建强等。全书内容权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作为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参考读物,帮助读者深刻感受爱国精神和崇高信仰的感召和激励,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片丹心:革命烈士绝笔书
慕津锋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践行着自己的信仰。本书收录了1921 年至1949 年前后120 位革命烈士写下的“绝笔书”。 这些烈士中有的是革命领袖,有的是普通革命战士,有的是因共同信仰走到一起的革命伴侣,有的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但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书中所收录的“绝笔书”体裁多样,有诗、有词、有歌、有家信、有遗言。 相信年轻一代读到这些革命先烈用生命和信念铸就的诗篇时,一定能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内心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而永远跟党走的崇伟理想。
新四军老战士的青年时代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新四军老战士的青年时代》属于“新四军与上海”系列图书的第四辑,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新四军老战士与上海的解放、新四军老战士与上海的接管、新四军老战士对上海解放和经济建设的贡献、新形势下如何发扬新四军铁军精神。 本书继续收录相关主题研究、老战士回忆录等文章,内容涉及新四军与上海的诸多方面,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促进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全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角度新颖,可读性强。
狼牙山五壮士
赵霰
本书系《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之一。狼牙山五壮士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 ,为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军的5位英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他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本书用传记文学的写作手法,以五壮士的壮举为素材,歌颂了崇高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勋章:党和人民不会忘记
《勋章:党和人民不会忘记》编写组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这是党和人民对一名共产党员的最高褒奖。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以毕生奋斗,向党和人民报告:这一生,初心不改,矢志不谕!
八百壮士 : 中国孤军营上海抗战纪实(电影八佰英雄原型)
陈立人
在当年全民抗战正面战场,淞沪抗战是中国军队投入兵力最多,也是第一次最重大战役。当70万中国军队惨遭失败、全线溃退之后,领命坚守闸北四行仓库的八百孤军,却顽强地击退了日寇的一次次疯狂进攻。他们的壮举震惊世界,令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热血沸腾。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把八百壮士称为“民族革命典型”,与后来的平型关战役、台儿庄会战相提并论,号召利用这些“已经产生并正在继续产生的民族革命典型,向前线后方国内国外,广为传播”。 1941年4月,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嘉奖令:“八百孤军坚守闸北,誓死尽职,守护我最后阵地而绝不后退,……不仅表现我军人坚贞壮烈之气概,亦为我民族不屈不饶正气之代表”。全民抗战第一场最重大战役,第一个最悲壮的英雄群体。
董必武
李东朗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本书按照时间线索,结合大量史实资料,详细梳理、真实还原、深情讲述了董必武从一个清末的秀才,成长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奔走革命,致力国共合作与统一战线、创建新中国法制体系,成长为一个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的、战斗的一生。
小英雄雨来
管桦
本系列为统编语文教材配套书目,精心遴选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涵盖了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经典文学作品,配以童趣十足的精美插图,循序渐进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塑造人格。
第十八军抗战风云
张 隼
《第十八军抗战风云》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淞沪战场抗倭寇;第二部分,武汉外围血染衣;第三部分,辗转万里赴戎机;第四部分,湘鄂境内建功勋;第五部分,雪峰山上显神威;第六部分,老树新苗齐抗战。全书生动描述了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抗战期间(1937.7-1945.8)与日寇浴血奋战的经过,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宜枣战役到雪峰山战役,全程展现了第18军不怕牺牲、抗击日寇、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第十八军抗战风云》以弘扬正义、反对侵略为宗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并以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央视军事评论员,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少将对该书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为该书作推荐语。称该书史料性、文学性俱佳,可凝聚中华儿女爱国情怀。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现无锡军分区政委,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柳江南大校为该书作推荐语,称本书客观记述了国军抗战经历,弘扬了我国军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顾颉刚殷履安抗战家书
顾潮
《顾颉刚殷履安抗战家书》收录顾颉刚、殷履安夫妇1932年淞沪抗战以及1937—1943年全面抗战期间的往还家书。1932年1月23日,顾颉刚离开北平赴杭州看望父亲,“一·二八事变”后滞留杭州数月。1937年“七七事变”后,顾颉刚因宣传抗日被日人追捕,辗转绥远、苏州、甘肃、青海、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动荡的岁月中,顾颉刚与家人聚少离多,夫人殷履安操劳一家生活,辛苦支撑。山河破残,妻孥离散,家国大义,儿女柔情,每通家书背后都有一段往事,每程邮路尽头都是一双望眼,个中滋味,在往还书信里体现得淋漓而尽致,颇具故事性、可读性、生活性。“顾殷家书”既是顾氏一家及其亲友以及学界同人在国难当头之际,如何支援军队抗战,在战火中如何流离转徙、艰难谋生的真实见证;又是个体生命在悲惨的战争岁月之中,人生际遇、家庭变故、心理感受的如实反映;更在宏大历史叙述背景之下,为弥补疏阔的历史罅隙,提供了生动的细节与丰富的素材,也是极为珍贵的档案史料。书末附其间顾颉刚长女、次女与父母的往还书信,可与顾殷家书参照对读,使夫妇间的部分情事连贯完整,视角多维,别有况味。
重读抗战家书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
《重读抗战家书》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辑整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聊城傅斯年陈列馆等单位收藏的32封抗战英烈家书而成。这些抗战英烈家书,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45年,按照家书写作时间先后排序。家书作者既有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亦有国军将领;既有高级军官,亦有普通一兵,展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家卫国的伟大历史图景。
重读先烈诗章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
收录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28年间为中国革命牺牲的100位革命先烈写作的诗歌。全书按照烈士牺牲的时间先后排序,诗歌的作者既有李大钊、瞿秋白、恽代英等党的重要领导人,也有余祖胜、古承铄等大批普通的青年革命者,诗歌表现了革命先烈忧国忧民、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和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境界,展现了革命先烈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马海德:医疗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
张菱儿
本书讲述的是中华先锋人物——马海德的故事。国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菱儿用优美童趣的文字,描述了马海德的传奇一生,他放弃当时繁华的生活选择来延安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奋斗,他从一名外国人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更是一位无私无畏的大医,为我国在社会层面消除麻风病立下汗马功劳。
祝榆生:独臂总师铸铁甲(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
高满航
祝榆生从小衣食无忧,但当鬼子侵略中国时,他立即抛下安稳生活,去找能打鬼子的部队,在延安加入了八路军。 八路军的武器数量少、型号旧、威力小,在战场上很吃亏,祝榆生琢磨自己动手改装武器。经过摸索,他不仅能让报废的武器“重生”,还使迫击炮成功“变身”成平射炮,被战友们称为“军中鲁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祝榆生接到重要任务,要制造出能和国外对手“相抗衡”的中国坦克,而祝榆生下定决心,要造能“打掉对手”的坦克。为了检验新型坦克性能,祝榆生去过零下四十度的荒滩,到过极度缺氧的高原,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带领团队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国产坦克。 他是“全国战斗英雄”,是“最美奋斗者”,但他只把自己当作一名为国家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老兵”。
梅兰芳:京剧大师
陈曦
出生在京剧世家的梅兰芳,幼年时,言不出众,貌不惊人,被看成是没有学戏天分的孩子。迫于生计,七岁开始,他跟随师父练身段,学唱腔,背戏文。数九寒冬,北京什刹海的冰面上,总有梅兰芳“操练”的身影—踩跷、踢腿、打把子、跑圆场……靠着后天的苦练,他终于名震全国。 他是将京剧推向世界的第一人,《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在外国人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拒绝给侵略者演戏,他蓄须明志,打伤寒预防针,让自己发高烧,险些丧命。直到抗战胜利,他才剃掉胡须,重新登台。京剧大师梅兰芳,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国粹京剧的革新与发展,也为世界戏剧艺术做出了贡献。
常香玉:戏比天大(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
汤素兰
常香玉出身于黄河岸边的贫苦家庭,凭着过人的毅力,成为红遍全国的豫剧名角。她自幼学戏,还跑去京戏班子"偷戏",终于成了豫剧里第一个"武旦";她凭借《六部西厢》把豫剧艺术推向全新的高度。她有着满腔的家国情怀,时刻把祖国和同胞的命运挂在心头。家乡水灾,她奔走义演,筹款捐物;抗日战争爆发,她用戏剧控诉侵略者的暴行;抗美援朝,她在枪林弹雨中为志愿军义演,还捐献了一架战斗机。这位豫剧皇后一直恪守着"戏比天大"的职业准则,练功时从不喊苦叫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没有忘记过祖国,她把豫剧与祖国联结在一起,让难登大雅之堂的"河南梆子"变成雅俗共赏的"豫剧艺术"。
十个共产党员
穆青
作者通过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调查研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先进典型: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工人旗帜赵占魁,至死不忘周总理嘱托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植树老坚决潘从正,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阎建章……这些具有浓厚“人民群众味道”的楷模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共产党人的高尚境界,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中国的真正脊梁。时隔几十年,但书中的模范共产党员仍然像金子一样熠熠发光……
无问西东: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
杨菁
本书主要研究抗战时期来华帮助或直接间接参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国友人。除了绪论和结语外,本书主体部分分为5章,分别介绍新闻记者,军事顾问或高级军官,医护人员,从教育、经济、难民救助等各个方面帮助中国抗战的人士,参与反战活动的被俘日军官兵,各种帮助中国抗战的外国人的典型代表。本书是广大读者了解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联合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良好读物。作者采用大量的资料和生动的描述,为读者再现了那段光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