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香中国年:文化年韵·传承经典
书香中国年:文化年韵·传承经典
中国节日
蔡伏青
本书将文字与视频结合在一起,再现节日氛围,提炼、传播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二维码方式呈现由广东电视台节目制造、荣获2020年广电总局优秀纪录片奖的《中国节日》的视频:2018年到2020年,广东广播电视台历时两年多,以影视人类学的视角拍摄了制作十二集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节日》,分别记录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三月三、七夕节、中秋节、火把节、那达慕、重阳节、丰收节、藏历年等十二个节日,以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发展过程为脉络,以中国节日传统节日时间节点为框架,以中国人对节日文化的情感为基调,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为一体,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基本、深层、持久的精神力量,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展现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是专家访谈录,也是电视节目的延展。 电视节目荣获2020年广电总局优秀纪录片奖后,主创人员进一步发掘节日内涵,邀请了国内19位民俗学专家对中国传统节日从社会学、人类学和当下民众关心或有争议的热点、盲点进行权威解读和探讨。
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袁靖
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经典体现。这十二种生肖动物中,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余动物均在考古遗址中有所发现。 本书以一个动物考古学家的视角,分析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反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绘画,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还原生肖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在华夏民族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细讲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与动物同行至今发生的种种故事。
北京的春节
何大齐
《北京的春节》(增订版)一书脱胎于《北京晚报》的“老北京风情”专栏,同时补充了不少未曾刊发过的文章图画,以老北京(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串起与过年有关的传统民俗和种种生活记忆,譬如做花灯、吃糖瓜、抖空竹、放花炮、撒灯花、摇元宵等等。全书共42篇短文,每篇配有作者亲自绘制的图画,讲述了从腊月初八到二月初二农历新年结束这段时间内一个又一个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和抛弃的生活细节,有浓浓的年味,亦有沉沉的古意和乡愁。
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
谷子瑞
本书立足田野现实和文献资料,以组织形式和演出模式为主线,梳理定县秧歌百年来的发展脉络,探究其传承演变的历史动因。在这起起伏伏的百年历程里,定县秧歌犹如一叶轻舟,在知识分子、管理组织、现代化等力量交织的历史洪流中演进。然而,看似身不由己的秧歌,始终野性难驯、自有方向。源于乡野的它,深深扎根在这片拥有共同文化基因的土地上、人心上,潜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
“小书大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读本:木版年画
徐瑛姞
在中国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作为民间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木版年画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理愿望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人文信息。 此书稿主要介绍中国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的基本情况和制作工艺。全书分为“木版年画概述”“木版年画的缘起”“木版年画的历史”“木版年画的题材及其样式”“木版年画的生产与销售”“木版年画的流传及其现状”等部分。既谈它的发展历史,又谈它的制作工艺,还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木版年画流派加以分门别类介绍。全书重点突出、叙述清晰、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很适宜普通读者阅读,既有普及性读物的特点,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有较大的帮助,能加深人们对木版年画审美及内涵文化的全面认识,对保护、弘扬、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国韵非遗:讲故事,学剪纸
山西灌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书根据山西静乐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辛翠平的剪纸作品编创,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北方剪纸的特点;第二部分展示了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剪纸作品;第三部分通过剪纸形式讲述了5个民间故事;第四部分演示了剪纸的基础制作方法。 本书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剪纸技法精湛,作品精美,故事富有生活乐趣,适合作为儿童的剪纸教程,也可供欣赏收藏。
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
荣宏君
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是为琴棋书画而生的。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经他手收藏的中国顶级书画名迹见于《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7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该书以张伯驹收藏的国宝级书画为脉络,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张伯驹不惜代价、置生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的爱国热忱。他以保存国宝级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其传奇般的收藏经历,成为艺术史久传不衰的佳话。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
涂睿明
瓷器它是人类早发明的材料,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不但没有被新技术新材料取代,反而穿越时间的长河,在人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引领全世界时尚风潮长达数百年,曾是中西方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本书通过讲述18种瓷器的历史,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章用一种瓷器引出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工艺技术,很好地整合了碎片化的知识。 作者还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勾勒出中国瓷业的兴衰起落、传承断裂。并深刻分析了发展陶瓷工艺和贸易的社会动力和阻力。
茶的极致:宋代点茶文化
沈冬梅
本书从茶叶的种植、贡茶制度、点茶技艺、宋代茶具、品茶趣味、点茶情境、茶礼、茶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全面展现了茶在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宋代茶人的生活风尚,也从茶切入,对宋代社会风貌进行还原。
中国历代流行服饰
吴鸿宇
历代服饰体系庞大繁复,想要逐一了解太难太累。作者抽丝剥茧,梳理出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服饰,那您快速了解各朝代服饰特征与演变。从先秦两汉一直到宋元明清共分七章,以服饰相关的文物壁画为主要依据,涉及的古籍文字为辅助材料进行考证,采用贴合时代的工艺及材料还原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占主流的历代衣装,并选择模特团队穿戴拍摄实际还原效果图及服饰层次示意图等。 为增强代入感,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屈原、李清照等历史知名人物及所涉及的场景作为引子,从相关的文物、壁画等素材入手,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工艺技术对服饰的影响,展示、还原出服饰结构示意图及实物样式。每章的后半部分还会提供模特团队穿着以上衣物时的层次示意图,尽可能直观还原出古人实际穿着效果。
画说六千年:打开中国美术的另一扇门
曹星原
本书为中国美术史科普书。由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专家曹星原用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去了解并剖析中国传统美术,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去欣赏中国美术,中国美术又体现了古人怎样的审美意趣。而陈媛媛老师手绘的视觉笔记使内容更加清晰,从而更容易记住每一讲的核心内容。 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鹳鱼石斧缸、御龙图等展现古人生死观的器物,探讨中华民族追忆先祖这一文化习俗的历史渊源。 第二章细致讲解了敦煌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图壁画、云冈大佛等佛教艺术在我国古代的发展。 第三、四章围绕宫廷艺术品,探讨包括《女史箴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体现古代帝王生活样貌的画作。 第五章借山水画,介绍作品与画家间的关系,展现了作者的精神面貌与思想。 第六章详细介绍了《珊瑚笔架图》《容膝斋图》等艺术作品对新的书画语言的探索与使用,展现了那些表达个性与特定感情的书法作品和文人画接近19世纪起源于欧洲的现代艺术运动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古代的现代。 第七章则介绍了以《搜尽奇峰打草稿》《千岩万壑图》为代表的17—19世纪具有独创性的中国艺术作品,它们的出现打破了当时中国艺术上保守陈旧的局面,创造了又一波中国美术创作的高光时刻。
和合之美:中国传统图案生命观研究
叶蕤
本书对中国传统图案中蕴含的“和合”生命观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自然环境诸特征的梳理与分析,追本溯源地找寻中华民族个中的“和合”密码,探析中华民族生命视角与思维模式的特点及成因,由此发现中国传统“和合”生命观“向内整体”的本质特点,并从“合”“中”“和”三个生命运动中的重要节点透彻地阐释“和合”生命的本质内涵。 本书透过表层象征与深层象征这两种象征角度,借助中西比较的研究方,采用直观的图例与图示分析,对中国传统图案的主题表现与视觉表现分别展开推论,层层剖析蕴藏在中国传统图案中的“和合”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