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烽火记忆·山河见证
烽火记忆·山河见证
新四军大胡庄英雄连:大胡庄战斗暨八十二英烈纪念文集
淮安市淮安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本书记述新四军3师8旅24团1营2在江苏淮安大胡庄战斗经过。1941年4月26日,新四军3师8旅24团1营2连,在淮安县苏嘴镇大胡庄执行游动警戒任务期间,遭到驻淮阴、涟水日伪六七百人的突然包围袭击。 “大胡庄连”指战员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经激战7小时,打死打伤日伪军100余人,全连除一名战士生存外,其余82人全部壮烈牺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大胡庄战斗和82英烈至今鲜为人知。 本书主要收集了与苏北抗日根据地创建相关及大胡庄连战斗活动与其有联系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与中原局、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之间往来重要文电;大胡庄战斗相关旅团领导、幸存者、亲历者回忆记录及文章;多年来相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大胡庄战斗和大胡庄英雄连及82英烈的调查研究文章。
日军官兵证言所见侵华细菌战暴行
王萌
本卷向读者译介三十余位原侵华日军细菌部队官兵的证言,翔实揭露抗战时期日军通过人体实验研制细菌武器的反人类罪行。证言中透露的暴行令人发指,如活体解剖、活人鼠疫实验、冻伤实验、细菌弹爆破试验等,反映日军细菌部队的极度疯狂与残暴。 本卷主体为日本七三一研究会《细菌战部队》收录的官兵证言,另补充一部分近年来新发现的官兵证言,如越定男、森下清人等人的忆述等,由此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日本侵华细菌战的认识。 此外,本卷卷首附有译者王萌撰写的导读,卷末附有西野留美子、近藤昭二、西里扶甬子等日本学者关于官兵证言的解说,以使读者了解细菌部队官兵这一特殊军人群体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在战后的命运。
峥嵘岁月: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
张连红
本书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为主题,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课题组5年来所采访的500余名新四军访谈中,选择了其中75名老战士的口述史,这75位新四军老战士,来自新四军七个师和地方部队,既有战斗人员,也有文艺兵、卫生兵、通讯兵、勤务兵、政工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等,同时还有多名女兵,他们中绝大多数老战士(近60名)生活在江苏。 本书收录的新四军老战士虽然在抗战期间大都为普通士兵,但他们的经历都十分丰富,内容生动,真实记录了新四军不畏艰难、坚持抗战、不断壮大和走向胜利的峥嵘岁月。
家国记忆——百名抗战老兵口述史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本书为无锡抗战老兵口述记录。为留住抗战老兵的历史记忆,无锡市档案史志馆自2017年2月组织江南大学致远团队志愿者对100余位抗战老兵进行采访,历时三年多,积累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受采访的抗战老兵或为无锡籍,或现居住地为无锡,他们亲身回忆了血与火的难忘抗战经历。这一段段回忆,既是深化无锡抗战历史研究,填补国家叙事宏大框架的细枝末叶的重要途径,更是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到当代人的思想印记,传承民族血脉历史基因的重要方式。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将此次采访编撰整理为《家国记忆——百名抗战老战士口述史》,全书约28万字。
青春之路:写给年轻人的100个党史故事
张神根
本书选取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100个重要事件、重大决策或重要节点,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 科技、生态等各个方面,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入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征程,全方位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修订版)上下册
黄玉章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套装上下册)》由郭汝瑰、黄玉章任主编,田昭林、王文荣、张毓清、戚厚杰任副主编,萧克题写书名。参加编写和编审的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国共两党的将领,也有研究军事史的专家,他们查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档案馆的抗战原始档案,参考了日、美、英以及我国大陆、台湾出版的300多种图书,经6年写作、4次修改,得以完成。《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套装上下册)》实事求是地反映正面战场上的抗日历史,既不为之“擦粉”,也不为之“抹黑”,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全世界人民了解日本侵华,以及中国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寇的真实面貌;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套装上下册)》的核心内容,是按事态的发展(同时也是按地域、地区),将正面战场上开展的主要战役、战斗都作了介绍。每一重要战斗,都交代背景、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与兵力部署、作战经过,并对中国军队的得失加以评析。
八路军史
岳思平
本书以作战、建军为主线,以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为依据,同时利用有关研究成果,反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及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指导方针、作战原则,以及八路军与抗日根据地建设和人民群众对八路军的支援等内容,力图再现历史本来面目,充分记述了八路军的光辉业绩、胜利经验和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
尘封的旅顺口
王琳
《尘封的旅顺口》是一部旅顺口俄、日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图片图册。根据其照片内容分军事设施、教育设施、商业贸易、城市设施等专题。这些老照片多数是首次与广大读者见面,拍摄时间是从清朝末期至沙皇俄国和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旅顺口是近代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战场,遭受了俄日两个侵略者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它见证了中国近代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和中华民族抗争的历史。本图册中的历史图片,涉及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内容,是今天人们了解那段历史的形象教科书,它更具有很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
李时新
湘江战役是中国共产党悲壮的成人礼。战后,因伤掉队红军留在了兴安、全州、灌阳、龙胜,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得以存活。1978年2月,广西桂林行署文化局红军长征过桂北调查组沿着长征的路线,调查了7个县,34个公社,136个大队,访问了550 多个当年帮助过红军的老农以及已在当地安家落户的掉队红军77人。本书作者以此采访实录以及1996年、2006年、2016年长征胜利60周年、70周年、80周年对掉队红军、红军后代的亲访为基础,以口述实录的形式,记录22个湘江战役失散红军的从军故事。全书资料翔实,有采访照片、书信往来,是一本从“士兵”视角书写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依,红军绝地反击、浴火重生,信仰执着、坚守初心,体现“长征精神”的具有较高现实、历史意义与史料、文学价值,尤其在当前具有显著政教作用感人肺腑的正能量图书。
正视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辨析
柳建辉
本书归纳整理了关于抗日战争30个重大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展开叙述与研究,对于纠正人们思想认识的误区、回归历史真相将产生巨大正能量,对于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从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正确历史的认识,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并非是本书作者的完全原创性著作,其编写的出发点决定了本书旨在把大量的抗战史研究成果介绍给读者。书中既有对郭德宏等关于抗战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吸收,又有对徐焰、刘统、贺正诚等抗战史研究专家发表的热点文章的引入与转述,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阅读本书,就会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谋略上的超人智慧、实践上的坚韧不拔有新的深层次认识。
红色革命第一枪:南昌起义研究
李海荣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这一枪,是红色革命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工农武装革命的新篇章。 本书是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总结南昌起义研究成果的著作。客观、系统地总结了学术界对南昌起义若干问题的研究观点。
亚太战争审判全纪实
陈亦楠工作室
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第一次以影像的形式全景式展示了同盟国在亚太地区对日本军队战争暴行的审判。摄制组克服了地域辽阔、时隔久远,特别是研究成果不足等种种困难,从繁华的都市到荒僻的远乡,从大陆腹地到太平洋的孤岛,遍访硕果仅存的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以及知情人和相关学者,以平和、理性,同时富有情感的态度和眼光,难能可贵地重塑了那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本书概览式地讲述了亚太战争审判的全貌,以及纪录片的艰辛拍摄历程。
南京大屠杀
何建明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不许可:相机中的侵华历史
殷占堂
本书包含660余幅日本每日新闻社随军记者拍摄的日军侵华的照片。在当时为了控制舆论,日军加强了新闻审查制度,由陆军省、海军省和情报局以极其严苛和机械的标准新闻照片进行审查。除了涉及军事情报等机密信息之外,反映日军侵华时期烧杀抢掠,被认为有损日军“形象”的,会引起士兵厌战情绪的照片,均被盖上了“不许可”印章,严禁对外发表。战后照片被曝光,进一步为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提供了佐证。
我认罪:日本侵华战犯口供实录
张林
1954年,中国政府开始对关押在抚顺、太原两地的1109名侵华日军战犯进行侦查、起诉工作,并于1956年对罪行较重的45名日本战犯进行公开审判,由此获取了数量庞大的口供与笔供。本书从中精选出精彩、可读性强的部分,单独编辑成册,分专题披露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推行侵略政策,进行特务间谍活动,制造细菌武器,施放毒气,屠杀、抓捕、奴役和毒化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1944:松山战役笔记
余戈
当时参战的官兵们,虽然对抗战的最终胜利抱有信心,但是看到日军如此疯狂地顽抗,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到胜利那一天的到来。很多人的想法是,拼光自己这一代人,杀死全部日本男人,也许中国才能熬到胜利那一天!读了《1944:松山战役笔记》,你才会了解,人,可能疯狂到何种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种程度。你可以说,这部书填补了后人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你还可以说,这将是一部一上架就会获得战史类模范文本地位的作品。你更可以什么都不说。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你走到屋角的某处,坐下来,静静地翻开它,然后,开始读吧。
1944:腾冲之围
余戈
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1944:龙陵会战
余戈
本书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战场的战事——中国远征军的龙陵会战,及其后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与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过程。全书中心在远征军以重兵三战龙陵,其间还粉碎了日军“断”作战攻势,终于以硬碰硬的攻坚方式攻克龙陵古城,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国军队以大兵团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实施攻坚作战并赢得完全胜利的全新战例。本书80万字,另附图册,收录中日双方的作战地图五十余幅和珍贵历史照片五十余张。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抗战档案述论
马振犊
本书对海峡两岸档案机构所藏重要抗战档案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在对抗战档案的保藏分布及回顾抗战时期档案工作的基础上,注重档案史料的价值研究。其中包括了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东三省各档案馆及台湾岛内的档案典藏单位,分别对其所藏抗战档案情况与其内容特色进行研究评析,并对其各自编辑出版的抗战档案史料及其开放查阅情况进行了介绍,书中还对美英档案馆所藏抗战特色档案进行了简介,可以给抗战史学界提供直接的实际帮助。
烽火忆抗战
汪新
本书共50多万字,是一部抗战口述史料合集,汇集了诸多抗日战争亲历者的回忆文章,通过他们的切身回忆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气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全民奋起抗日救亡,由衰败走向振兴的悲壮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