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百姓家风
编著:曾睿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ISBN:9787568050241
本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茶叶可大可小,小的是爱好、性情、习惯,它出现在家庭的不同位置,有着不一样的意思。在厨房里,它是柴米油盐的组件;在书房里,它搭配琴棋书画;在客厅里,它体现出有朋而来的喜悦;在旷野与坟头,茶与祖先魂灵共在;在佛堂,茶与智慧并存。而当茶一旦与国家、民族发生关系,就被赋予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这些,不能混为一谈。
茶的际遇,因人而异。
倘若李易安出现在厨房而不是书房,就不会有猜书喝茶之典。当厨房与客厅分离,生活也发生了实质的变化。物随人性,到最后,那篇写于国破家亡后的《〈金石录〉后序》成为令人肝肠寸断的文字。
朱权在家建造一个茶灶,菊翁就找上门来。茶获得独立空间后,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为了茶,需要上佳的水与上乘的茶具。然后,去购置配得起茶具的家具,之后发现需要一个空间来安排这一切,在里面挂上字画,陆羽像也好,卢仝诗也罢,总是不可或缺的物什。
接着为这个茶空间命名,用好的材质来雕刻。万事俱备,终于等到一个好天气,酝酿多日的邀请名单也草成。狐朋狗友面前需要显耀,高士佳人更需点缀,文房四宝备齐,琴棋书画有戏。自此,茶才得到完整表达。
从一叶草木,到一方泥土,再到透着清香的木材,清冽的泉水,可心人,舒适的环境,构成了明清以来的茶空间与茶情调,延续至今。
王艮说,百姓日用即道。茶为道,在其日常,随处可见。水让茶有了温度,茶让器皿有了生命。情要用水调,那些闪烁的词语,那些光焰万丈的指向,总结得来。儒家说,温润如玉,如是。温文尔雅,如是。不温不火,如是。即之也温,如是。释家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陆羽解放出的茶道,就在其中。
而茶叶的域外故事,我们了解多少?茶对英国文明的重塑,对美国的影响,在丛林法则的年代,茶叶以其柔软的身姿征服了地球上最强大的几个民族,而输出茶叶的天朝上国,却因为茶叶走向衰亡之路。在大谈资源战的今天,我们终将获得何种启示?
《茶叶战争》是一本探索之书,有疑问,有判断,有描述,也有结论。最重要的是,重视茶在历史中的位置,小小的叶子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1840年鸦片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清朝统治者自身利益而言,是一场茶叶战争。最初的问题是因为茶叶输入英国造成英国白银流失,为了扭转这种贸易逆差,英国才向中国输出鸦片。茶是因,鸦片是果,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出,为了保住银子,中国才有了禁烟运动。
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
在这场战争里,清政府无力还击侵略者,他们拿起的武器只有柔软的茶叶,企图通过茶来制衡英国。英国人贩卖的鸦片摧毁了天朝上国,但中国的茶叶却缔造了一个强大的英国,两种物品在两国的不同命运无疑是最吸引人的部分。
1888年,英国入侵西藏,这次又是因为茶。与1840年不同,这时候,英国人已经在印度开辟了大规模的茶园,自明代以来所构筑的中国茶叶这道无形的长城轰然倒塌。英国人企图用茶叶来分化西藏。自唐之后,饮茶成为西藏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深知茶叶要害的英国人,希望通过对茶的控制,达到占领西藏的目的。
其实,明代嘉靖年间俺答汗为了茶叶而发动的数次战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预演。
茶、瓷、丝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最卓越的三大贡献,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品质。
丝绸是茶的柔软外衣,茶被包裹、被缠绕,之后安详地躺在精致的茶盒中,当茶被取出来品饮的时候,便与甜美的瓷器发生了关系。
柔然、坚硬、可饮制造出一个梦境,只要人置身于茶空间,便可触及华夏三大物质文明带来的高级精神享受。
传统的茶文化研究中,茶已经被塑造成华夏帝国的最高美食形态,但言及茶对世界的贡献,往往局限于茶对文化风俗的影响,少有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层面谈及。另一方面,历史研究者,又觉得茶过于轻盈,不值得大书特书。
然而,晚清却制造了一个可以通过茶来谈历史的状况。被史学界长期忽略的事实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茶叶所扮演的角色。茶叶不仅是晚清行走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全球化贸易最彻底的物质。茶运与国运是密切相关的。在茶叶贸易兴起的时间里,中国也是随之兴起。茶在英国、美国的发展轨迹一样如此。17—19世纪的三个大国,其兴衰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
1820年之前,中国依靠茶叶等贸易物品,GDP一直排在全球第一,是西欧十几个国家GDP的总和的三倍。正是有茶叶这样的硬通货,晚清才得以立足世界,吸引全球的贸易者。也因为如此,才有晚清知识界和政界的“以茶制夷”,茶叶战术表面上看是贸易制裁策略,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迂腐之论,但从文化的角度去考察,又会发现其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叶是攻城掠地的一把利器,它可以迅速捕获那些远在万里之外的人群,让他们一喝就上瘾,不得即病。茶叶也是中国的一道无形长城,它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的衰落,不在其闭关锁国,也不在其不思进取,而在于茶叶文明的衰落。中国经济衰落的同时,正是英国在印度茶叶的帮助下崛起之时。
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认为,任何一种凝聚着文明成果的作物都使种植者受它的奴役。这几乎是文明世界的特征,任何一种文明都需要奢侈的食品和一系列带刺激性的兴奋剂,12、13世纪,人们迷上香料和胡椒,16世纪出现烧酒,然后是茶、咖啡……
就像安德森在《中国食物》和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茶叶的故事》中指出的那样,茶在中国的流行,与其物质文明有着莫大关系。宋、明和前清时期,中国领先世界,茶叶由此开始影响世界文明。19世纪的英国,同样借助茶叶成为“日不落帝国”。戴维·考特莱特在《上瘾五百年》里,更是从茶中看到世界权力的交替,茶叶无疑在世界权力领导者更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稍后因为茶叶崛起的美国同样成为世界霸主。小小茶叶重塑了世界的权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