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乡土中国
社会学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社会学经典著作

【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随感
  • S131***423
    读完《乡土中国》前两节《乡土本色》和《文字下乡》,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有了全新认知。费孝通先生以“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点明乡土社会的根基,农民依赖土地定居,形成熟人社会,这种“生于斯、死于斯”的生活模式,塑造了独特的信任体系与行为逻辑。在熟人社会中,人们靠“习”而非“学”传承经验,世代重复的生活让语言和肢体动作足以传递信息,文字反而成了冗余的表达。这颠覆了我对“知识传播必然依赖文字”的固有认知,深刻体会到文字下乡难以推行的根源:不是乡下人“愚笨”,而是乡土社会的交流模式本身就不需要文字介入。反观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陌生人社会的运行依赖契约与法律,文字作为标准化沟通工具不可或缺。这种对比让我意识到,每种文化形态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应以现代文明的标准简单评判乡土社会。
  • S131***954
    离不开的是土地 乡土人情
  • 微醺小陈
    《乡土中国》以社会学的手术刀剖开中国乡村的深层结构。费孝通先生笔下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像X光片般照见了传统社会的文化基因。那些看似愚昧的乡俗,实则是千年来维持乡土运转的精密齿轮。当现代性浪潮冲击这片土地时,书中描绘的“熟人社会"正加速风化-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方式,更是一整套与土地血脉相连的生存智慧。这部著作恰似一块文化活化石,让后人在城乡裂变中得以回望精神原乡。
  • 熠辉
    传统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河床,在代际更迭中持续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根系。
  • S131***086
    合上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书页间仿佛仍萦绕着泥土的芬芳与乡间炊烟的气息。这部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社会学著作,以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长卷,让我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了乡土中国的灵魂,也对这片土地与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乡土性”意味着农民对土地的深深依恋,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成为了他们的生命依托。就像我记忆中老家的爷爷奶奶,一辈子守着几亩薄田,春种秋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熟悉土地的每一寸纹理,知道哪块地适合种玉米,哪块地适合种小麦,土地在他们眼中,是有生命、有性格的。
  • 爱书者圣贤也
    翻开《乡土中国》,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气息。熟悉的是那些渗透在我们血液中的乡土逻辑——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地缘;陌生的是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些曾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生活法则,在城市化浪潮中正经历着怎样的变形与挣扎。这本写于1947年的社会学经典,如同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不仅映照出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征,更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层矛盾——我们既渴望现代性赋予的自由翅膀,又无法割舍乡土文化提供的安全根系。 《乡土中国》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以土地为根基的熟人社会网络。费孝通精辟地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波纹,以个人为中心,按亲疏远近一圈圈推展开去,形成"差序格局"。
  • Serendipity+.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经典剖析,以“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揭示乡土社会的深层结构。书中指出,中国乡村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形成伸缩自如的伦理网络,道德礼俗替代法律维系社会运转。费老用简洁笔触勾勒出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同时反思现代性冲击下乡土文化的困境。其对“文字下乡”的探讨尤为深刻,指出乡土社会本质是“面对面的社群”,语言重于文字。这部1947年问世的著作,至今仍为理解中国社会底色提供关键钥匙,其学术生命力正源于对文化根脉的精准把握。
  • S131***042
    《乡土中国》虽然短短17章,确道尽了中国乡村社会的骨髓。“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每一条都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乡土社会的五脏六腑。 中国的乡村,向来是"生于斯,死于斯"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老树盘根,彼此纠缠。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当时因为修建三峡大坝而不得不迁居的人们,当时不太明白他们为什么那般不舍,不是大家都想走出乡村,走进城镇,追求更好的生活吗?读完这本书,我想,我大致能够理解这种对故土深厚的感情。另外,作者说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熟人间办事,不必签字画押,口头约定便算数;有了纠纷,也不消对簿公堂,自有乡绅长老出面调停。生活在农村的我亦是深有同感。 本书的优点,不仅仅在于它不单是学术的解剖,更是温情的回望。费孝通写乡土,笔下常带感情,既知其弊,亦知其美。
  • S123***684
    读完《乡土中国》,能加深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社会的理解认识,也能从书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 S123***684
    社会融合: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面临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冲突融合问题。我们要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理解,减少文化隔阂和冲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同类书籍推荐
  • 江城
    彼得·海斯勒
  • 学习之道
    芭芭拉·奥克利
  • 关键对话
    王紫威
  •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
    彼得·阿提亚
  • 另类享乐主义(世界读书日独家首发)
    凯特·索珀
  • 产业社群:超级群体引领新经济浪潮
    许小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