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乡土中国
社会学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社会学经典著作

【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随感
  • m吖_
    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在本书中已埋下伏笔。他笔下的“乡土性”不仅是历史遗存,更是理解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矛盾的文化密码。无论是“短视频里的乡村美学复兴”,还是“李子柒现象引发的传统与现代之争”,都在印证一个判断:城市化并未消解乡土基因,反而催生出新的文化杂交形态。书中对“叶落归根”“安土重迁”的剖析,为解读“北上广逃离者”返乡创业、互联网赋能传统手艺等现象,提供了超越时空的思考框架——唯有理解“乡土何以中国”,才能回答“中国何以现代”。
  • m吖_
    《乡土中国》指出,乡土社会依靠“礼治”而非“法治”维系秩序,长老权威通过教化使人“主动服膺传统”。但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实践中,传统礼治的温情(如乡贤调解纠纷)常与法治的刚性(如土地确权诉讼)产生冲突。费孝通曾警示:“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法律,更需社会结构的配合”,今日乡村司法调解中“情、理、法”的博弈,恰是这一洞见的现实映照——当“无讼”理想遭遇维权意识觉醒,如何在制度移植中保留文化根性,仍是未解难题。
  • m吖_
    费孝通以“差序格局”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以个人为中心、依血缘亲疏向外推延的波纹式关系网络。这种基于土地依附的稳定结构,在当代遭遇剧烈冲击: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既无法完全割裂与乡土的血脉联系(如春节返乡潮),又难以融入城市法理社会的契约规则(如社保与户籍壁垒)。这种撕裂状态恰印证了书中预言:“乡土社会的信用发生于对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而现代社会的陌生人互动模式,正将“不假思索”的信任转化为需要契约保障的精密计算。
  • S130***605
    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城市森林里重读《乡土中国》,恍若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上看见稻田的倒影。费孝通笔下"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裂解成无数悬浮的碎片。那些维系千年的礼俗秩序,正在被外卖骑手的导航路线切割重组;祠堂里的祖宗牌位,早已化作手机相册里的电子遗像。这种撕裂不仅仅是空间维度的迁徙,更是文化基因的突变。
  • S130***724
    读《乡土中国》,如开启认识自我、认识国家的窗。费孝通先生用质朴文字剖析乡土社会特性,从差序格局到礼治秩序,每一个概念精准且深刻。通过阅读,我明白乡土社会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更理解脚下这片土地,也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愈发深沉 。
  • S127***619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剖析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从差序格局到礼治秩序,为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提供深刻洞见,是了解中国国情绕不开的佳作。
  • S127***619
    《乡土中国》是一幅生动的乡土社会画卷,费孝通先生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阐述,将乡土社会的特性一一展现,让我们明白传统乡村的运行逻辑,也为当下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历史镜鉴 。
  • S130***341
    好好看
  • S130***973
    翻开《小王子》,就像开启一场心灵奇旅。小王子与玫瑰的故事,似曾相识,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爱里的懵懂与莽撞。
  • 我吃麦麦麦旋风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基层社会的经典解构,以“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精准剖析了传统乡土社会的文化肌理。书中没有晦涩理论堆砌,而是用朴素的田野笔触,揭示熟人社会中的血缘纽带、道德规则与权力运作。这部薄册犹如一把手术刀,划开了农耕文明的人际逻辑,至今仍为理解中国式人情社会提供钥匙——根植于泥土的智慧,既是传统的遗产,也是现代化的镜鉴。
同类书籍推荐
  • 学习之道
    芭芭拉·奥克利
  • 关键对话
    王紫威
  • 流动的世代
    澎湃 · 第六声
  • 另类享乐主义(世界读书日独家首发)
    凯特·索珀
  • 尘暴: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
    唐纳德·沃斯特
  • 1517:全球视野下的“奇迹之年”
    海因茨·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