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记/ 人物传记/ 我的前半生
人物传记
我的前半生
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96章)
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拥有非凡经历和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然而,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

【简介】本书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笔回忆录,全本未删减版,真实、全面地反映清王朝最后的垂死挣扎和溥仪传奇、复杂的前半生,可窥见中国近代史的一段细节。 本书分十二个章节,由溥仪自述了自己从出生到被改造后特赦的五十余年的人生。内容包括溥仪的家室、童年、退位后在各地的经历,以及认罪改造、获特赦等内容。溥仪对自己的前半生做了深刻的反省,其自身经历也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证据。该书稿记录的内容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于1987年获得包括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项影视大奖。

展开
随感
  • S137***727
    读溥仪《我的前半生》第三章,最强烈的感受是“被围困的‘皇帝’”——他困在紫禁城的黄瓦红墙里,也困在时代与身份的夹缝中。 这一章里,溥仪的生活充满了荒诞的割裂感:一边是“寸草为标”的祖训、跪垫上的例行请安、被太监“砸夯式消食”的奇葩规矩,这些旧礼制把他裹成“人形符号”;另一边是庄士敦带来的电话、眼镜、出洋念头,像针一样扎破了封闭的宫墙。他想安电话,王公大臣拿“祖制”反对,可自己家早装上了;他想逃出去留学,遗老们却死死攥着“优待条件”——于他是枷锁,于他们是饭碗。 最戳人的是“母爱”的缺席:一群太妃争着当他的“母亲”,却只关心他“进得香不香”,饿到抢酱肘子被太监夺回,生病时的探望也不过是“挤一屋子冷空气”。他的乳名“午格”,还是五十岁后从父亲日记里撕黄绫才知道的。这份“帝王家的冷漠”,比宫墙更让人窒息。 而遗老们的复辟迷梦更像一场闹剧:袁世凯给隆裕太后行丧礼时穿黑纱,他们就脑补“辞位是暂别”;张勋复辟失败,他们还在紫禁城里盼着军阀来磕头。溥仪自己也在这种氛围里被喂大了野心——他怕当“崇祯第二”,却把希望寄托在日本公使、白俄匪首身上,一步步踩进了深渊的前奏。
  • S137***727
    溥仪笔下的紫禁城,是困住他一生的“金色牢笼”。那些看似威严的仪仗、繁琐的礼制,从来不是帝王的尊荣,而是捆缚灵魂的枷锁——他是名义上的天子,却连选择衣物、支配时间的自由都没有,一举一动皆被内务府、太妃们掣肘,连童年的玩乐都带着规矩的烙印。 最令人唏嘘的,是“皇帝”身份背后的空洞与孤独。他身边围绕着无数人,太监、宫女、师傅,却没有一个真正的亲人与朋友。乳母的离去、兄弟间的隔阂,让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只剩下一个被“身份”架空的孩子,在虚假的繁华里独自咀嚼寂寞。那些看似庄重的仪式,不过是维系封建王朝最后体面的假象,而他,就是这个假象里最昂贵也最可悲的道具。 更深刻的是,这一章早已埋下他一生悲剧的伏笔。他从小被灌输“君权神授”的观念,却从未真正掌握过权力;他享受着封建帝制的余荫,却也注定要成为这个制度的殉葬品。当他在紫禁城里学着帝王的腔调发号施令时,外面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而这座隔绝一切的宫殿,终究会被时代的洪流冲破,只留下一个困在过往里、无法自救的“末代皇帝”。 权力的虚妄、孤独的重量、时代的碾压,在第三章的字里行间缓缓流淌。溥仪的文字没有刻意的控诉,只是平静地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被时代选中又被时代抛弃的灵魂,在封建帝制的余晖里,如何一步步走向迷茫与沉沦。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常,皆是时代的缩影。
  • S137***727
    最令人唏嘘的是,他虽坐拥至高无上的名分,却始终是权力棋局中的傀儡。隆裕太后的垂泪、袁世凯的逼宫、遗老们的空谈,在他眼中不过是模糊的光影,而他自己,不过是这光影下一个被摆布的符号。这种“身不由己”的无力感,贯穿了他的少年时代,也为他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溥仪的笔触没有刻意渲染悲情,却以最直白的自述,撕开了封建皇权的虚伪面纱:所谓“天子”,不过是被剥夺了人性的囚徒。当我们在书中看到他为了一点自由与太监争执,为了一句真话小心翼翼,便能深刻体会到,封建制度不仅压迫着底层百姓,也吞噬着身处权力顶端的人。 读完这一章,更懂《我的前半生》不仅是一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部封建王朝的挽歌。它让我们明白,任何违背人性的制度,终将在历史的洪流中崩塌,而那些被制度裹挟的个体,其命运的悲剧,便是时代最沉重的注脚。
  • S137***727
    溥仪《我的前半生》不同版本章节划分有差异,权威版中第五章为**《庄士敦》**,也有版本将“潜往东北”列为第五章。以下分别结合章节核心内容附上随感,贴合溥仪的经历与心境展开: 版本一 第五章《庄士敦》随感 这一章像一道裂缝,让西洋文明的光第一次真正照进溥仪被封建礼法困住的紫禁城世界,而庄士敦就是那束光的携带者。溥仪幼时对外国人的认知,全是太监们荒诞的传言,直到14岁见到这位英国师傅,固有印象才被打破。 庄士敦很特别,他既懂中国经史,会摇头晃脑读唐诗,也会像中国师傅般恭顺称溥仪为皇上,以获赏赐为荣;却又带着西式的强硬,不满太监监视便扬言要找徐总统交涉,还坚持教溥仪做英国绅士。他为溥仪定做合身西装,讲解茶会礼仪,这些细碎的教导,悄悄松动了溥仪身上的封建枷锁。 最让人唏嘘的是溥仪对这种新事物的笨拙向往——穿着不合身的西装、把领带系得像绳子,这份滑稽背后,是一个被剥夺了实权的皇帝,在寻求另一种身份认同的渴望。庄士敦的出现,不仅教了溥仪英文,更在他心里埋下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也为他后来追求所谓“新身份”的荒唐选择,埋下了隐秘的伏笔。
  • S137***727
    1. 溥仪的出生和继位,从来不是自己能选的,全是家族关系和朝廷权力安排的结果,一出生就被绑在了大清的命运上。 ​ 2. 清末的皇族看着尊贵,其实日子并不轻松,朝堂上全是算计,家族里的人也得跟着权力走,没多少真正的自由。 ​ 3. 从这一章讲的朝堂乱象、掌权者的无力来看,大清的衰败早就有苗头了,溥仪后来的人生坎坷,其实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根。
  • S137***727
    1. 溥仪的出生和继位,从来不是自己能选的,全是家族关系和朝廷权力安排的结果,一出生就被绑在了大清的命运上。 ​ 2. 清末的皇族看着尊贵,其实日子并不轻松,朝堂上全是算计,家族里的人也得跟着权力走,没多少真正的自由。 ​ 3. 从这一章讲的朝堂乱象、掌权者的无力来看,大清的衰败早就有苗头了,溥仪后来的人生坎坷,其实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根。
  • S137***727
    仪在《我的前半生》第一章,便褪去了“宣统皇帝”的光环,将帝王生涯最荒诞也最悲凉的开端铺展开来。三岁被抱入紫禁城登基,他的童年没有童真,只有“天子”身份的枷锁——朝堂是冰冷的仪式场,太监宫女是奉命行事的侍从,连亲生父母都需行君臣之礼,这份“至高无上”的尊荣,实则是困住他一生的第一个牢笼。 第一章最令人唏嘘的,是溥仪作为“皇帝”的身不由己。他看似拥有天下,却连选择食物、支配时间的自由都没有;被万人跪拜,却始终活在孤独与疏离中,只能与蛐蛐、玩具为伴。那些繁琐的礼仪、虚伪的奉承,不仅割裂了他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更让他从小便被植入“君权神授”的执念,为日后的复辟幻想、傀儡生涯埋下伏笔。他笔下的紫禁城,不是威严的皇宫,而是一座精致的囚笼,将他与时代隔绝,让他看不清封建帝制的穷途末路。 这一章的溥仪,是可怜又可悲的象征。他的“前半生”开端,便注定是历史的牺牲品——封建帝制的余晖将他推上王座,却没教会他如何面对时代的洪流。那些看似荣耀的细节背后,是个人意志的被剥夺、正常人性的被扭曲。读完不禁感慨,当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捆绑在腐朽的制度上,即便身为帝王,也终究逃不过成为时代弃子的宿命,而第一章的种种荒诞与悲凉,正是他一生悲剧的序幕。
  • 懒羊羊
    好看
同类书籍推荐
  • 富甲美国: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自传)
    山姆沃尔顿 约翰休伊,杨蓓 译
  • 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自传
    爱新觉罗·溥仪
  • 永不放弃:特朗普自述
    唐纳德·特朗普;梅瑞迪丝·麦基沃
  • 昨日的世界
    斯特凡·茨威格
  • “宣统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爱新觉罗·溥仪
  • 清算已毕:波伏瓦自传
    西蒙娜·德·波伏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