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乡土中国
社会学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社会学经典著作

【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随感
  • S132***700
    乡土社会厌恶诉讼,认为打官司是‘教化不足’的表现。纠纷通过长老调解解决,目的是恢复关系和谐而非追求法律正义。" "乡土社会厌恶诉讼,认为打官司是‘教化不足’的表现。纠纷通过长老调解解决,目的是恢复关系和谐而非追求法律正义。"
  • S132***132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对于读者有一定的启发,是“读懂中国”的上佳读本,也是所谓学术普及读物的最佳范例
  • S132***109
    以精辟见解勾勒中国基层社会图景。费孝通从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角度,剖析乡土社会特性,展现传统社会运行逻辑。文字简练深刻,既有学术洞见,又贴近生活,让我们得以窥见乡土文化的深层密码,至今仍具现实启发意义。
  • 刘晓娟2024374620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对于读者有一定的启发,是“读懂中国”的上佳读本,也是所谓学术普及读物的最佳范例。他在论述乡村的“土”时和城市做了对比,“土”是因为生活环境不同,认知不同,所以做出的反应也不同,相反,城市也是如此。农民扎根于土地,他们并不是真的土,是因为他们不流动,从而形成了土气,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土地是他们的立身之本。而有时乡村中的人们在交流时也不一定会用到文字,一个手势、表情、动作、声音等都会使交流变的通俗易懂,文字下乡固然是好事,但有时也可以用固有的习惯来交流,因为“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 丁雨淋2332441109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勾勒的乡土社会图景,在城市化浪潮中正逐渐褪色。那个以血缘为纽带、以土地为根基的熟人社会,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显得如此遥远而陌生。 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如同一圈圈涟漪,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现代城市的匿名性却使人成为孤独的原子,在拥挤的人潮中独自漂泊。礼治秩序让位于契约精神,长老统治被代议制民主替代,文字下乡改变了口耳相传的传统。这些变化带来了效率与公平,却也抽离了生活的温度。 当我们怀念乡土时,或许不是在怀念物质匮乏的过去,而是在追忆那种嵌入式的归属感。读懂《乡土中国》,就是读懂我们精神家园的底色,也为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镜子。
  • S132***011
    乡土社会厌恶诉讼,认为打官司是‘教化不足’的表现。纠纷通过长老调解解决,目的是恢复关系和谐而非追求法律正义。" "乡土社会厌恶诉讼,认为打官司是‘教化不足’的表现。纠纷通过长老调解解决,目的是恢复关系和谐而非追求法律正义。"
  • 嗯嗯
    "乡土社会的权力是教化性的,年长者因掌握文化知识而天然拥有权威。这种权力不依赖暴力或契约,而是通过‘文化霸权’维持社会稳定。" 
  • 嗯嗯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前提。乡土社会中,血缘关系(如家族)主导资源分配,而地缘(如村落)仅是血缘的投影。" 
  • 嗯嗯
    "乡土社会厌恶诉讼,认为打官司是‘教化不足’的表现。纠纷通过长老调解解决,目的是恢复关系和谐而非追求法律正义。" 
  • 嗯嗯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封闭性,使乡土社会形成‘熟悉’的共同体。人们通过重复互动积累默契,无需文字即可传递经验。" 
同类书籍推荐
  • 江城
    彼得·海斯勒
  • 关键对话
    王紫威
  • 给年轻女性主义者的二十二封信
    菲利斯·切斯勒
  •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
    彼得·阿提亚
  • 另类享乐主义(世界读书日独家首发)
    凯特·索珀
  • 逻辑新引 怎样判别是非
    殷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