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心理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作者:约翰·史崔勒基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22章)
· 畅销16年心理自助经典 · 连续4年盘踞德亚畅销总榜 · 57所美国高校指定研讨读物 · 改编电影2020年上映!

【推荐语】豆瓣书评:看完想辞职的一本书。

【简介】欢迎来到 “为什么咖啡馆”。这里没有关于人生的万能解答,但有金钱绝对买不到的东西。这里不卖答案,有心人却总能找到它。请翻开菜单背面,那里有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不如坐下来喝杯咖啡,从这些问题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吧。

随感
  • S136***925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像被钝刀割掉四层“人生死皮”。 先割“借口层”。我把“想学潜水”挂嘴边一年,只加公众号、买杂志,却连泳池都没下。书里一句“把‘想’当‘正在做’”打脸上头:原来90%“兴趣”是消费式拖延,用收藏夹给自己办追悼会。 再割“广告层”。广告先塞问题再卖解药。翻淘宝订单:降噪耳机、香薰、冲锋衣,花六千只为“下班太吵”“睡眠太浅”“随时出发”,结果问题没走,钱包瘦了。焦虑被制造,再被计价,我成了自愿的韭菜。 第三割“时间层”。绿海龟故事说顺浪才动。回想周六,刷短视频把一天切成150段,大脑逆浪扑腾,傍晚只剩酸胀的眼睛。免费周末租给算法,还倒贴电费,嘲笑996却自动007。 最后割“认同层”。书里问“有十亿怎么过?”我写:辞职、带爸妈去南极、学木工。写完愣住:三条都不需十亿,卡住的只是“我是谁”的叙事——我靠头衔证明有用,靠赚钱维持不爱的人设。支票越大,枷锁越沉。 合上书,我秒做三件事:1 把“想学潜水”改“本周四19:00试课”,并拉同事一起;2 删17个带货主播,把购物App藏进第三屏,设20分钟番茄钟;3 给爸妈发微信:南极船票明年2月开订,我出船票,他们出假期,一起填表。做完没有澎湃,只有方向盘回手的安静。 世界尽头不是地图上的点,是你夺回人生遥控器的那一秒。愿我们都能点一杯叫“自己”的咖啡,一饮而尽,不再续杯。
  • S136***925
    它不长,却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割掉我这些年长出的“人生死皮”。以下不是书评,是我被割完以后的裸感——按疼痛程度,从浅到深,排成四记: 1. 先疼的是“借口层” 书里那句“很多人把‘想’当成‘正在做’”,像耳光。 我去年就嚷“想学潜水”,结果一年买了五本潜水杂志、加了一堆公众号、收藏了几十个视频,却连家门口的泳池都没下过。 PFE(Purpose For Existing)被翻译成“存在目的”,听起来像鸡汤,其实是一面照妖镜:所有“我准备”“我打算”“我先调研一下”瞬间显形,只是拖延的彩妆。 疼点:原来我炫耀的“兴趣广泛”,90% 是消费,不是实践;是买安心,不是赴征程。 2. 接着疼的是“广告层” 作者把广告比作“把解决方案卖给你,同时把问题偷偷塞进你口袋”。 我顺手打开淘宝订单,发现过去半年买的: - 降噪耳机——因为“下班太吵” - 精油香薰——因为“睡眠太浅” - 登山冲锋衣——因为“想随时出发” 三件加起来六千多,却既没有让我安静,也没让我睡着,更没让我出门。 疼点:我以为自己在解决问题,其实是在为“被制造出来的焦虑”付利息。钱越花,自由越瘦。 3. 最钝痛的是“时间租赁层” 书里那个绿海龟故事——顺浪前行、逆浪不动——让我直接想起上周六: 我号称“休息”,却用刷短视频把一整天切成 150 个 15 秒,大脑被算法拽着逆浪扑腾,傍晚抬头,天都黑了,只剩酸胀的眼睛和更空的脑袋。 疼点:我嘲笑“996”,自己却把唯一白得的周末租给了别人的流量池,还倒贴电费。 “逆浪”不一定是老板派活,也可能是无孔不入的推荐机制;顺浪第一步,就是承认“注意力主权”被侵占到只剩渣。 4. 最后疼的是“自我认同层” 主角问:“如果明天你突然有十亿,你会怎么过?” 我写了三条:辞职;带爸妈去南极;回来学木工 。写完后愣住——这三条根本不需要十亿,甚至不用“以后”。 真正卡住的从来不是资源,而是“我是谁”的叙事卡壳: 辞职=“我不必靠头衔证明有用” 去南极=“我值得为家人制造记忆” 学木工=“我可以靠双手而非 PPT 创造价值” 一旦把叙事从“等我有钱了”改成“我本来就可以”,十亿那张支票瞬间作废——它不再是门票,而是枷锁。 疼点:原来我拼命赚钱,是为了继续扮演一个“自己都不喜欢的人设”。
  • S136***925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第一章像一记“温柔的闷棍”——它不打不骂,却把你从日常生活的惯性里敲醒。以下是我读完后最强烈的三点随感,供你碰撞: 1. “堵车”是隐喻,也是警报 作者把堵车写成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浓缩版:动弹不得、耗油、焦躁、却又不敢掉头。读到这里我立刻想起自己每天通勤的那条高架——原来我抱怨的不是堵车,而是“不得不”堵在这条路上的生活。当主角突然甩下高速、拐进一条连导航都不认识的林间小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上一次“不按导航”是什么时候?这个细节像一根刺,提醒我别把“路径依赖”误当成“人生唯一答案”。 2. 咖啡馆的菜单是三把手术刀 “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这三句看似鸡汤的提问,在第一章的语境里却带着手术刀般的冷光。它们不是问主角,是问读者。我下意识想滑走,却发现书页不会翻自己,必须给出答案才能继续。那一刻我意识到:平时我们读文章、听演讲,之所以感动三分钟就忘,是因为没人把“暂停键”摁在我们脸上。这家咖啡馆做到了。 3. 故事节奏是“反算法”的 第一章几乎没给任何“爽点”:没有逆袭、没有金句、没有情节爆点,连咖啡馆都是“突然出现”,毫无铺垫。但正是这种“反算法”的慢,让习惯了15秒短视频的大脑突然裸奔——你会发现自己居然能静下来,跟着一个陌生人开一段没目的地的车,进一家没招牌的店,读一张没价格的菜单。这种“慢”本身,就是作者给出的第一层答案:如果你连10分钟都舍不得用来问自己三个问题,那所谓“人生意义”确实没空发生。 合上书,我第一反应不是“我要辞职去找咖啡馆”,而是把闹钟调早20分钟——明早不刷手机,先回答那张菜单上的第一问。也许“世界尽头”并不在哥斯达黎加的海滩,而在我们愿意为自己停下来的第一分钟。
同类书籍推荐
  • 善用其心
    万行法师
  • 想开点:别和自己过不去
    何权峰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洛莉·戈特利布
  • 开始冥想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 我以为这辈子完蛋了
    艾莉·布罗什
  • 鬼灭之刃心理学:锻造强大内心的38个法则
    井岛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