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我们仨
文学
我们仨
作者:杨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7章)
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的庇护所。

【推荐语】杨绛先生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简介】杨绛先生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

【金句】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随感
  • S127***477
    仨人相伴相助、共克时艰,尽显亲情珍贵,幸福不易,需倍感珍惜
  • S127***477
    仿佛跟随杨绛先生的笔触,走进我们仨的生活,感受到我们仨离别之际的不舍
  • S127***477
    他们在古驿道上的离散聚合,让我感受到一家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我们仨被迫相分离的苦楚
  • S127***477
    他们在古驿道上的离散聚合让身为读者的让我也如梦如幻,不知虚实,仿佛置身于古驿道之中
  • 马成芳
    李玮告诉我说,某某等同学的孩子送入托儿所,生活刻板,吃、喝、拉、撒、睡都按规定的时间。她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这等训练。我也舍不得。
  • 马成芳
    我们对门的邻居是公务员太太,丈夫早出晚归。她没有孩子,常来抱圆圆过去玩。她想把孩子带到乡间去养,对我们说:乡间空气好,牛奶好,菜蔬也好。她试图说服我把孩子交托给她带到乡间去。她说:我们去探望也很方便。
  • 马成芳
    巴黎的中国学生真不少,过境观光的旅客不算,留学欧美而来巴黎度假的就很多。我们每出门,总会碰到同学或相识。当时寄宿巴黎大学宿舍“大学城”(Cité Universitaire)的学生,有一位H小姐住美国馆,一位T小姐住英国馆,盛澄华住瑞士馆。其他散居巴黎各区。我们经常来往的是林藜光、李玮夫妇。李玮是清华同学,中文系的,能作诗填词,墨笔字写得很老练。林藜光专攻梵文,他治学严谨,正在读国家博士。他们有一个儿子和我们的女儿同年同月生。
  • 马成芳
    但以我务实的眼光看来,这种令他着迷的激情是否能催生有价值的作品,还有待时间证明。我问在伦敦夜校学画的同学怎么看待他的画,他咧嘴一笑,说:“他们觉得那就是笑话。”
  • 马成芳
    可这儿的确有个真不在乎他人看法的家伙。因此,传统压根约束不了他。他就像身上抹了油的摔跤手,让你怎么都抓不住。这就给了他一种令人火冒三丈的自由。我记得我对他说:“听着,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这世界就完了。”
  • 马成芳
    指望这种人良心发现根本没用,这好比不照镜子,就想看到自己的容貌一样。我认为,良心是一个人的守卫,守护着社会为了自身延续逐渐形成的一套准则。它是我们所有人心中的警察,监视着我们不违法乱纪。它是潜伏在“自我”大本营中的间谍。因为人类渴望同伴认可的欲望如此强烈,非常害怕指责,结果反而自己把敌人迎进大门。良心时刻监视着他,始终为了主人的利益高度警惕。任谁萌生脱离集体的念头,它都会立刻粉碎这种想法,迫使主人将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良心是连接个体和整体的强大纽带。常人总会说服自己,大众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甘愿沦为良心这个监工的奴隶。他会把良心供在荣誉宝座上,最后如弄臣夸赞肩上的帝王权杖般,为自己有敏锐的良心而骄傲。对那些不承认良心统治地位的人,他却觉得自己没有足够有力的言语去斥责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