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当代小说/ 呼兰河传
当代小说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0章)
《呼兰河传》是“文学洛神”萧红的代表作,是萧红毕生才华凝练。

【简介】《呼兰河传》是萧红长篇小说的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传世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随感
  • S137***728
    《呼兰河传》的笔调是克制的,甚至带着天真的童趣,但读后却让人感到一种彻骨的苍凉。萧红写的不只是故乡,更是生与死的静默流转。那热闹的跳大神、绚烂的放河灯,都只是为灰暗卑微的人生缀上的一点虚妄装饰。后园的倭瓜年年自由地爬蔓,而小城里的人们,就像冯歪嘴子一样,在近乎麻木的坚韧里,承受着命运的严寒,然后,仅仅是“活着”本身,就成了一种低微却磅礴的胜利。这本书是一首写给所有被遗忘生命的安魂曲。
  • S137***360
    那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真是绝妙的讽刺。人们宁可年复一年地抬车抬马,看客似的围着牲口与孩子挣扎,却从未想过填平它。这坑何尝不是那吃人的传统?它就在那儿,人人绕不过,人人默许着,直到它吞下又一个团圆媳妇。
  • S137***386
    无忧无虑的童年,也不全是吧,再怎么开心也会有小烦恼的,即使有自由自在的后院和像百宝箱一样的杂物房,但也会担心祖父不跟她玩或是祖母的管教
  • S137***492
    《呼兰河传》第六章主要讲述了有二伯和牧羊童平儿的故事,展现了呼兰河畔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其情感核心是悲悯,以冷静笔触藏着对底层人物的深切同情,同时暗含对旧时代冷漠生存环境的无声批判。与上一章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 S137***596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团圆媳妇的婆婆说养小鸡和养孩子是不同的。养小孩不用操心,养小鸡是要十分费心的。在现代人的思维中,区区一个小鸡怎能和自己的孩子相提并论。但是团圆媳妇的婆婆评判是否需要花心思在某事上的标准是能在将来回报多少,能换多少豆腐。这是十分可悲的,可悲在于因为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人们贫穷,人们的心中最重要的就是“吃的好,穿的好”。
  • S137***852
    租户们如蝼蚁般生存,养猪、捡蘑菇,为最微小的得失计较。那漏粉的、拉磨的,在昏暗的草房里重复着卑微的劳作。萧红以近乎残忍的平静,描绘着这些被生活磨平了希望的人们,他们是呼兰河沉默的底色,是比严冬更刺骨的荒寒。
  • S137***360
    《呼兰河传》里最触动我的,是冯歪嘴子。别人都笑他傻,他却在那漏风的磨房里,守着媳妇留下的破棉花套子,倔强地养大两个孩子。那份在绝望里硬生生开出的花,比任何呐喊都更有力量。人活着,有时不就是靠这点不肯熄灭的念想么?
  • S137***443
    读《呼兰河传》,似浸在呼兰河的微凉里。萧红以素笔勾勒祖父的暖、小城的寂,那些细碎日常藏着旧时光的温软与苍凉,字里行间满是化不开的乡愁与怅惘
  • S137***940
    《呼兰河传》满是东北乡土的凉,写小城的麻木生与寂死,唯有祖父的园子藏着暖,文字淡却戳心。
  • S137***360
    《呼兰河传》是萧红笔下的故乡挽歌。她用孩童的清澈目光,凝视荒凉人间的愚昧与温情。后花园的明媚与团圆媳妇的悲剧交织成网——网住的是麻木中的坚韧,是绝望里开出的记忆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