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 东方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
东方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97章)

【简介】《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随感
  • S137***285
    接下来就讲到孔子和儒家。这其中讲到一个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历史事实,即六经既不是孔子所创也不是孔子所著,六经在孔子之前便已经存在。孔子不同于其他人,他以述为作使得他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又因为这个学派的人都是学者,同时又是《六经》的专家,所以称之为“儒家”。
  • S137***285
    冯友兰对刘歆的十家划分理论进行修正,周朝前确实是官师不分,封土建国制度被秦始皇废除以前,就已经开始解体了,随着解体,各门学术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间,并向他们传授学术才出现了师与官的分离。
  • S137***285
    刘歆理论将中国哲学分为十派,后来章学成,章炳麟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认为这十派是官师分离之后的结果,儒家出去司徒之官,道家史官,阴阳家羲和之官,法家理官,名家礼官,墨家清庙之守,纵横家行人之患官,但他对各家意义的解释是不充分的且任意的,冯友兰对他的理论进行了修正。
  • S137***285
    中国的儒道两家虽然理念不同,实现的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多一些,道家出世多一些,但这并不妨碍儒道两家相互影响相互制衡,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儒道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于是便产生了新道家和新儒家,这些运动使得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
  • S137***285
    中国的哲学思想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社会以及阶级背景,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所秉持的哲学思想也不同。正如古代士阶层和商阶层所持有的思想就不一样。中国的儒家和道家都秉持中庸思想,“毋太过”,否则就会有适得其反的危险。但是两家对自然的理想化结果却有所不同。
  • S137***285
    《论语》、《老子》中虽然言论简短,但是意蕴深刻,通常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就像老子中的思想,你可以自己写一部五万字甚至是五十万字的新书,但是它永远也不能取代原书,原书中的笔法等都不是我们可以模仿的,即使是按照他的思想重新编纂的书也无法与之媲美。
  • S137***285
    人们对中国哲学著作的印象是简短、无联系。但是“简短”是有原因的,中国人并不是为了学哲学而学哲学,学哲学只是为了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无联系是因为大多哲学著作使用的多是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简短而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铸就了人们对中国哲学著作的印象。
  • S137***285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儒家伦理,而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宗教,人们习惯说中国有三教,但是其实中国并没有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而儒家也并非宗教,佛学与佛教也有区别。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宗教!哲学在中国文化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 S137***285
    中国哲学中的理想状态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出世又入世,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统一,中国哲学的圣人是“内圣外王”,区别于其他西方哲学中的“圣人”、“上帝”,中国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也往往与他们的政治思想相照应,主要注重的是人民而不是自己。
  • S137***285
    本书开篇便向我们介绍了宇宙中的我们的“思想”,要“思想思想”,反思,随后讲述了中国与西方的区别,中国人并不是例外。中国人不甚重视宗教,而西方则是以以宗教性仰为基础。中国人更喜欢的是哲学,其实西方的宗教只是哲学下的一个分支,属于哲学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的人一定是哲学的人,而哲学的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人
同类书籍推荐
  • 图解易经
    高永平
  • 王阳明全集(真正全集)
    王守仁
  • 易经杂说
    南怀瑾
  • 周易本义(精品公版)
    朱熹
  • 正念的奇迹
    一行禅师
  • 渔樵问对(文白对照)
    邵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