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读书/ 寻路中国(解读)
解读书
寻路中国(解读)
播者:悠悠 作者:彼得海斯勒

播放

扫码听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2集)

【简介】「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纽约客》专栏作家彼得·海斯勒讲述了他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并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解读中国,看待中国。 内容简介: 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他曾在中国生活多年。2001年夏天,海斯勒考取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里,他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寻路中国》讲述的就是他驾车漫游中国的经历。 《寻路中国》一书有三条线索。它首先讲述了海斯勒由山海关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中国北方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第三条线索中,海斯勒描写了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 作者简介: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并因此开启了旅行写作之路。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分别为《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一经发表,就备受好评。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经典金句: 1、在中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 2、中国人的抱怨总是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就像有害菌一样在人群之间传播着。这跟群体冲动有一定关系,大家就是情不自禁——如果他们看见别人这么做,马上就会产生共鸣。 3、我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担心人们对快速变化所做出的反应。这不是对现代化发出质疑,至少不是绝对如此。我从不反对进步。因为我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急切地渴望摆脱贫困,我对他们愿意努力工作,愿意适应变化怀着一种深深的崇敬。但是,如果这个过程来得太快,是要付出代价的。 4、在中国,迷失方向并非是件多么糟糕的事儿,因为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自己要何去何从。 观点提炼: 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特点。 什么都在变——规则在变,经商行为在变,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也在变。总会有新的形势需要琢磨,人们来不及辨明方向。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先做后想。可持续性是一种奢谈,长远计划没有任何意义:人们的目标就是有钱今天赚,有利今天获。不然,你就只有被下一次变革的浪潮淹没掉。 中国家长养育子女时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的城市里,小孩子成了一种非常畸形的中心人物——孩子越小,大人们围着他转得越近,仿佛是一颗颗大行星围绕着一个小太阳在轨道上运转。可是这样的亲近关系丝毫不利于纪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