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当代小说/ 呼兰河传
当代小说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0章)
《呼兰河传》是“文学洛神”萧红的代表作,是萧红毕生才华凝练。

【简介】《呼兰河传》是萧红长篇小说的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传世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随感
  • S137***652
    细读呼河兰传,感觉多种情绪交错,有对童年回忆的眷恋,也有对当前社会的无奈
  • S137***443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是时光浸软的旧时光。泥土气裹着烟火与苍凉,祖父的菜园藏着暖,愚昧与贫瘠却在暗处蔓延,读来满是钝重的温柔与怅惘
  • S137***728
    《呼兰河传》的笔触越是天真烂漫,读后便越感彻骨苍凉。萧红以孩童的眼眸,凝视故乡的生老病死——跳大神的鼓点、放河灯的光影,终究只是覆盖在苦难现实上的一层薄纱。 最震撼心灵的,是冯歪嘴子失去妻子后,在众人围观中默默养育孩子的坚韧。那句“他一定要生根的”,道出了中国百姓最原始的生命力:不求光芒万丈,只为在冻土般的命运里扎下一寸根须。后园的倭瓜年年在长,人也在这寒来暑往中,完成着无声的生死轮回。这本书记录的不是一座城,而是千万沉默生命共有的灵魂底色。
  • S137***360
    读《呼兰河传》,那扎彩铺里栩栩如生的纸人纸马,比活人住得还气派。萧红写得越是热闹精细,心里便越凉——原来呼兰河人把全部的想象与力气,都用在张罗死后的世界了。对于眼前这人间的破洞,他们反倒一声不吭地忍受着。这无声的忍受,最是触目惊心。
  • S137***038
    小红用散文的文笔书写了在那个时代下,女子的悲哀和人们在封建时代下人性的意志,其中团圆媳妇被娘家人打着为她好的名义残害致死,更是写出了那个时代血淋淋的事实,在那个时代有千千万万个团员媳妇被封建礼教押入地狱。
  • S137***596
    今天阅读的内容中的主要人物是冯歪嘴子。冯歪嘴子像是一个“异类”的生存哲学,在充满了看客、麻木灵魂的呼兰河,冯歪嘴子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他是“生命力”的象征,与周围那些被规矩、迷信、流言蜚语束缚得死气沉沉的人们不同,冯歪嘴子身上有一种原始、坚韧的生命力。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自主地和一个被大家看不起的“王大姑娘”结合,并在她死后,一个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顽强地活下去。他用行动对抗着整个环境的冷酷。
  • S137***942
    伟大的女性,伟大的作品,孤独的人生!
  • S137***443
    《呼兰河传》以清浅笔墨铺展小城烟火,祖父的菜园藏着暖,愚昧习俗裹着凉。平淡叙述里,是故乡的温度与时代的沉疴,读来满是怅惘与眷恋
  • S137***136
    书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是对小团圆媳妇的描写。一个十二岁健康、活泼的少女,仅仅因为“太大方了”、“吃饭吃三碗”,不符合传统媳妇的规范,便被婆婆家人以“为她好”的名义,用跳大神、热水烫等极其野蛮的方式活活折磨致死。整个过程中,邻居们是热心的看客,提供着各种偏方,参与着这场集体无意识的谋杀。萧红没有大声疾呼,她只是平静地叙述着烫伤的细节、众人的围观、女孩的惨叫,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彻骨的寒冷。这种“看客”心态与集体无意识的恶,是萧红对国民性最沉痛的批判。
  • S137***852
    十二岁的团圆媳妇,只因“大方”不符规矩,就被折磨致病。邻里的“关心”是看客的热闹,婆婆的鞭子藏着愚昧的理直气壮。萧红扯下温情面纱,露出“吃人”的残酷,那病倒的身影,是整个环境联手施暴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