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 考试学习/ 红楼梦
考试学习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58章)

【简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同时,作者以梦幻作为小说缘起,又以梦幻作为故事归结,并在文中时时强化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观念,流露出了作者强烈的宿命论和虚无主义色彩。

展开
随感
  • S136***552
    再次分析《红楼梦》中人物,我想宝钗算得上是圆形人物中的扁平人物,宝钗可谓是圆融通达的现实主义者,她理智冷静,克制自持,世故周全,八面玲珑,恪守礼教,责任感强,在小说中下人都称赞宝钗脾气好,体贴温柔,在贾府中算是难得的“大好人”。
  • S130***533
    黛玉葬花,葬的从来不是春日残红,而是她对生命脆弱的敏感,对自身命运的隐忧。 她以锦囊收尽落花,以香塚掩埋芳华,在“花谢花飞飞满天”的吟唱里,把对美好易逝的惋惜、对无人懂己的孤独,都揉进了一抔净土。这份“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执念,既是她不与世俗同流的孤高,也是封建闺阁中,一个鲜活灵魂对命运无常的无声抗争——她明知落花难留、人生难料,却偏要以最郑重的方式,为美与尊严寻一处归宿,读来更觉凄美动人。
  • S136***572
    满纸荒唐言,道尽人间痴缠;一把辛酸泪,写透世态炎凉。大观园里的繁花似锦,终抵不过“好一似食尽鸟投林”的寂寥。宝玉的痴、黛玉的愁、宝钗的周全,皆成镜花水月。它从不是简单的情爱故事,而是用家族兴衰,照见每个人在命运洪流里的无奈与怅惘。
  • S136***317
    《红楼梦》是读不尽的。年少时读,或许只看到宝黛的爱情纠葛;年长些再读,看到了家族兴衰与人情冷暖;待到经历更多世事,或许才能更深地体味那“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的苍凉与通透。
  • S136***552
    文学著作中作者常用侧面描写来塑造主任公形象,在“宝玉撰文祭晴雯”这一章节中曹雪芹先生同样大量采用了侧面描写来刻画宝玉的"文人”形象,在宝玉写诗起吟时,众人“齐声称好”,转韵时,众人“叫绝”,铺叙时,众人又“齐赞委婉”,收尾是,众人再次“赞不绝口”,就连平日不看重宝玉的贾政都承认是“好词”,又有宝玉为晴雯写的祭文《芙蓉女儿诔》黛玉都称其可以与《曹娥碑》传于后世了。这一系列通过他人评价的侧面描写再一次印证了宝玉的“才”。
  • S136***905
    这本书很值得阅读,每一个角色都被作者描写的很细腻,这是,很棒的一本书,
  • S136***455
    《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宛如一座巍峨的艺术殿堂,每一次踏入,都能让人深陷其中,感受无尽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
  • S136***552
    在“黛玉重建诗社”这一章节中,我再次深刻体会到了贾府里儿女的诗风,“缠绵悲凉”是潇湘妃子的诗特点,湘云的诗总是“妩媚动人”,更不用提黛玉那些“敏感细腻”又“孤高凄楚”的诗,宝钗的诗如其人“沉稳得体”,宝玉的诗显其性“率真灵动”“反叛不羁”,探春的诗也透露出“刚健有力”“立意高远”。
  • S130***533
    读《红楼梦》元春省亲,最戳人的是“风光里裹着的苦”。满府张灯结彩,连园子都特意扩建得气派非凡,可元春刚下轿,抱着贾母、王夫人先哭——在宫里她是“娘娘”,连说句心里话都要按规矩,回家才敢把深宫的孤独、没人疼的委屈哭出来。 可没待多久,太监就来催回宫,元春再舍不得也得走,走前反复叮嘱“别再乱花钱”。这场省亲看着是贾家最风光的时刻,可元春连跟家人多待一会儿都由不得自己,她的眼泪、她的担心,早悄悄埋下了贾家败落的引子——热闹散得快,苦却藏得深。
  • S136***299
    残荷听雨处,她重拾桃花社。不再是海棠秋菊的闲情,而是以诗为碑,为凋零的众芳立传。每一联都像未干的泪,在颓圮的大观园里,倔强地开出花来。
同类书籍推荐
  • 伊索寓言
    伊索
  • 梁晓声的写作课 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梁晓声
  •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检测
    费孝通
  • 中国民间故事
    宋芮
  • 艾青诗选
    艾青
  • 英语教师用书(三年级上册)
    黄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