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散文随笔/ 我的阿勒泰(马伊琍、周依然、于适主演同名影视剧原著)
散文随笔
我的阿勒泰(马伊琍、周依然、于适主演同名影视剧原著)
作者:李娟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30章)
随感
  • 杨勒清202405070117
    李娟的阿勒泰,是能摸得到温度的——不是旅游手册里“诗与远方”的滤镜,是裹着羊膻味、柴火烟的“过日子”。她写转场:春天雪没化透,牛群踩着泥路往夏牧场走,妈妈裹着厚棉袄在毡房外喊“李娟,把锅端过来”,风裹着她的声音撞在山壁上,又弹回草甸里;写和牧民一起剪羊毛,羊毛絮粘在睫毛上,眨眨眼就落进脖子里,痒得人笑出泪,手里的剪子却不停,因为“天黑前得把这堆羊毛弄完”。 她写的人都带着“不修饰的真”:小卖部的四川老板,把卖货的钱卷成筒塞在烟盒里,每次邮差来都摸出皱巴巴的信纸,让李娟帮他念老家的信;哈萨克族的居马汗大叔,会突然把刚宰的羊肉塞给她,说“你家的锅小,分你半块”,转身就骑着马消失在风里;连荒野里的流浪汉,都会在她迷路时,默默指个方向,再裹紧破棉袄往前走。 没有“苦难的边疆”,也没有“浪漫的放逐”,只有“今天的茶煮好了”“明天的柴够不够”的细碎。读她的文字,像坐在阿勒泰的毡房里,喝着热奶茶看窗外的云飘过去,风是冷的,茶是烫的,心里是踏踏实实的暖——原来“远方”从不是滤镜里的风景,是有人在那里,认真地、热气腾腾地活着。
  • S137***584
    读《我的阿勒泰》片段随感 读《我的阿勒泰》中从《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到《打电话》的章节,仿佛被带入阿勒泰的旷野与烟火里。李娟笔下的生活,没有华丽辞藻,却满是最本真的温暖——带着微薄礼物奔赴邻里的热忱,电话两端跨越山海的牵挂,把平凡日子过成了诗。 那些“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或许只是一点零食、几句闲话,却藏着边疆人家最纯粹的善意,像阿勒泰的阳光,朴素却有力量。而“打电话”的片段更让人动容,信号时断时续的通话里,是对远方的惦念,是困境中彼此支撑的微光。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在柴米油盐、人情往来中,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柔软。 李娟用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见边疆生活的质朴与深情。这份简单纯粹的美好,恰是当下浮躁世界里最珍贵的治愈,提醒我们在忙碌中,别弄丢了心底的温暖与温柔
  • S137***495
    外婆去世的那段让我感触良多,我姥姥因为下楼梯的时候摔了一跤,导致胸骨骨折,对于一位96岁的老人来说,这一摔非常致命,带去医院的时候,医生说已经没办法医治了,舅舅把姥姥带回家,只能吃止疼片。当时我妈妈在北京照顾我哥家的大宝,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回家照顾生病的姥姥;而我因为女儿肺炎住院离不开,只能着急上火,终于女儿好了的,结果我又病倒,上吐下泻,住到医院,最后的最后,我也没有见到我姥姥的最后一面,我是姥姥带大的孩子,没有见到她,是我这辈子的遗憾😔
  • 王达慧202308020207
    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确如一阵清冽的山风,携带着牧草与冰雪的气息,吹散了都市生活的黏稠与沉闷。她用质朴却无比灵动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融苍茫与细腻于一体的边疆画卷。在那里,我们不仅能望见牧场的无垠辽阔,感受冬窝子里炉火带来的微弱暖意,体味转场路上风雪兼程的艰辛,更能触摸到哈萨克牧民在严酷自然环境中,如同顽强的针茅草般肆意绽放的、坚韧而乐观的生命力。 最打动我的,始终是李娟笔下那种“在场者”的真诚。她从不以猎奇或俯瞰的旁观者姿态书写,而是将自己彻底融入那片土地,成为一个真正的参与者,与牧民们一同呼吸,感受着大地的每一次脉搏与心跳。她的文字有一种难得的平衡:写苦难时,不刻意渲染悲情,只平实地叙述,苦难便自有其重量;写美丽时,亦不矫揉造作,因为美就蕴藏在日常的褶皱里。她独具慧眼,善于从粗粝、甚至艰辛的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炼出诗意的星光。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瞬间——风雪夜归后的一碗滚烫奶茶,陌生人一个毫无保留的笑容,以及整个家族在庞大天地间的一次缓慢迁徙——都因她充满温度的注视而变得熠熠生辉,获得了被铭记的尊严。 这本书为我们构筑了一个“遥远的附近”。它让我们看到,在一切加速的今天,在远离现代喧嚣的边地,人与土地、与自然万物、与邻里彼此之间,依然保持着一种古老而本真的联结。这种联结并非田园牧歌式的想象,而是源于生存的必需与生命的相互依存。读完掩卷,仿佛灵魂也经历了一场洁净而温柔的洗礼,那些关于自然、生命与真诚的感知触角被重新唤醒,我们得以在新的目光中,重新审视并珍视自己生活中那些曾被忽略的、细微而确凿的美好。
  • 鸭梨yaya
    李娟的文字如同她笔下的阿勒泰,质朴而真实。她没有 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身边的故事。无论是与母亲、外婆的相处,还是与邻里之间的点滴,她都写得那么自然,仿佛是在和我们聊天。这种真实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阿勒泰的草原与山谷之间,与她一起经历那些平凡而又动人的瞬间。
  • 嗯嗯
    翻开《我的阿勒泰》,仿佛被李娟牵着,一头扎进了北疆阿勒泰的风雪与草原里。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冬日里的一杯奶茶,粗粝中带着温热的暖意,把边疆生活的琐碎与壮阔娓娓道来。 最打动我的,是她笔下那些鲜活的人。无论是跟着母亲采木耳、赶牛群的日常,还是与哈萨克族邻居之间笨拙又真诚的互助,都透着一种未经雕琢的生命力。记得书里写她第一次学骑马,被马甩下来却笑着爬起来再试;写冬牧场的夜晚,一家人围着火炉缝补衣物,窗外是呼啸的风雪,屋里却暖得能孵出小鸡。这些细碎的片段,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让我看见了边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有艰辛,有疲惫,但更多的是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坦然。 李娟的文字里,自然从来不是背景板,而是有呼吸、有脾气的伙伴。她写春天漫山的野花,写秋天金黄的胡杨,写雪地里狐狸留下的脚印,字里行间都透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深情。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闻到草原上青草的清香,感受到风雪打在脸上的刺痛,也能体会到牧民转场时的奔波与希望。 合上书页,阿勒泰的光影仍在眼前晃动。李娟用最朴素的笔,写尽了边疆的苍凉与温暖,也让我明白,真正的生活不在远方的喧嚣里,而在脚下的土地和心中的热爱里。
  • 淼Yx
    看到作者写学骑摩托车那段,让我想起了我学骑电车的时候。12年我学习骑电动车的时候,单位离家远,刚开始骑自行车,后面因为有两个大陡坡,每次都要吭哧吭哧的推上去。后来决定买辆电动,很小巧的一辆,第一次上去,只能双脚往前滑,开始旋转电动时,突然就冲了出去,如此反复,后面终于可以掌握了这个电量的度,能够骑车上路,结果卡在了上坡右转,因为我不会右转弯,只能又吭哧吭哧的推,崩溃😫直到现在我右转也不是很顺利,每次都需要特别小心。 >>自行车就学了半年……总之我想,自己恐怕是一辈子都不敢奢望能拿这种机器怎么样了。但是还是喜欢摩托,常常想象自己也能在风里雨里呼啸而过……好像我正是凭借这样一个工具,更清晰更敏锐地出现在了世上。
  • S137***420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质朴的文字,却将风雪中的毡房、草原上的牛羊、牧民们的日常,一一铺展在眼前。那里的生活或许艰苦,寒冬漫长、物资匮乏,却处处藏着动人的温暖:邻居们不分你我的互助,孩子对世界纯粹的好奇,甚至连与牛羊、风雪的相处,都带着一种原始而真挚的生命力。在快节奏的都市里奔波久了,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让我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那些简单的陪伴、平凡的日常,正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
  • 赵凤蝶202413040115
    李娟的《阿勒泰》系列,从来不是宏大的风景叙事,而是将文字化作一把细碎的沙,轻轻撒在北疆草原的晨昏里,让每个读者都能踩着沙粒,摸到生活最质朴的温度。 在她的笔下,阿勒泰没有被塑造成遥远的“诗和远方”,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生存现场。跟着母亲赶牛、在戈壁滩上找野菜、用塑料布搭建临时的家,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被她写得鲜活又动人。她写冬天的冷,不是“寒风刺骨”的抽象描述,而是“呼出的白气刚到眼前就冻成了小冰晶”;她写草原的辽阔,也不堆砌辞藻,只说“走了一天,看见的牛羊还是昨天那群,地平线还在原来的地方”。这种细腻的观察,让阿勒泰的风有了触感,让戈壁的星光有了重量。 更难得的是,李娟的文字里没有抱怨,只有对生活的接纳与热爱。即使是面对转场的艰辛、物资的匮乏,她也总能在细节里找到乐趣——比如看着小羊羔跌跌撞撞地学走路,或是在雪夜里围着火炉吃一碗热面片。她把游牧生活的苦,酿成了带着青草香的甜,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美好,从不是远离生活的幻想,而是在平凡日子里,依然能看见星光、听见风声的心境。 合上书时,仿佛还能闻到阿勒泰草原上的青草味,感受到戈壁滩上晒得人发烫的阳光。李娟用最朴素的文字,为我们留住了一个正在慢慢消失的游牧世界,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重新想起:生活的本真,从来都藏在那些脚踏实地的日常里。
  • S137***226
    大妮细手飞削土豆皮的熟稔,是生活里长出的轻盈。刀尖挑落的不止节疤,更是孩童过早扛起的生计,那双手里的“专业”,裹着让人心软的美。 而七岁开东风卡车的高勇,是边疆土地养出的野气——小小身躯控着大车,倒出的是阿勒泰孩子独一份的泼辣鲜活。 这烟火里的劳动,粗粝里的灵秀,是最动人的生活本味。
同类书籍推荐
  • 冬牧场
    李娟
  • 病隙碎笔
    史铁生
  • 蔡澜吃喝玩乐人间作品集套装5册
    蔡澜
  • 歇会儿
    蔡澜
  • 朝花夕拾
    鲁迅
  • 一茶一盏:品味慢生活
    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