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南京大屠杀
文学
南京大屠杀
作者:何建明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55章)

【简介】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展开
随感
  • 230002100318
    读《南京大屠杀》,文字里的每一个数字、每一段记载都像重锤砸在心上。三十万同胞的血泪,城市沦陷后的绝望,侵略者的暴行令人窒息。但更难忘的是,在地狱般的废墟里,仍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同胞,用微弱的力量守护尊严。这本书从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让我们永远记得:那些逝去的生命不能被遗忘,那段历史是民族的警钟,提醒我们唯有自强,才能守护住和平与尊严。
  • S134***444
    读第一章,心情沉重如铅。本章揭开了悲剧的序幕: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在畸形民族主义滋养下疯长,一步步将魔爪伸向中国。 书中日军的等级制度与军国主义教育,将士兵异化为丧失人性的机器,而中国军队的抵抗因种种局限艰难支撑。字里行间,是战争阴云下南京城的风雨飘摇,是百姓命运悬于一线的窒息感。 这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血淋淋的开端。它让我明白,和平从非天降,弱国无尊严。铭记这一章,便是铭记:唯有国家强大,才能护佑生灵。
  • S134***444
    读第一章,心情沉重如铅。本章揭开了悲剧的序幕: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在畸形民族主义滋养下疯长,一步步将魔爪伸向中国。 书中日军的等级制度与军国主义教育,将士兵异化为丧失人性的机器,而中国军队的抵抗因种种局限艰难支撑。字里行间,是战争阴云下南京城的风雨飘摇,是百姓命运悬于一线的窒息感。 这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血淋淋的开端。它让我明白,和平从非天降,弱国无尊严。铭记这一章,便是铭记:唯有国家强大,才能护佑生灵。
  • S134***444
    读第一章,心情沉重如铅。本章揭开了悲剧的序幕: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在畸形民族主义滋养下疯长,一步步将魔爪伸向中国。 书中日军的等级制度与军国主义教育,将士兵异化为丧失人性的机器,而中国军队的抵抗因种种局限艰难支撑。字里行间,是战争阴云下南京城的风雨飘摇,是百姓命运悬于一线的窒息感。 这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血淋淋的开端。它让我明白,和平从非天降,弱国无尊严。铭记这一章,便是铭记:唯有国家强大,才能护佑生灵。
  • 药品生产2404孙国愉
    血性精神,包括着坚定、坚韧、勇敢、果断、视死如归、勇往直前、捍卫正义等内容。血性精神是锤炼出来的,血性是善良的永恒保证,善良是血性的空气和阳光。我们要做心地善良的人,我们要有血性和献身的精神。
  • 制剂2401张鑫瑶
    读《南京大屠杀》,从来不是一次轻松的阅读,它充满了痛苦、愤怒与沉重。但正是这份沉重,让我们更加清醒:历史的伤痕无法抹去,唯有直面它、铭记它,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守住人性的底线,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愿逝者安息,愿历史不再重演。
  • 制剂2401张鑫瑶
    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式”,它一直在影响着现在和未来。南京大屠杀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我们记住日军的暴行,更在于让我们明白: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被捍卫;人性的恶需要被警惕,而善良与勇气需要被传承。当日本右翼试图篡改历史、否认暴行时,我们更要坚定地站出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防止历史重演。铭记,是为了让30万遇难者安息,是为了让后代知道和平的珍贵,是为了让人类永远对战争说“不”。
  • 制剂2401张鑫瑶
    记忆”对幸存者而言,是甜蜜也是酷刑。他们记得父母的笑容,记得家乡的模样,更记得那一天的火光与哭喊。当白发苍苍的幸存者说出“我永远忘不了”时,那不是一句简单的陈述,而是穿越几十年痛苦的呐喊。有人说“要放下过去”,但对这些亲历者而言,“忘记”就是对逝者的背叛,对暴行的纵容。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的证人,提醒我们:那些苦难真实发生过,我们没有资格替他们“原谅”。
  • 制剂2401张鑫瑶
    越是黑暗,越能看见人性的光芒。拉贝、魏特琳等人建立的安全区,或许只能庇护少数人,但他们在日军的威胁下,用勇气和良知筑起了一道脆弱的防线。书中记录的那些细节——传教士挡在难民身前与日军交涉、医生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抢救伤员、普通人偷偷给饥饿的邻居分一块干粮——让我们知道,即使在最残酷的环境里,善良与勇气也从未消失。这些人不是英雄,却在做着英雄般的事,他们的存在,是对暴行最有力的反抗。
  • 制剂2401张鑫瑶
    “30万以上”的遇难者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在街上被随意枪杀的老人,是被强行拖走的妇女,是被扔进长江的孩童。那些具体的细节——被烧毁的房屋、满地的尸体、幸存者身上的伤痕——让“南京大屠杀”从历史课本上的概念,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最让我愤怒的是,施暴者的残忍毫无底线,他们以杀戮为乐,以践踏生命为“功绩”,这种反人类的行为,是人类文明史上永远的污点。
同类书籍推荐
  • 拉贝日记
    约翰·拉贝
  • 红墙决策:粉碎“四人帮”与“文革”结束
    俊平
  • 追问(比人民的名义更真实!更震撼!以人民的名义追问!)
    丁捷
  • 一寸河山一寸血(全5册)
    关河五十州
  • 密战:揭秘隐蔽战线的幕后故事
    《纵横》编委会
  • 南京大屠杀
    徐志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