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世界名著/ 苏菲的世界
世界名著
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萧宝森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36章)
“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书,苏菲带你 进入智慧的世界”

【简介】一本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书,已翻译成54种语言出版,获挪威、德国、西班牙等国图书大奖。“苏菲的世界”一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随感
  • S138***221
    苏菲收到神秘来信时的困惑与好奇,恰是每个普通人面对未知世界的本能反应——我们总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忽略本质追问,而这封信恰如一份哲学启蒙的邀约,唤醒了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层思考。
  • 小小怪
    翻开《苏菲的世界》,我仿佛被拽入一场充满悬念的哲学冒险。当神秘信件“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凭空出现,不仅勾起了苏菲的好奇心,也让我开始直面这些被日常忽略的终极问题。 作者以小说形式开篇,将抽象的哲学命题藏在悬念迭起的情节中,打破了我对哲学枯燥晦涩的刻板印象。苏菲对自我身份和世界起源的探索,像一面镜子照见我的认知盲区——我们总忙于生活琐碎,却很少停下思考存在的本质。 前三章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哲学的大门。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含着人类千年的思考积淀。我愈发期待后续内容,渴望跟随苏菲的脚步,在解开谜团的同时,读懂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S137***937
    翻开《苏菲的世界》,仿佛闯入一场奇妙的哲学冒险。少女苏菲收到的神秘信件,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哲学殿堂的大门——从苏格拉底的追问到康德的理性批判,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把深奥的哲学命题化作了生动的故事。它让我明白,哲学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藏在生活每一处的追问:“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合上书,我开始学着用好奇的眼光观察日常,原来思考本身,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
  • S138***980
    读《苏菲的世界》,最直观的感受是把枯燥的哲学史变成了一场充满悬念的冒险。14岁少女苏菲收到的神秘来信,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哲学的大门,那些“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终极问题,从抽象的理论变成了让人好奇的谜题。 作者用小说的外壳包裹哲学内核,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等哲学家不再是课本上的名字,而是通过导师艾伯特的讲解,变得鲜活可感——比如用“魔术师的帽子”比喻宇宙的起源,用日常场景解读深奥的哲学命题,让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走进哲学世界。 更妙的是“虚构中的虚构”设定,当发现苏菲只是席德父亲笔下的角色时,会突然引发对“真实与存在”的深层思考,这种阅读中的“认知冲击”,让哲学不再是遥远的知识,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命追问。读完后不仅理清了西方哲学史的脉络,更会忍不住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世界。
  • 栢焕
    本章开启哲学启蒙,恰似一把温柔的钥匙,打开了普通人对“世界本质”的好奇之门。当苏菲收到“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神秘来信,当艾伯特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比作魔术师从礼帽中变出的兔子——我们都是攀附在兔毛上的虫子,多数人安于绒毛的温暖不再抬头,唯有少数人愿意顺着绒毛向上攀爬,去窥探礼帽顶端的奥秘,一种对习常生活的“惊醒感”便油然而生。这顶“魔术师的礼帽”最动人的魔力,在于它消解了哲学的晦涩与距离感。我们总以为哲学是书架上积灰的高深著作,是学者口中晦涩的术语,却忘了它本就源于对日常的追问:清晨醒来时对“存在”的恍惚,仰望星空时对“无限”的敬畏,这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困惑,都是哲学的萌芽。
  • G i kY
    翻开《苏菲的世界》,像拆开一封穿越时空的哲学来信。苏菲收到的神秘信件,实则是对每个普通人的灵魂叩问——“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作者以小说为壳,将苏格拉底的追问、康德的批判、尼采的呐喊等哲学智慧,化作生动的对话与情节,打破了哲学的晦涩壁垒。 合上书页,最动容的是“我们都是星尘”的隐喻:生命虽短暂,却因对世界的好奇与思考而厚重。它教会我,哲学从不是象牙塔的空谈,而是照亮日常的微光,让我们在琐碎中保持对存在的敬畏与追问。
  • S137***620
    好看
  • 栢焕
    在这一章节中,乔斯坦·贾德以《圣经》里亚当、夏娃偷吃善恶树果实的故事为切口,将“人类始祖的觉醒”与“哲学起源的追问”巧妙绑定,让抽象的哲学思考有了具象的故事载体,读起来既生动又耐人寻味。 贾德借亚当夏娃的故事告诉我们:哲学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对世界真相的“觉醒式追问”;就像亚当、夏娃因禁果脱离了“无知的乐园”,人类也因哲学思考脱离了“对世界的麻木认知”,开始主动探寻意义。 巧妙的是,章节中苏菲对这个故事的疑惑,恰好对应了每个普通人接触哲学时的困惑——我们既渴望通过思考看清世界,又会因思考带来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但贾德也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即便觉醒会带来痛苦,这种“追问的勇气”仍是人类最珍贵的。
  • S137***413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哲学小说,它以精彩的内容、独特的叙事和深刻的思想,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哲学世界。
  • S137***413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苏菲的世界》中这句台词,像一束光照亮认知。它打破“知识只需被动接收”的惯性,提醒我们要带着好奇追问、思考。书中借哲学问题叩击心灵,让我明白学习不是囤积答案,而是保持对世界的敬畏与探索欲,在追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认知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