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外国文学/ 复活
外国文学
复活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王燕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34章)
人身上的野兽般的兽性是可憎的,然而它以赤裸裸的面目出现的时候,你就会从你的精神生活的高处看清它,藐视它,于是不论你上了它的钩还是顶住了它,结果你还是跟原来一样。

【简介】《复活》由列夫··托尔斯泰历经10年创作而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引诱了农奴少女卡秋莎·玛丝洛娃后将她抛弃。七年后,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因被诬告犯了杀人罪而投入监狱。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发现被审判的罪犯就是玛丝洛娃,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随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最终玛丝洛娃拒绝了他,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随感
  • S136***212
    合上书时,聂赫留朵夫在西伯利亚雪原上的身影,竟与现实中的某些时刻重叠。托尔斯泰在19世纪写下的《复活》,哪里只是俄国社会的缩影?他对“人性如何在制度的腐朽中保持良知”的追问,至今仍在叩击着每个人的内心。
  • S136***212
    玛斯洛娃在苦难中守住的尊严,聂赫留朵夫放弃特权后的清醒,本质上都是对“人该如何活着”的回答。这本书最珍贵的,不是给出了救赎的标准答案,而是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别丢掉心中那点能照亮灵魂的微光——因为那是我们对抗平庸与罪恶的唯一力量,也是“复活”的起点。
  • S136***212
    我们或许不会像聂赫留朵夫那样犯下不可挽回的过错,却同样可能在生活中陷入“麻木”: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为了利益妥协底线,用“大家都这样”来掩饰内心的不安。而《复活》告诉我们,“复活”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壮举,它可能藏在一次主动的善意里,藏在拒绝随波逐流的勇气里,藏在直面自我过错的坦诚里。
  • S136***212
    初读《复活》,总以为核心是聂赫留朵夫对玛斯洛娃的“补偿”,再读才懂,托尔斯泰真正想写的,是苦难如何撕碎虚伪的假面,让人性在绝境中显露出本真。玛斯洛娃的遭遇从不是聂赫留朵夫救赎路上的“垫脚石”,相反,是她在妓院的麻木、在法庭的沉默、在流放路上的坚韧,一步步敲碎了聂赫留朵夫身为贵族的自我麻痹。
  • S136***212
    托尔斯泰最残忍也最温柔的地方,在于他没给故事一个童话般的结局。没有圆满的爱情,没有彻底的社会变革,但两个破碎的灵魂都找到了各自的归宿。这让我懂得,“复活”从来不是推翻过去、抹去伤痕,而是带着伤痕依然选择向善,在认清世界的残酷后,依然愿意为正义与尊严奔走。就像书中那些在苦难里挣扎却未泯灭良知的人们,他们的“复活”,或许才是托尔斯泰留给世界最珍贵的启示——无论身处何等黑暗,灵魂的觉醒与向善,永远是最强大的重生力量。
  • S136***212
    玛斯洛娃的复活,是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灵魂死灰”中站起。她曾因聂赫留朵夫的背叛沉沦,却在他一次次笨拙却真诚的忏悔里,重新找回对人的信任,最终拒绝他的求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走向新生——不是依附于谁的救赎,而是靠自己的意志“复活”。而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更像是一场自我剥离:他褪去贵族的傲慢与麻木,在为玛斯洛娃申诉的过程中,看清了阶级特权的罪恶,也看清了自己灵魂的荒芜。他的“复活”,是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变成真正有良知的人。
  • S136***212
    初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总以为核心是聂赫留朵夫对玛斯洛娃的救赎——从年轻时的轻率酿成悲剧,到中年时为她奔走赎罪,这条线索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俄国社会的虚伪与残酷。但读得越深越明白,这场“复活”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两个人灵魂的相互救赎。
  • S136***212
    开头采用倒序的手法,更加的吸引读者探讨为什么女主人公会变成犯人
  • 卢锡坤
    读《复活》,见人性从麻木到觉醒,更懂救赎与良知的重量。聂赫留朵夫起初漠视玛斯洛娃的苦难,深陷贵族的冷漠与自私,宛如灵魂“沉睡”;直到法庭重逢,他看见玛斯洛娃眼中的麻木与绝望,才被刺痛着直面自己当年的懦弱与罪孽。后来他放弃财产、追随玛斯洛娃前往流放地,哪怕一次次碰壁仍不放弃,这奔走的过程,正是用行动唤醒良知、为灵魂赎罪的过程。这让我明白,人难免犯错,但觉醒后的救赎行动,才是衡量灵魂温度的关键——就像聂赫留朵夫,不是靠口头忏悔,而是用切实的付出,一点点找回丢失的本心。
  • S136***691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最震撼的是聂赫留朵夫的觉醒。他从沉溺享乐到为玛斯洛娃赎罪,从漠视底层苦难到奔走为囚犯发声,这份“复活”不仅是个人良知的回归,更是对封建农奴制与官僚体系的深刻批判。玛斯洛娃从麻木到重拾尊严的蜕变同样动人,两人的救赎之路交织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也让我读懂:真正的善,从直面过错、拥抱良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