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散文随笔/ 病隙碎笔
散文随笔
病隙碎笔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250章)
东方甄选直播推荐,光影纪念,典藏之选!史铁生独具灵性光辉的生命笔记!收录史铁生亲摄照片!

【简介】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散文《病隙碎笔》,是他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是一部充满了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这部作品是他从身患尿毒症、接受透析开始,以四年时间写成,被誉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是“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在书中,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全书分为六个部分,243则,用生动优美而通俗的语言,探索我们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命运、爱情、人性、信仰、健康的心灵……

随感
  • S137***958
    山不仅是山,山是沉稳与永恒的象征,水不仅是水,水是柔软与坚韧的化身。无数个“我”构成我,我是一个由无数经历和经验组成的复合体。走进物我两忘又物我同一的境界。
  • S137***166
    “我是谁”一直在贯穿我们整个人生不可避免的思考问题,我即使已来到这个世界上十八年,但每每被问到这个问题仍是含糊其辞。而史铁生在几十年的光阴沉浮中,这样描述自己——“铁,一种浑然未炼之物。隔了四十八年回头看去,这铁生真是把人性中可能的愚顽都备齐了来的,贪、嗔、痴一样不少,骨子里的蛮横并怯懦,好虚荣,要面子,以及不懂装懂,因而有时就难免狡猾,如是之类随便点上几样不怕他会没有。”一针见血的,有的放矢的。
  • S137***515
    在这一部分的阅读中,我感受到了铁生对像这一中国自古有之的追求进行了反驳,在他看来,所谓像仅代表了形体上的一种程度,远无法代表一件事物的好坏。同时他还提到真正的追求应是对心魂自由的追求,这在当下社会同样适用。
  • S137***166
    读书的作用也许不能一下子立竿见影,但是绝对是潜移默化的,也许某一个瞬间中你做出的改变与选择就受到了你曾经读过的书的影响。我不是一个运动迷更不是足球迷,这两天做院运会的志愿者偶有几次机会要去田径场,傍晚看到足球比赛正在激烈地开展,我也忍不住驻足观看,今天续读《病隙碎笔》看到史铁生对于足球比赛的热爱与盛赞,免不由地觉得自己停下来看足球比赛也是因他而多了几分对观看足球的兴趣。
  • 法学25
    看着史铁生先生对死亡的认知描述,我发现这不是一个应该避讳谈论的话题,我们人生来世间,就注定了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我对死亡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也好,悲伤苦难也罢,这人嘛,总还是要活的,我们都要学会知足而不是一直活在怀念过去中,珍惜当下,好好走这一趟人生路吧。
  • S137***515
    今天从铁生那里了解到了一个新的理论——残疾情节。这个理论是说残疾人以他们属于弱势群体用于凸显他们自身所做出的一些成绩,但在我看来这残疾情节不仅适用于生理上的残疾,精神上的残疾同样适用。而现实中也常常有这类人用自身的缺陷作为博取大众关怀的筹码,试想通过这种手段得到的他人的尊敬又何尝不是建立在自身的自卑之上呢?
  • S137***166
    我所接触到的死亡教育不多,更多的是在经过年幼时对死亡的恐惧与虚无的裹挟后成长出的勇气,那时的我并没有读到史铁生,而今天读到了他对于关于“灵魂不死”持有两种态度的人的分析,得到了一种平缓而沉静地对死亡与灵魂有无的看法
  • S137***958
    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消息的传达与继续,所有的消息连接起来,便是历史,便是宇宙不灭的热情。一个人就像一个脑细胞,沟通起来就有了思想,储存起来就有了传统。这段话弱化了“个体的渺小”,更强调“个体的意义”——哪怕是普通人,你的每一次传递(和他人沟通)、每一次留存(记住传统),都在为历史、思想、传统“添砖加瓦”。所以我们不需要为自己的渺小而有所抱怨,活着,是最好的状态。
  • S137***166
    今天的关键词是“忏悔”,史铁生不仅善于洞悉自己,还擅长观察人心:信各种教的人通常是向着谁,有着一种精神寄托,而“忏悔”是对自我行为善恶的深度剖析。他认为“忏悔”对于个人而言是必要的行为
  • S137***515
    阅读该书第二部分,收获颇多。在这部分,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去描绘自己的生活,包括名字的由来,如何成为作家,以及他对于写作这一事件的看法。但通过对这部分的阅读,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在其中所蕴含的思辨之力,他对世界对自身都一分为二,站在两个立场上去观察,去思考,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