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 1
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 1
作者:当年明月
出版社:浙江人民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37章)
他做过放牛娃,也做过和尚,还做过皇帝,他是朱元璋,大明朝的传奇!

【简介】第一部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随感
  • S137***851
    读《明朝那些事儿1》前十章,像看一场鲜活的元末明初大戏。朱重八从讨饭和尚到义军领袖,每一步都踩着血泪与机遇,底层的苦难磨出他的坚韧,也藏着后来治国的狠厉。 陈友谅的枭雄霸气、张士诚的偏安懦弱,与朱元璋的审时度势形成鲜明对比,权谋交锋没有华丽辞藻,只剩赤裸裸的生存博弈。当年明月用通俗笔调拆解战争与权谋,让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更让人看清:王朝的开端从不是天命所归,而是无数次选择与拼杀的结果。历史的残酷与精彩,在这些文字里尽显。
  • gnz.
    读《明朝那些事儿1》前十章,像看一场鲜活的元末明初大戏。朱重八从讨饭和尚到义军领袖,每一步都踩着血泪与机遇,底层的苦难磨出他的坚韧,也藏着后来治国的狠厉。 陈友谅的枭雄霸气、张士诚的偏安懦弱,与朱元璋的审时度势形成鲜明对比,权谋交锋没有华丽辞藻,只剩赤裸裸的生存博弈。当年明月用通俗笔调拆解战争与权谋,让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更让人看清:王朝的开端从不是天命所归,而是无数次选择与拼杀的结果。历史的残酷与精彩,在这些文字里尽显。
  • S137***160
    乱世出英雄
  • S137***193
    读《明朝那些事》第十三至十五章随感 这三章聚焦靖难之役前后的风云变幻,读来唏嘘不已。建文帝仁柔有余、果决不足,削藩操之过急却缺乏谋略,终致江山易主;朱棣则隐忍多年、蓄势待发,凭借铁血手腕与卓越胆识,从藩王逆袭为帝王。历史的吊诡在此尽显:看似名正言顺的建文帝败给了“清君侧”的朱棣,所谓正统与道义,在实力与谋略面前不堪一击。最令人感慨的是无数臣子的抉择,或殉国尽忠,或改弦易辙,皆成时代洪流中的缩影。这不仅是权力的角逐,更是人性的试炼,让人深刻体会到“时势造英雄,亦能覆英雄”的历史逻辑。
  • S137***044
    朱元璋的流浪与投军崛起,藏着明朝的开国密码。三年流浪,他见尽底层疾苦与人心冷暖,磨出绝境生存的智慧;
  • 边一铭
    读这段文字,仿佛能看到朱元璋拔剑时的凛冽。彼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而寺庙住持却安于一隅,只图自身安稳。朱元璋的怒斥,是对这种“隔岸观火”的愤懑。他出身底层,深知百姓疾苦,这份经历让他无法容忍对乱世的漠视。那一声“可耻”,是他对社会责任的呐喊,也彰显出他胸怀天下、欲救万民于水火的抱负,更预示着他未来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开创基业的格局。
  • S137***851
    读这段文字,仿佛能看到朱元璋拔剑时的凛冽。彼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而寺庙住持却安于一隅,只图自身安稳。朱元璋的怒斥,是对这种“隔岸观火”的愤懑。他出身底层,深知百姓疾苦,这份经历让他无法容忍对乱世的漠视。那一声“可耻”,是他对社会责任的呐喊,也彰显出他胸怀天下、欲救万民于水火的抱负,更预示着他未来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开创基业的格局。
  • S137***794
    翻开《明朝那些事》,便被它颠覆传统历史读物的风格深深吸引。作者以幽默通俗的笔触,将明朝三百年的兴衰荣辱娓娓道来,没有晦涩的文言,没有枯燥的考据,却让一个个历史人物鲜活立体——草根出身却雄才大略的朱元璋,铁血丹心却命运多舛的于谦,还有那些在朝堂上斗智斗勇的权臣、在乱世中坚守气节的仁人。 原本遥远的历史,在书中变得触手可及。从洪武开国的励精图治,到永乐盛世的万国来朝,从土木堡之变的耻辱,到万历新政的短暂复苏,每一段历史都充满了戏剧性与必然性。最打动我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传奇人生,更是藏在历史褶皱里的人性光辉——在权力漩涡中坚守本心的勇气,在国破家亡时挺身而出的担当,在漫长岁月中从未褪色的家国情怀。 读史使人明智,在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里,我们既能汲取前人的经验,也能更清醒地看待当下。
  • 鲸鱼不是鱼
    读这段文字,仿佛能看到朱元璋拔剑时的凛冽。彼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而寺庙住持却安于一隅,只图自身安稳。朱元璋的怒斥,是对这种“隔岸观火”的愤懑。他出身底层,深知百姓疾苦,这份经历让他无法容忍对乱世的漠视。那一声“可耻”,是他对社会责任的呐喊,也彰显出他胸怀天下、欲救万民于水火的抱负,更预示着他未来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开创基业的格局。
  • S137***160
    真所谓乱世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