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乡土中国
社会学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社会学经典著作

【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随感
  • 廖振辉2232441131
    乡土中国这一本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入农村,带入基层,文中所写的内容大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深厚底蕴,从社会结构,人际关系,道德观念等多个层面队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进行剖析,使得我在惊诧一些乡土文化的同时又被一些传统朴素的价值导向所吸引。这也引起我在生活中多方面的思考,人最朴素的价值情感是什么,在哪里,如何形成等等。 在乡土中国里面我都仿佛被拉回到那个年代,生活在农村基层,感受着每天的劳动,感受着土地对于殷勤的农民们意味着什么。为此,才有了我对许多关于当时社会结构的了解,更加明白身处在当时社会下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回到现在,我也许才对我的长辈们以及深刻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一定的了解,明白他们内心的精神闰土。
  • 营销221祝鑫荣2232441409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剖析中国乡土社会的经典。身为党员,读此书是对国情的深探,更是对使命的重思。 “差序格局”揭示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特点。这提醒党员在基层工作中,既要尊重人情,更要秉持公正,让党的关怀无差别惠及群众。“礼治秩序”呈现乡土独特规范。党员应从中汲取养分,加强道德修养,借鉴其教化作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推动文明建设。 费孝通先生的调研态度值得党员学习。在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党员需深入基层,以扎实调研为据开展工作,不主观臆断。 当下乡土社会面临转型,党员重任在肩。既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又要保护乡土文化精华,实现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 《乡土中国》为党员认识国情提供指引。我们应汲取智慧,践行使命,以对乡土社会的理解为基,在乡村为中国梦贡献力量。
  • 王嘉伟2232441432
    费孝通在“家族”章节中,以犀利笔触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结构的独特性。西方家庭以夫妻为主轴,情感交流是核心;而中国乡土家族以父子、婆媳关系为骨干,像藤蔓般横向延伸,形成纵向主轴支配下的庞大网络,承载着经济、政治、宗教等多重社会功能。这种结构下,家族利益高于个人情感,婚姻成为维系家族延续的纽带,夫妻关系常被压抑。传统家族制度虽保障了社会秩序与文化传承,但也限制了个体发展。如今,小家庭模式逐渐兴起,可家族观念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交与伦理。这让我意识到,理解家族文化的演变,正是读懂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切口。
  • 吴绅弘2232443228
    在费孝通先生的笔墨里,江南水乡的稻浪不仅翻涌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沉淀,更暗涌着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当我合上这本泛黄的《乡土中国》,耳畔仿佛回荡着泥土开裂的声响——那是传统乡土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解体的呻吟。费先生笔下"差序格局"的涟漪,正在被钢筋混凝土森林里的电梯间切割成规整的方格;"无讼社会"的温情,正在被写字楼里的劳动合同条款取代。这场持续百年的社会转型,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惊心动魄。 在江南古镇的茶馆里,我目睹过这样的场景:两位老者品茗对弈,不需言语便知对方是宗族里的哪一支,该用怎样的礼节相待。这种流淌在血脉里的亲疏秩序,正是差序格局最鲜活的注脚。费孝通用"水波纹"比喻这种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展的人际网络,每个涟漪的荡漾都遵循着"亲亲、尊尊、长长"的隐形法则。 当这种液态的关系网络遭遇现代社会的刚性契约,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北上广的咖啡厅里,"校友会"替代了宗祠,"同乡群"重构了地缘纽带。年轻人用微信红包维系着老家的"人情债",在朋友圈点赞中完成礼尚往来的数字仪式。差序格局并未消失,而是以数据化的形态在云端重生。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往往充满张力。某互联网大厂的会议室里,CEO称员工为"家人",却在季度考核时严格执行末位淘汰。这种将差序格局异化为管理工具的做法,恰折射出现代社会的精神分裂。 湘西苗寨的"议榔"制度至今仍在运转,寨老们用古歌调解纠纷的方式,仿佛让费孝通笔下的"无讼社会"穿越时空而来。这种依靠传统习俗和道德教化的治理模式,在西南山区依然保有惊人的生命力。当现代法律文书与苗族古歌在调解室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种治理逻辑的碰撞,更是文明演进的复杂图景。 在华北某新农村,我曾目睹这样一幕:村民因宅基地纠纷闹上法庭,判决书下来后双方却按传统"吃讲茶"的方式和解。法治的刚性判决最终让位于"人情大于王法"的柔性智慧,这种吊诡的现象揭示着文化惯性的强大力量。礼治秩序如同祠堂屋檐下的蛛网,看似脆弱却韧性十足。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撕扯中,中国乡村正在经历凤凰涅槃。浙江丽水的"云上村落"将梯田搬进直播间,贵州侗寨用大数据保护民族刺绣。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乡土基因在数字时代的进化突变。
  • 王嘉伟2232441432
    费孝通笔下的“乡土本色”与“差序格局”,至今仍在现代社会中若隐若现。时代变迁中,乡土文明正经历者创造性的转化。茶园变实践区,老宅变景区,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但是内核却并不与表象分离。读懂《乡土中国》,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密码,更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守护文化根脉、寻找精神原乡的必经之路。我想我们要在时代浪潮中,保持着血脉的温度和精神的清醒。
  • 樊有丽2232441311
    读《乡土中国》,仿若推开一扇通往传统乡村社会的大门。费孝通先生以敏锐洞察剖析乡土特性,从“差序格局”到“礼治秩序”,字里行间尽显乡土智慧。它让我明白,乡村不仅是地域,更是文化与情感的根系,承载着民族精神与记忆。
  • 施雨霞2232441509
    初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本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读起来却意外被其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所吸引。这本书虽写于上世纪40年代,但其中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剖析,时至今日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对脚下这片土地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开篇先生便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土”对于乡下人来说,不是贬义词,而是命根子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土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人,农民们靠土地谋生,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这让我不禁想起老家的爷爷奶奶,他们一辈子守着那几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是生活的全部寄托。即便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他们还是割舍不下对土地的那份眷恋,依旧在田间忙碌,收获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一种踏实与满足。 书中提到的“差序格局”也让我感触颇深。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比作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自己是中心,越往外关系越淡薄。想想我们的生活,可不就是如此吗?以自己为圆心,亲人、朋友、同事等按照亲疏远近分布在不同的“波纹”上。在遇到事情时,我们往往会先向亲近的人求助,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会更加宽容和无私;而对于关系较远的人,则会相对冷淡和客气。这种差序格局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是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生动写照。 在“文字下乡”章节中,先生指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口口相传足以满足日常交流的需求,文字的作用相对较小。这与城市里陌生人之间依赖文字交流的情况截然不同。记得小时候在老家,邻里之间串门聊天是常事,大家彼此熟悉,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心领神会,根本不需要用文字来表达。反观现在生活在城市,人与人之间虽然距离近,但交流却常常依赖手机、短信等文字形式,这让我切实体会到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交流方式的差异。 读罢《乡土中国》,我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理解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其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文化传统的内核之中。它让我明白,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土社会的种种特质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让我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社会正在发生变迁,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习俗逐渐被现代文明所取代。但无论如何变化,乡土社会的根始终深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那些勤劳、朴实、重情重义的品质依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
  • 杨诗音202403040125
    乡土中国》用极为质朴简练的语言表现了中国乡土乡村以及乡人情怀,从多个篇章多角度多层次来表现,不仅对中国乡土研究的透彻,更揭示了乡土人文的深层内涵,是一本极好的书。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一本绝对值得阅读的大师之作。
  • 吕棋俊 243245Y102
    看完乡土中国,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思考了好多问题。最主要当然是从法的角度想了好多。法也是一种传统,在中国这样一个情大于法的社会,的确,要想实现法治,还得经过我们漫长岁月的奋斗,前赴后继的法学家的奋斗。   费先生所描述传统基层的乡土社会与我的生活环境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它将我的生活环境用简单而明了的文字抽象之后,再还给我。原来以为是个例或是当做笑话的事情也有其必然性,生活中墨守成规的风俗、惯例也有深刻的成因,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感受到:学术与生活在我的脑海里第一次这样紧密的联系起来。   《乡土中国》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乡土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乡土中国”这一符号有着实实在在的研究意义。
  • 吕棋俊 243245Y102
    看完乡土中国,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思考了好多问题。最主要当然是从法的角度想了好多。法也是一种传统,在中国这样一个情大于法的社会,的确,要想实现法治,还得经过我们漫长岁月的奋斗,前赴后继的法学家的奋斗。   费先生所描述传统基层的乡土社会与我的生活环境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它将我的生活环境用简单而明了的文字抽象之后,再还给我。原来以为是个例或是当做笑话的事情也有其必然性,生活中墨守成规的风俗、惯例也有深刻的成因,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感受到:学术与生活在我的脑海里第一次这样紧密的联系起来。   《乡土中国》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乡土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乡土中国”这一符号有着实实在在的研究意义。费孝通认为:靠务农为生的乡下人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便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定居下来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缺少流动和变化的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
同类书籍推荐
  • 一套书读懂中国人文社会(套装共8册)
    冯友兰
  • 关键对话
    王紫威
  • 后浪智慧宫丛书:洞察(全4册)
    罗伊·索伦森
  • 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
    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 更适合人民生活的模式
    井恩国
  • 无退休社会
    日本《朝日新闻》采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