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
【简介】内容简介: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附录与补遗》一书中的一部分。 在书中,叔本华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一举成名。 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 正如叔本华所说,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虽然叔氏尽量放弃了居高俯临的审视角度,但关于错综复杂并因此众说纷纭的世俗人情的话题,经过这位思想大师一贯深刻而因此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话题也几已穷尽矣。 作者简介: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的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权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犀利金句: 1、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2、客观上,名誉是他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主观上,则是我们对于他人看法的顾忌。 3、闲暇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毋宁说是果实。 4、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5、从年轻的角度看视生活,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但从老年的角度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