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文化苦旅(新版)
文学
文化苦旅(新版)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69章)
影响三代华人的文化价值观,值得全家人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简介】“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甫一面世,该书就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书中多篇文章后入选中学教材。但由于此书的重大影响,在为余秋雨先生带来无数光环和拥趸的同时,也带来了数之不尽的麻烦和盗版。誉满天下,“谤”亦随身。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新版“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新增文章18篇,其中入选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经典篇目全部经过改写、修订。新版内容与旧版相比,全新和改写的篇目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对新老读者都是一场全新的阅读体验和人文享受。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

随感
  • S131***501
    高三那年同桌兴冲冲对我说:“路,就是书。”她极力向我推荐那本书,以及那位她很喜欢的作家。而直到大学,我才翻开这本书,我才读到这个作家——余秋雨《文化苦旅》   当我真正走进这本书,我也终于解开当年的疑惑。   取名文化苦旅,其内容在讲述什么呢?   余秋雨采用大量小故事引出所讲的文化,无论是亲眼所见还是地方传说,他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不仅重点描述中国文化,期间也穿插国外文化,将二者合二为一。从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到沙原隐、西域喀什,我们跟随他行走的脚步共同观赏了世界灿烂盛大的文化,目睹了这“行走的文学”。 文化,在时间的推动下一步步前行,各国互相融合借鉴,只为文化更好地走下去。   
  • S132***895
    以前看到一半没看完,现在又重头看起,当时年少只觉得句子写的好,深有感触。现在却是感慨良多,不禁有些唏嘘
  • S131***936
    太多人了,每次都是浩浩荡荡,我从不跟着所谓证据确凿而评论,不举起手中的矛刺向矛盾中心。但是一个个在身边交织的朋友过客总是言之凿凿的跟着别人一起发言,仿佛每个人此刻都有了火眼金睛,可以洞察一切,事后若是真的不无辜,就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先见之明,若不是,则拉下脸面随便道歉,又气势汹汹的冲向戏耍了他们的引导者。所有人都在催眠自己忘记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反正他们又不是主导者,已经道歉了还要怎样,没有人记得受害者的苦难。我曾经一度怀疑,自己保持的中立清醒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看完《文化苦旅》的天人对话,我有些释然。或许之后这样的事还会持续很久,但是我知道一个清醒的路人亦或是过客,会和矛盾中心清醒着看着对他攻讦诽谤的人们的主人公,产生独属于我们的共鸣,就静静的看着,不去为了一场辩论的胜利贬低自己的人格。
  • S131***936
    大智不群,大善不帮,何惧孤步,何惧诽谤。余秋雨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无视各种攻讦诽谤,却依然保持文人风骨,从不分一丝多余的眼神给那些人,只是专心的做自己的研究,潜心钻研中国到世界的文化脉络。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中国人的随大流习性,只要有一个在前面言之凿凿的控诉一个人,那么总有许多人不动脑子,跟在他们的后面摇旗助威,毫不在意被攻讦的是否无辜,所谓证据是否属实。 从古至今,一次又一次的污蔑,有的平反有的不来了之。我曾经很是困惑,很是愤怒,很是无力。
  • S131***426
    《文化苦旅》借古迹探寻文化根脉,从敦煌悲剧到李冰治水,在历史沧桑中剖白文明的厚重与隐痛。余秋雨文字如诗如画,于行走间叩问文化灵魂,既叹文明劫难,亦颂精神传承,是一场思想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 S131***271
    看过纸质版的,再看一版电子版的,深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或怀旧或感慨
  • S131***936
    看的每一本书,都是在和作者的灵魂对话。在余秋雨先生笔下,一张世界地图正在以文字的方式在我面前展开,从脚下的土地蔓延到远方,许多或许我终其一生都到达不了的地方,却以文字,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是风景,更是背后的精神和传承。这比简单的看见更让我印象深刻,根植心灵。 而更重要的是,从书中,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余秋雨先生的文人风骨和文化态度,浸润心灵,在一个个字的累积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我的文化素养。
  • 遇泥布丁
    《文化苦旅》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余秋雨用散文的笔触叩问废墟,让敦煌藏经洞的封尘、都江堰的水声、天一阁的书香皆化为有形的思考。他笔下的莫高窟不只是壁画的博物馆,而是被历史遗忘的文明密码;都江堰的狂澜既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李冰父子秉承的哲学。那些褪色的碑刻、斑驳的城垣,在字里行间重新燃起文化的星火。当他在异国雨夜聆听昆曲残韵,或于山野间追踪书院遗迹时,古文明的呼吸便与现代人的脉搏产生共振。这趟苦旅的意义,不在于追寻残破的遗迹,而在于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提醒我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永远需要回望来路的智慧。
  • S132***710
    如山如水,如树如溪
  • S124***433
    😍😍😍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