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社会小说/
社会小说
作者:莫言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64章)
畅销百万,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双奖作品! 曾经我也对生不生孩子感到困惑,直到在《蛙》里看尽生育的悲喜苦乐!

【简介】《蛙》以乡村妇科医生姑姑的故事为线索,写尽了生育的悲喜苦乐和人间百态。 姑姑自继承军医父亲的衣钵以来,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与愚昧的接生婆斗智斗勇,救下了成千上万的产妇和新生儿,成为东北乡妇女的“守护神”。而随着生育政策的转变,身为计生员的姑姑也开始被乡民避之不及。 生育,堪称中国人的第一大事。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观念与生育政策的冲突,可以看到重男轻女之风,看到无节制生育之苦,看到至今还在讨论的代孕问题,看到生育问题下的众生相。

随感
  • S137***494
    读罢莫言的《蛙》,心中满是复杂的情绪在翻涌。小说以姑姑的一生为主线,围绕着计划生育这一时代命题展开。姑姑从一名热心助产的“送子娘娘”,转变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刽子手”,这种身份的剧烈转变,折射出时代浪潮下个体的无奈与挣扎。 文中的“蛙”意象深刻,它既象征着生命最初的形态——蝌蚪,又谐音“娃”,关乎着无数家庭的期盼与伤痛。那些因计划生育而消逝的小生命,如同池塘里的蛙鸣,在岁月里留下了无声的呐喊。 小说也让我反思人性与制度的关系。姑姑在执行政策时的坚决,背后是时代的裹挟,但她晚年对泥塑娃娃的执着,又显露出内心的愧疚与救赎渴望。这让我明白,时代的印记会深深烙在每个人身上,而人性的复杂,永远值得我们去探寻。
  • S138***861
    读《蛙》随记 合上《蛙》的最后一页,陈眉在手术台上的挣扎与蛙群聒噪的鸣叫声,久久在耳畔盘旋。莫言以姑姑这个乡村妇科医生的一生为线索,将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个体命运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满是沉重与悲悯。 姑姑曾是迎接新生命的功臣,亲手接生了数千个婴儿,却在政策推行后,成为扼杀生命的“执行者”。那些被迫终止的妊娠、产妇的血泪与家庭的破碎,在她心中刻下无法磨灭的烙印,晚年被蛙鸣的幻听纠缠,这是良知的拷问,也是时代的回响。
  • S137***161
    《蛙》中王肝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人物,写了五百封情书发现小狮子仍不可得之后,没有选择抓狂,而是镇静思痛,把写情书的百般思绪用来在庙里忽悠人买泥娃娃。可以说是苦难后的励志了。而人家也没有放弃小狮子,依旧臆想\。什么闻脚印都来了,这王肝算个枭雄,发现不可为没有选择浪费情感而是及时退身令攀高峰,
  • S138***736
    《蛙》中母亲说过“女人的地位事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这句话固然不对,但是母亲代表着小说中这一个时代人们思想的缩影。女人从原始
  • S138***440
    读完莫言的《蛙》,内心深受震撼。姑姑从受人尊敬的“送子娘娘”到晚年备受煎熬的转变,让我看到了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无奈与挣扎。那些密集的蛙鸣,仿佛是无数未能降生生命的呐喊,沉重得让人窒息。这本书不仅是一个关于生育的故事,更是一面映照人性与时代的镜子,让我对生命、选择与救赎有了更深的思考。
  • S138***156
    雨后的田埂边,蛙鸣是泼洒的墨。青褐色的蛙蹲在草叶上,鼓着白肚皮,一声接一声的“呱呱”撞碎暮色,惊起星子坠入水田。它蹦跳时带起的水珠,在月光下闪成碎银,又落回泥里,润出几分野趣。这乡下的歌者,不怯生,不造作,把夏夜唱得滚烫,让每个路过的人,都揣走一兜鲜活的热闹。
  • S137***161
    《蛙》中母亲说过“女人的地位事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这句话固然不对,但是母亲代表着小说中这一个时代人们思想的缩影。女人从原始社会开始便和男人有着不同的工作,但大抵都是男人负责主要生产。在女性没有大规模接收教育的时代,嫁给一个好男性都像是不错的一个出路。现在不同。
  • S138***440
    夜色如墨,池塘里那千万只蛙一齐鼓噪,仿佛高密东北乡的冤魂在集体发言。它们“呱呱”地叫着,那声音不再是丰年的颂歌,而是生命本身最原始、最焦灼的呐喊,撕扯着这片沉重的土地。 姑姑晚年总在忏悔,她说每声蛙鸣,都像一个未能降生的娃娃在啼哭。这铺天盖地的声浪,是繁衍的渴望,也是历史的控诉,在每一个月光如水的夜里,审判着我们的灵魂。
  • S138***156
    莫言的《蛙》以姑姑的助产生涯为轴,织就生命的悲欢长卷。那些新生的啼哭与溺婴的死寂交织,让“生育”不再是简单的繁衍,而是裹挟着时代阵痛的沉重命题。蛙鸣贯穿始终,既是生命的欢歌,也是未出世灵魂的呜咽。文字粗粝又温情,逼着我们直视历史褶皱里的人性微光与伤痕,读懂每个生命都该被敬畏的深意。
  • S138***736
    支持